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再現(xiàn)魏晉墓
在固岸,出土有從春秋戰(zhàn)國到隋唐時期的各個朝代的墓葬,涉及朝代十多個。那么,為什么我們在這里將曹魏墓葬和西晉墓葬單獨提出來,作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向大家詳細介紹呢?
在開始之前,我要向大家說明一下理由。
七十二疑冢的傳說,讓曹操墓變得撲朔迷離,也給曹魏這一朝代的墓葬披上了神秘面紗。曹魏時期的墓葬到底是什么樣子,成了人們熱炒的話題。由于出土太少,對之不甚了解,任何涉及這個時期的東西都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三國時,這里是曹操的封地,是曹操的重要根據(jù)地。固岸在鄴城的近郊,在這里發(fā)現(xiàn)曹魏墓葬,更容易讓人們和曹操墓聯(lián)系在一起。
因此,當一些記者聽到固岸墓地發(fā)現(xiàn)曹魏墓葬時,就認為發(fā)現(xiàn)了曹操墓地,或認為它們和神秘的曹操墓一定會有關系。這些墓是不是和曹操墓有關系呢?你們是不是發(fā)現(xiàn)了曹操墓?成了近一段時間人們向我詢問最多的問題。
由于固岸墓地的發(fā)掘,社會上掀起了有關曹操墓的話題,網(wǎng)絡上更是瘋傳曹操墓的一些情況。
那么,曹操墓到底是什么樣子?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真正說清楚。如果沒有確鑿的文字出土,即使將曹操墓打開,放在面前,相信你也認不出來。而曹魏時期的墓葬恰恰就缺少這種帶有文字諸如墓志之類的東西,這是由于當時的埋葬習俗造成的。
墓志是隨葬記載墓主傳記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磚上,個別也以鐵鑄或瓷燒成。內(nèi)容包括墓主姓名、家世、生平事跡和韻語頌辭等。東漢晚年和西晉墓中或有與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蓋,底刻志銘、蓋刻標題。所記內(nèi)容真實,可作歷史資料,也是確定墓葬年代的依據(jù)。
那么,我們又該通過怎樣的方法去認識它們呢?這就必須先了解曹魏時期墓葬和隨葬文物的特征,有了這些文物作為參考,你的心里就會亮堂許多。
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曹魏時期的墓葬發(fā)現(xiàn)的非常少。截止到今天,全國范圍內(nèi)有明確紀年的曹魏時期的墓葬,僅有洛陽地區(qū)的正始八年墓一座。那些不能完全確定、但是經(jīng)過專家研究,認為接近于曹魏時期的墓葬也只有寥寥的幾十座。按照正常推理,這里是曹魏時期的政治中心之一,是曹操封國的都城所在地,因此在這里發(fā)現(xiàn)曹魏墓,是再正常不過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墒菍嶋H情況卻是,過去這里從未發(fā)現(xiàn)曹魏時代的墓葬,也足見其稀少和珍貴了。而今天,我們在固岸墓地能夠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墓葬,可以填補那個時代的空白,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了。
有人不禁會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說起來,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曹魏是介于漢晉之間的王朝,存在的時間太短,來不及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缺乏自己的特色,很難加以辨別。
由于它處于從東漢向西晉的過渡時期,其墓葬出土的器物,往往既有兩漢的因素,又有西晉的影子。這幾個時期的文物有許多共性,一般人是很難區(qū)分開來的。即使有所出土,如果沒有文字明確證明,在判定它們的性質時,有的人或將其誤歸到東漢墓中,或將其劃歸到西晉墓里。
另一方面,曹魏政權推行的是一種薄葬制度。曹丕提倡“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就是在修建墓地時,要因山勢而建,不立碑刻,不建享殿、神道,不建陵園。由于這種墓葬因地勢而建,表面上不起墳冢,也缺乏其他標志性建筑,就使墓地和周圍的環(huán)境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加之墓室內(nèi)不放墓志,結果給后人的認識和研究增加了許多困難。
據(jù)我們考證,薄葬制度在曹魏一朝是得到了嚴格執(zhí)行的。魏文帝曹丕在建國初期,就明確提出了這種要求。為了更好的推行這一命令,他親自下令推平父親曹操陵墓上的封土,拆除其地面上的建筑,使車馬還廄,衣服還府。為了防止大臣們在這一問題上的反復,他曾嚴厲告誡大臣:“若違此詔,妄有所改造施,吾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p>
