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園好風光——高臺縣小康文化建設紀實
高臺,過去就因鑄造過燦爛的古代文化而聞名于絲綢之路。如今,從羅城鄉(xiāng)成立全省第一個鄉(xiāng)級文聯(lián),到天城村農民羅喜編撰村志;從地處祁連山旮旯的遠鄉(xiāng)僻壤到殷實富足的黑河兩岸,過上了小康滋潤日子的農民,富而思文,富而思樂,富而思美,一個個精神家園風光無限,一塊塊文化綠洲生機盎然。高臺農民熾熱的文化追求與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在西部大開發(fā)的舞臺上交相輝映,構成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金秋時節(jié),由農民企業(yè)家謝強國出資舉辦的“永興杯”農民歌手卡拉OK大賽剛剛落下帷幕,伴著豐收的鼓點,各鄉(xiāng)鎮(zhèn)的農民運動會、農民文藝匯演、演唱會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又閃亮登場。置身于高臺這塊熱土,時時處處使人真切感受到方興未艾的農村文化建設熱潮。農民徐國英進城舉辦個人書畫展;農民集郵者屈自騫多次在省、地郵展中獲獎;陳真等一批農民文學愛好者經常在各類報刊上發(fā)表文學作品;宣化鎮(zhèn)農民集體創(chuàng)編出“黨風正,民能勞,人心齊,泰山移”的新《三字經》。與此相映襯的是民間文化社團、群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并茁壯成長。青年科技星火帶頭人馬成兵創(chuàng)辦的“青年讀書會”越辦越紅;羅城、合黎的女子農函大越辦越香;黑泉沙溝村的“青年家庭舞會”魅力猶存,花墻、紅山、紅沙河村的秦腔自娛班子聲名遠播;農民業(yè)余劇團、文藝演唱隊、社火隊遍布山野鄉(xiāng)村,他們自編、自導、自演、自娛,自我投入,自我教育,為基層群眾所喜聞樂見。唱歌跳舞的文化生活豐富了,農閑時期猜拳行令的少了,愚昧落后的舊習俗改了,移風易俗的風尚濃了。如今的“泥腿子”相互攀比的不只是存款的多少,而是家家有幾本藏書,戶戶訂幾份報刊。文化進家已成為莊戶人的一種新的時尚追求。
群眾文化花紅果繁,是該縣堅持不懈地把文化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建設大陣地,構筑大舞臺,正確引導農民精神消費的結果。1997年,宣化鎮(zhèn)籌集180萬元,率先在全縣建起了鄉(xiāng)綜合文化娛樂中心大樓,辦起有線電視臺,使“鄉(xiāng)里人”圓了高清晰、多頻道電視夢。一花引來滿園春。目前,該縣已提前實現(xiàn)村村通,有線電視入戶率達59%。家庭影院進入尋常百姓家,耕余飯后,親友相聚,引吭高歌,盡情抒發(fā)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與此同時,以絲路文化長廊建設為重點的鄉(xiāng)村文化站點建設如火如荼。南華鎮(zhèn)、駱駝城鄉(xiāng)等先后投資100多萬元,建起省級示范鄉(xiāng)文化站;312線沿線的元山子村、南岔村等9個村建成示范村書庫。鄉(xiāng)村文化站藏書達23300冊,年訂閱報刊288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3年,縣、鄉(xiāng)、村三級共投入1200多萬元,使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135個村全部建設了集閱覽、游藝、影像、展覽、科技、運動、娛樂為一體的文化站(室)。以“愛黨愛國、婚育新風、尊師敬老、掃黃戒毒”為主要內容的俚語、警句、宣傳壁畫,見縫插針般地在農村大街小巷上墻生根,成為農村民俗文化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
(《張掖報》2000年9月14日三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