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歷史文獻記載

        歷史文獻記載

        時間:2023-02-06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最早記載廣西崖洞葬的文獻當(dāng)推唐人莫休符的《桂林風(fēng)土記》。武夷山的仙人換骨函櫬是指武夷山的崖葬。莫休符拿武宣縣“神仙聚集高山,羽駕時見”的現(xiàn)象與之相比,說明也是一種崖洞葬。這種插入巖間的“船”,實際上就是崖洞葬的木棺。全州縣枧塘鄉(xiāng)屏山渡的崖洞葬,明代有多種文獻記載。顧璘既知全州,當(dāng)然有機會見識屏山渡崖洞葬。姜御史怕犯諱,只好仍將人骨送回洞埋葬。這種“棺而不瘞,置巖穴間”就是崖洞葬。
        歷史文獻記載_廣西古代崖洞葬

        最早記載廣西崖洞葬的文獻當(dāng)推唐人莫休符的《桂林風(fēng)土記》。莫休符是廣東封開人,做過廣西融州刺史,晚年辭官寓居桂林,留心觀察奇觀勝跡,于光化二年(899年)寫成《桂林風(fēng)土記》,記載桂林及其附近的歷史沿革、名勝古跡、山川地理、人物掌故、風(fēng)土人情。該書“仙人山”條說,象州武仙縣有“仙人換骨函櫬”:“象州武仙縣,多有神仙聚集高山,羽駕時見,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換骨函櫬之跡。”唐代武仙縣是武德四年(621年)從桂林縣分出設(shè)立的一個縣,縣治在今武宣縣三里鄉(xiāng)舊縣村,至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改為武宣縣。唐代的建州,治所在建安,即今福建之建甌。這段文字說明,武仙縣(今武宣縣)有與福建武夷山相似的“仙人換骨函櫬”。武夷山的仙人換骨函櫬是指武夷山的崖葬。武夷山的崖葬自南朝起就有記載,《太平御覽》引肖子開的《建安記》說,顧野王謂武夷山為仙之地,“半巖有懸棺數(shù)千”。莫休符拿武宣縣“神仙聚集高山,羽駕時見”的現(xiàn)象與之相比,說明也是一種崖洞葬。

        北宋樂史(930~1007年)編著《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五《象州·武宣縣》同樣記載了武宣縣的仙人山:“仙人山,象州武宣縣舊有神仙集聚高山,羽駕時見,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換骨函?!?/p>

        南宋王象之(1163~1230年)編著《輿地紀(jì)勝》,以南宋十六路版圖,寶慶以前建置為標(biāo)準(zhǔn),敘述當(dāng)時一百六十六府、州、軍、監(jiān)的沿革、風(fēng)俗、名勝、景物、古跡,其中卷一一四載:廣西融州有“船山”,說“船山,近銅鼓山,遙望仿佛一船尾插絕頂巖間。世傳洪水避者泊其中,水退不能下”。宋代融州又稱融水郡,治所在今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zhèn)。這種插入巖間的“船”,實際上就是崖洞葬的木棺。

        明人李賢(1408~1466年)等撰官修地方總志《大明一統(tǒng)志》,分府、州、縣記述沿革、名勝、風(fēng)俗和古跡,其中卷八三把融州“船山”說成“鐵船山”。其文曰:“鐵船山在融縣西三十里,遙望仿佛一船,尾插絕頂巖間?!泵鞔诳h即宋代融州,是洪武十年(1377年)改置的,也即今融水苗族自治縣。

        明人田汝成(1503~1557年)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放廣東提學(xué)僉事,十五年(1536年)擢貴州按察司僉事,按察思南、石阡等府;十七年(1538年)遷廣西布政使司左參議,分守左江。曾參與平定龍州、憑祥土官變亂和鎮(zhèn)壓大藤峽瑤民起義。以他在西南地區(qū)做官的親身經(jīng)歷,寫成《炎徼紀(jì)聞》札記。書中說,仡佬“殮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以木主若圭羅,樹其側(cè),號曰家親殿”。

        全州縣枧塘鄉(xiāng)屏山渡的崖洞葬,明代有多種文獻記載。

        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廣西全州山上有武侯兵書木匣,歲或一換新板于外,余舊曾聞之,未信。今大中丞顧東橋云親見也?!崩社?487~1566年),明代文學(xué)家和藏書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七修類稿》是他著作的筆記體文集。他說全州的武侯兵書匣,他曾經(jīng)聽說過,但不相信是真的,當(dāng)朝大中丞顧東橋說他親眼見,現(xiàn)在相信確有其事。顧東橋即顧璘(1476~1545年),吳縣(今蘇州)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正德八年(1513年)由開封知府謫知全州,在全州期間重建柳侯祠,修復(fù)柳山書院,時人稱他為顧全州,仕至南京刑部尚書。顧璘既知全州,當(dāng)然有機會見識屏山渡崖洞葬。