由于這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個運動,于是上行下效,老百姓和一般官僚的墓葬中,一般只隨葬一些簡單的“瓦器”,很少有隨葬金銀銅玉等貴重物品的現(xiàn)象,更不敢違制放置墓志之類的東西了。
這種行為的結果,就造成了一代墓葬的神秘缺失,就連曹魏時期的皇陵都鮮有發(fā)現(xiàn)?,F(xiàn)在能知道的曹魏皇陵,僅有位于洛陽市汝陽縣埠云鄉(xiāng)茹店村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但仍缺乏考古資料的證明。
然而,西晉時期的墓葬就大不相同了。這一時期的墓葬已完全擺脫了兩漢時期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點,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但是它的這種特點是在曹魏墓葬的基礎上形成的。也就是說,它脫胎于曹魏,還不可能完全擺脫曹魏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的文物多少帶有曹魏時期的影子。反過來說,就是曹魏時期的墓葬已經(jīng)有了后來西晉的一些特征。雖然,曹魏時期的這種墓葬發(fā)現(xiàn)的非常少,但是,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較多的西晉墓,將它們和東漢墓葬進行詳加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交叉點,曹魏時期墓葬的特點就會凸顯出來,它們的神秘面紗就會被我們一步步揭開。因此,要想深入了解曹魏墓,就必須了解西晉墓,要弄清它們的傳承關系。
幸運的是,固岸墓地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機會。給了我們抽絲剝繭、揭開曹魏墓的神秘面紗、了解的它機會。
2006年4月,我們在固岸墓地同時發(fā)掘了兩座墓葬,其中一座編號為M40,另一座編號為M52。
M52,是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磚室墓,它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由于發(fā)掘之前已經(jīng)被盜,墓室的上部和四壁全被破壞,四壁僅剩下一兩層墓磚,其地面的鋪地磚保存的還算完整。因此,其墓室的結構已很難搞清楚。
此墓雖然被盜,但是仍出土了一大批東西,統(tǒng)計起來有:銅鏡1面、銅錢2枚、圓形陶盤1個、多子槅1個、陶盒1個、陶勺1個、陶奩2個、雙耳扁陶壺1個、陶俑1個、陶碗2個、陶罐4個、陶牛1套、陶灶1個、陶釜1個、陶井1個、陶耳杯1個和銀環(huán)1個。從墓室被破壞的情況看,此墓被盜不止一次,其盜擾的程度也是出人意料的。根據(jù)盜墓者的習慣,他們是不會把那些價值較高的金銀銅玉留下的。而這些剩余下來的器物,多是被認為價值不高的陶器,除了銅錢,仍有22件套。因此,它當初究竟隨葬了多少器物,都是一些什么東西,目前我們已經(jīng)無從得知了。但是,我們有理由認為,當初隨葬的器物要比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器物多得多。
這座墓出土的器物中,包含2枚銅錢,是鑄造于西晉時期的五銖。其中出土的圓形陶盤、多子槅、陶牛車、雙耳扁陶壺以及男仆俑,都是西晉墓中新出現(xiàn)的特有器物,是西晉的典型器物。而一種直口平底圓肩罐,有時也會在曹魏墓葬中出土。根據(jù)曹魏墓中一般沒有金銀銅等器物隨葬,隨葬物品較少的特點,這應該是一座典型的西晉時期的墓葬。
另一座M40,是一座土坑洞室墓。它的墓室平面呈前窄后寬的梯形,拱形頂。此墓發(fā)掘時未曾盜掘,保存非常完整。墓室內(nèi)隨葬有一批物品,主要為陶器,除大泉五十和五銖兩種銅錢12枚外,包括蓋弓帽1個、陶盒2套(每套含盒、蓋各一) 、陶壺1個、陶井1個、陶罐1個、陶奩1個、耳杯2個、托盤1個、灶1個。除銅錢外,共計11件套。
此墓中隨葬的蓋弓帽、陶壺、陶井、陶灶、方形陶托盤都具有東漢器物的特征,我們認為它的時代不會距東漢太遠。所出土的陶罐為具有西晉時代特征的翻口罐,說明它絕不是東漢時期的東西。而方形陶托盤到西晉時已經(jīng)絕跡了,代之而起的是圓形托盤,故判斷其時代最晚不會超過西晉。所出土的大泉五十,為東吳時期鑄造的錢幣。所以它的上限不應該早于三國時期的東吳,下限不會到西晉初期,它的時代應該是介于東漢和西晉之間,因此,我們斷定它是一座曹魏時期的墓葬。
另外,我們需要介紹的是,西晉時新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時代特征的器物,如方形多子槅、盤口壺、空柱盤、武士俑、牛車、犀牛等。
該墓出土的陶灶和陶井也和前代有明顯的區(qū)別。如晉代的陶灶,火口均作長方形并有較高的擋火墻,兩漢陶灶的火口一般為橢圓形,擋火墻很低。再如陶井,在西晉時已由方形或圓桶形變?yōu)閹в形蓓敔畹恼垩貓A桶形。知道了這些區(qū)別,對我們的鑒定工作有很大幫助。所有這些細節(jié)方面的東西,都成為了我們判斷這座墓葬屬于曹魏時期的重要依據(jù)。這座墓葬的發(fā)現(xiàn),無疑給我們今后的工作帶來了諸多益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