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與小時
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根據(jù)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guī)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chǎn)活動、生活習(xí)慣而歸納總結(jié)、獨創(chuàng)于世的。十二時辰制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gòu)成。人們可以從先秦時代的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歷,“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jì)”(趙翼《陔余叢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一大杰出貢獻(xiàn),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十二時辰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通過計時工具,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隨時提醒人們科學(xué)養(yǎng)生,讓科學(xué)養(yǎng)生得以普及,這對改善人們體質(zhì),無疑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下面對十二時的名稱逐一詮解溯源。
一、夜半
“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當(dāng)日凌晨1時。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孔穎達(dá)在為《春秋·莊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碧焐珊诘搅恋倪@段,都稱為夜?!耙拱搿笔侵柑旌谥撂炝吝@一自然現(xiàn)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tǒng)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中國現(xiàn)今的農(nóng)歷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盡管古代典籍中對于“朔之始”還有以“平旦”或“雞鳴”等為起點的多種不同說法,但是,人們總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歷法。
“夜半”一詞常被文人用于詩詞之中。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p>
二、雞鳴
“雞鳴”,《辭源》注為:“兵器名。”《辭?!穭t注道:“《詩經(jīng)·齊風(fēng)》篇名。樂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別稱。”這兩部工具書都缺注了十二時中的“雞鳴”的詞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后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俄n詩外傳》中贊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笔锕獬醅F(xiàn),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雞鳴”一詞,源于《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保ā对娊?jīng)·風(fēng)雨》)等。
三、平旦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xiàn)今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似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這里的“氣”,系指“天空的云氣”。后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至于后來的詩詞中就用得更多了。
四、日出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jī)之感。這個詞最初見于《詩經(jīng)·檜風(fēng)·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p>
在古代詩文中,人們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記·封禪書》載:“以遞日出。”再如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卷上:“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而擊壤于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栏冈唬骸崛粘龆?,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五、食時
食時就是古代人民“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上午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xiàn)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保ā抖Y記·坊記》)另外,《管子·弟子職》里也有運(yùn)用“食時”的句子。如:“至于食時,先生將食?!比螘P的《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一文說:“淮南取貴于食時?!眲⒘甲ⅲ骸皾h淮南王安好書,天子為使《離騷傳》,朝受詔,至食時進(jìn)之?!?/p>
六、隅中
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每天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痘茨献印ぬ煳挠?xùn)》最早出現(xiàn)“隅中”一詞:“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p>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么這個隅(即斜角)與時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今陜西西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當(dāng)太陽運(yùn)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yùn)轉(zhuǎn)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zhǔn)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這個交角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左傳·昭公五年》載:“日之?dāng)?shù)十,故有十時?!蔽鲿x杜預(yù)注:“日昳為臺,隅中日出,闕不在弟。”這條注釋也可作為“隅中”一詞的古文例證。
七、日中
太陽已經(jīng)運(yùn)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biāo)志,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jìn)行。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保ā兑住は缔o下》)
《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yuǎn)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于軍門?!薄叭罩小痹诠偶惺褂孟喈?dāng)頻繁。
八、日昳
“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cè)也。”“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天的13—15時。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于《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庇帧稘h書·游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p>
九、晡時
古人進(jìn)餐習(xí)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jìn)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指每天的15—17時。古時“晡”與“馎”相通?!墩f文段注》:“馎,申時食也?!A’,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謂之晡?!?/p>
“晡(馎)時”,始見于《淮南子·天文訓(xùn)》篇:“(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p>
《資治通鑒》里有使用“晡時”的例子:“晡時,門壞。無濟(jì)于城上請罪,進(jìn)誠梯而下之?!惫湃诉€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卑拙右椎摹端薅徘ㄏ隆罚骸暗Т簩⑼?,寧愁日漸晡?!?/p>
十、日入
顧名思義,“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指每日的17—19時。
“日入”一詞似始見于《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yǎng)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痹凇肚f子·讓王》中有這樣一段話:“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biāo)志?!对贰と諝v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碑?dāng)時人們生產(chǎn)勞動、休養(yǎng)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
十一、黃昏
“黃昏”指太陽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時,即每天的19—21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
人們?yōu)槭裁匆谩包S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庇终f:“昏,日冥也?!毕﹃柍翛],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逼浜?,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尤其是詩詞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保W陽修《生查子》)詞人把“黃昏”作為青年男女幽會的美好時刻來使用,極確切。膾炙人口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流露了作者李商隱對自己年華遲暮的慨嘆。
十二、人定
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指當(dāng)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叭硕ā钡囊馑紴椋阂挂押苌?,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于《后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后,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敝袊糯窀柚械谝皇组L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詩句。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句話:“熙寧二年十一月,京師每夕有赤氣,見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崩斫饬恕叭硕ā钡臅r間概念,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王充《論衡》卷23《間時篇》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贝蠹s在公元一世紀(jì)初,十二支名與十二時名已配合運(yùn)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了各種類型的《十二時》歌。在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敦煌遺書中,大量保存了這類作品,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翻翻《敦煌歌辭總編》。
十二時辰別稱
1.夜半: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2.雞鳴:荒雞
3.平旦: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旦日 旦時
4.日出: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曉
5.食時:早食 宴食 蚤食
6.隅中:日禺 禺中 日禺
7.日中: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當(dāng)午
8.日昳:日昃 日仄 日側(cè) 日跌 日斜
9.晡時:馎時 日馎 日稷 夕食
10.日入:日沒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11.黃昏: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墮 日曛 曛黃
12.人定:定昏 夤夜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