        比郎瑛稍晚的朱國楨《涌幢小品》一書將此事說得更詳細。他說:“全州臨江一峭壁,凡數(shù)十級,半壁有木柜,歲久不腐,人稱兵書匣。嘉靖中,遣南昌姜御史敬訪異書入全,張云梯,募健卒探取,乃一棺,中函頭顱甚巨,二鉅牙垂口外,如虎豹然。持其骨下,卒暴死。姜仍以原所瘞之?!敝靽鴺E(1558~1632年),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萬歷進士,天啟初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曾主裁過《國史實錄》,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至天啟元年(1621年)用13年的時間寫成《涌幢小品》??磥硭倪@條記載是有根據(jù)的,嘉靖年間,皇室曾派南昌姜御史訪尋異書,聽說全州有武侯藏兵書的地方,就召人架云梯進洞去取。此人進到洞里才發(fā)現(xiàn)是一副棺材,里面裝著一個巨大的頭顱,露出兩顆獠牙。遂將此顱骨取下,取骨人就得暴病死了。姜御史怕犯諱,只好仍將人骨送回洞埋葬。

        清代詩人袁枚(1716~1797年)兩過全州,都從湘江船上對屏山渡的山洞作過詳細觀察。袁枚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年)從家鄉(xiāng)杭州到桂林來探望他在廣西巡撫衙署里任職的叔父袁鴻。他在《隨園詩話》補遺卷一中寫道:

        余丙辰年過廣西全州,見江上山凹有匣,非石非木,頗類棺狀。甲辰再過觀之,其匣如故,絲毫無損。相傳武侯藏兵書處?;蛴们Ю镧R睨之,的系木匣,非石也。

        袁枚于丙辰年(1736年)第一次過全州時“見江上山凹有匣”,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袁枚已近古稀之年,因探望親家,再次來廣西,又路過全州,“再過觀之”,拿望遠鏡(千里鏡)對兵書匣作了更仔細的觀察,認(rèn)為洞內(nèi)確有木匣。為此寫下了一首詩:“萬疊驚濤百尺崖,山凹石匣有誰開?此中畢竟藏何物,枉費行人萬古猜。”袁枚對木匣中究竟裝有什么,心懷疑惑,在6年之后讀到《涌幢小品》,才解開了心頭的疑團。

        清乾隆年間慶遠府知府李文琰主修《慶遠府志》記載:“南丹有一種瑤人,親死不瘞,置棺巖穴間。其家再有人死,則另覆其骨于別棺,取原棺回殮,復(fù)置巖間。覆骨遇翁媳,隔之以布,棺滿又置棺,相沿成俗。家各一棺,村各一巖,不相雜類?!闭f的是南丹白褲瑤區(qū)的崖洞葬。

        清嘉慶時廣西巡撫謝啟昆修《廣西通志》,在卷二七九“仡”族條記載:桂林有打牙仡,“仡來自黔中,棺而不瘞,置巖穴間,高者絕地千尺。父母死,則子婦各折二齒投棺中以為訣,名打牙仡”。這種“棺而不瘞,置巖穴間”就是崖洞葬。

        清道光八年(1828年)慶遠知府英秀修《慶遠府志》,記載永順長官土司(今屬都安瑤族自治縣)潘峒有“飛來柩”:“不知始于何時,每遇黑風(fēng)驟雨,即有柩憑空飛集巖中,今已壘壘數(shù)十余棺矣。牧童進巖開視,皆古貌古衣冠,杳不知其所自?!庇终f:“永順長理宜巖亦有飛來柩?!?/p>

        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刊《永寧州志》卷二“山川”記載:“嘉會巖在州治東南二十里古滿山中……呼為道姑巖……舊有小木棺一具,疾痛削取其屑煮汁咽之愈,后忽自徙于峭壁之上,病者猶捫藤蘿上取之,然解效矣。”清永寧州今屬永??h,治所在今壽城鎮(zhèn),壽城鎮(zhèn)東南山南村仍有遺跡。

        民國八年(1919年)《河池縣志·輿地志》記載:距三旺五里許的坡瓦山下有一洞,“約寬數(shù)尺,中貯一棺,一端擱于巖石,一端砌鵝卵石支之。咸同間有啟視者,內(nèi)一老翁,尸乃大包頭,厚纏腳裝束。黠者或故推倒之,次日往視,完好如故。棺系庸常材木拾合者。相傳自他處飛來”。

        同書還記載,在都銘里上龍馬村有個龍馬巖,“中有一棺,鉗以鐵,同治初,村人開視,內(nèi)載尸并古時紙幣,今則余骨尚存”。

        同書還記載,金城江圍錄山,“左壁間有一小洞口,一朱棺微露于外。道光時有人從山頂縋下,啟視內(nèi)貯布帛書籍,視之完好如故,以手探取,悉如灰燼,不知何時所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鉛印曾瓶山等纂《同正縣志》記載,同正縣仙巖山有“筒匣”,曾瓶山有《仙巖》和《仙巖記》,湯殷有《鳥王山記》等文詳細記載崇左那隆上峙村崖洞葬。

        曾瓶山《仙巖》曰:

        仙巖 城西一百里第五區(qū)之上峙村山,半土半石,其面削然,上東小洞約十余丈高,溪水瀠于址,洞中擱小棺,參差數(shù)十具。其形如圓筒,分剖而合為底蓋,兩頭如竹梆,有提,似用以舁者。新舊堆垛,形俱一樣,不知起自何年。亦未見其偶墜也。俗謂七月二十日為母凰死,群鳥舁之于此。說本荒唐,亦不可思議。

        曾瓶山《仙巖記》曰:

        同正西百里之上峙村有仙巖山。山不甚高而削如壁,由麓至巔約一二十丈, 中疊筒匣不知其數(shù),非木非石,有底有蓋,長可五尺許,無大小之差,質(zhì)類石灰而微黃,其舊者兼蒼綠色,狀似今之圓棺。山址則溪水環(huán)之。可望而不可即也。俗傳每年七月十九是為母皇死,二十日葬于此洞。遠近雜鳥群嘈其處,鳥頂毛盡脫,若為之服者。又有大鳥羽毛雜色,往來呼叫,如喪事之用僧道然。惟其匣則數(shù)十年來一仍其舊,堆垛洞中,有傾斜者,其勢若墜而亦竟不墜。聞咸豐間曾墜其蓋,是年其村人逐遭瘟疫。故亦不亂墜也?!黄湎挥秩绱酥?,何處制成而誰為制之,何時舁來而誰為舁之,真百思不得其故,殊為可異。

        湯殷《鳥王山記》曰:

        鳥王山者,面石背土,其削如壁,人固不能攀躋也。山半有窟,距地高可十余丈,窟中置有重疊小棺,岌岌欲傾,或見白骨露出,如窟膝然,蓋鳥王尸也。相傳每年七月二十日為鳥王死是日,鳥類皆絕跡。至夜,群鳥舁新棺置窟中,其舊棺多蔽不見焉。山之東為上峙村,據(jù)村人言,從前其蓋忽然墮落,長約數(shù)尺許,其質(zhì)非石木,火之其臭。是年村牛多瘟死。故好事者終不敢架梯以覘其異,恐鳥神之見譴也。

        民國時的同正縣治所在今扶綏縣中東鎮(zhèn),1951年同正與扶南、綏淥合并為扶同綏縣,后改為扶綏縣,1959年扶綏縣與崇左縣合并稱為左江縣,后改名崇左縣,1962年又分設(shè)為扶綏縣和崇左縣,其中原屬同正縣的那?。òㄉ现糯澹﹦潥w了崇左縣。所以有的人以為上峙村屬扶綏縣(如石鐘?。鋵嵣现派綄俪缱罂h,即今屬崇左市江州區(qū)那隆鎮(zhèn),仙巖山在該鎮(zhèn)岜王村上峙屯。

        劉錫蕃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嶺表紀(jì)蠻》一書,在其“編后余墨·瑣事閑譚”中記了兩則“瑤山異聞”,說的也是崖洞葬。一則說:

        東蘭縣屬都彝區(qū)波毫鄉(xiāng)有名蘇仙村者,在紅河之右岸。村畔一山高聳,山半懸崖間, 離地約五十丈,有巖洞一穴,人跡所不能至,而有兩棺平置巖口,望之儼然。

        另一則說:

        凌云有岑氏祖墳一丘,亦在山半石崖間。每逢清明,其子孫必祭于塔下。壯人謂神巫有奇術(shù),能使棺木深夜飛升,甚至夏令雷雨時,家家起寢燒火,以棉子、毛發(fā)、雛卵等物投入火中,謂“臭氣上聞,神不能置棺屋頭,必將他去”。其迷信之篤,至于如此。然懸棺山半,事亦罕聞。意者: 當(dāng)日土酋威尊無上,殫民之力,筑土架如,運棺其中,事后臺卸土撤而棺乃獨立崖際。年湮世遠,神巫借以騙人, 因而有此一段神話歟。

        蘇仙巖在今東蘭縣大同鄉(xiāng)坡毫村蘇仙屯北的蘇仙山西面懸崖峭壁上?!疤K仙”是壯語地名,“蘇”是渡口,“蘇仙”就是“仙人渡”。經(jīng)調(diào)查得知,洞內(nèi)有棺不止兩具,而是有數(shù)百之巨。凌云岑氏祖墳在今凌云縣。“祭于塔下”之“塔”是劉錫蕃老家永福的土語,是“懸崖”的意思,即在置棺的懸崖下祭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修的《雷平縣志》第八編雜記“異聞”記載:

        榮圩鄉(xiāng)正隆村之鼻山,距城二十五里,山麓有兩巖洞,平列形如人鼻,中有一巖如虎張口,石壁峭立,野草叢生,巖口游人罕到。民初歲歉, 鄉(xiāng)民有以掘取山薯為度活者, 冒險攀至巖口,撥草入洞,見有小桐棺八具,上下兩層分為四列,棺長二尺,深闊八寸,龕有古骨,狀似猿猴,甚為詫怪,歸告鄉(xiāng)人,實不知其所自來,以為神異。故名其巖為古仙巖。其棺至今猶存云。

        雷平縣于1951年與養(yǎng)利縣、萬承縣合并為大新縣,榮圩鄉(xiāng)正隆村現(xiàn)屬大新縣欖圩鄉(xiāng)。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