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徐世康為新聞事業(yè)奮斗終生

        徐世康為新聞事業(yè)奮斗終生

        時間:2023-01-21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1934年9月1日《溫區(qū)民國日報》改名為《浙甌日報》,對報社的人員作了調整,初任社長為李國棟,徐世康為總編輯。徐世康是位事業(yè)心很強的人。徐世忠是徐世康的胞弟,時在溫中念書,經(jīng)常到《浙甌日報》社看看,哥哥對新聞事業(yè)的熱心,徐世忠也頗受影響。在日軍瘋狂轟炸,傷亡慘重,生產(chǎn)力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徐世康更是重視報導經(jīng)濟建設和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隨即組織全社人員和家屬大小上街游行。

        《浙甌日報》,大家對它并不陌生,六七十歲以上的人們,不少是它的熱心讀者,有的是它的撰稿人。1949年5月8日《浙甌日報》臨時版,還以特大字號在頭版頭條報道消息《昨晨永嘉完全解放》。當時的永嘉,就是現(xiàn)在的溫州。時任該報總編輯、社長達十五年者就是蒼南縣人士徐世康。

        徐世康于1911年8月8日出生在金鄉(xiāng)城里西門大街,先后在金鄉(xiāng)、宜山讀完小學,在溫州十中畢業(yè)后,即進上海東吳大學。從少年起他就關心國家大事,尤喜愛魯迅的雜文,不時還收聽電訊,當時就寫了不少文章刊于校刊和社會上的報紙上,顯露出才華。

        大學畢業(yè)后,徐世康帶著一大箱書籍回到永嘉,走上了新聞戰(zhàn)線。當時溫州有《溫區(qū)民國時報》《甌江日報》《溫州晨報》《溫州快報》《藝報》《溫州新報》等和一些期刊。報紙有的是日報、也有二日刊、三日刊的,發(fā)行量都不大,起不了很大影響。其中1930年9月1日創(chuàng)刊的《溫區(qū)民國日報》是溫州報業(yè)史上第一家規(guī)模較人、人員較多、經(jīng)營較好的大型綜合性日報。

        1934年9月1日《溫區(qū)民國日報》改名為《浙甌日報》,對報社的人員作了調整,初任社長為李國棟,徐世康為總編輯。1935年秋,李國棟他調,徐世康任社長兼總編輯。徐世康在任內,為了加強通訊聯(lián)絡工作在溫州府學巷創(chuàng)辦了浙甌通訊社,作為報社的附屬機構,并先后在瑞安、平陽、樂清、泰順、玉環(huán)、永臨等地設立分社或支社。1935年7月2日,通過考試,還招收了兩名女新聞記者,引起社會的注目。

        徐世康是位事業(yè)心很強的人。根據(jù)當時讀者情況,他將對開大報改為四開小報,版面也很活躍,有國際新聞、國內電訊、社論、本地商情、各界新聞、各行各業(yè)廣告,還有提倡國貨、家庭常識、合作、法壇等專版以及副刊《紅塵》等。由于報道面廣,熱心為大眾服務,報業(yè)蒸蒸日上,l935年至1936年每天通常出12版(3張)或14版(三張半),最多時每天出16版,發(fā)行量也日益增加。

        《浙甌日報》雖是官辦報紙,當局撥款非常有限,根本不夠開支,徐世康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報社維持下去,曾一度敦請地方殷富、黨政要人認股捐資,解決經(jīng)費困難。在有限的經(jīng)費中,盡量節(jié)省,但有時還添置一些印制、通訊設備,不使事業(yè)中輟,并力求發(fā)展。

        徐世康身為總編輯,非常善于撰寫社論,就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闡明編輯部的看法,也代表專署當局發(fā)表意見。那時幾乎每天都有社論或評論,他除了約請社會賢達、行家學者撰寫外,大半還出于他自己之手。他寫新聞、社論文思敏捷,表達流暢。有時為了緊密配合時代潮流,甚至在報紙付印前還在趕寫社論。徐世忠是徐世康的胞弟,時在溫中念書,經(jīng)常到《浙甌日報》社看看,哥哥對新聞事業(yè)的熱心,徐世忠也頗受影響。解放以來,徐世忠也特別喜愛報紙。每天總要看看報,議論國家大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徐世康與《浙甌日報》同仁們更全力投人抗日救亡工作。是年12月國民黨永嘉縣黨部推定中央駐溫特派員陳里特與不久前當選的監(jiān)察委員徐世康赴各區(qū)推進鄉(xiāng)村救國運動,大力報導鄉(xiāng)村抗日救亡新聞。時任《浙甌日報》校對的徐世康妻子徐秀清也以縣婦女會理事的身份在城區(qū)各鎮(zhèn)舉辦講座,主講抗日意義,動員婦女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2月,省政府主席黃紹茲和戰(zhàn)時經(jīng)濟專家等來溫視察,并于七日晚在府前街實業(yè)銀行住處接見特邀的溫州戰(zhàn)時青年服務團負責人鄭嘉治、胡今虛、馬驊等七人詳談革新省政,動員民眾,保衛(wèi)大浙江,收復失地的計劃。鼓勵廣大青年維護國共兩黨合作,協(xié)助地方政府做好抗日自衛(wèi)工作。聯(lián)立中學女學生梅愛文控訴其父大漢奸梅思平的賣國罪行,印發(fā)《我不愿做漢奸的女兒》莊嚴宣言等等,在《浙甌日報》上都作了詳盡報道,一時轟動全國,國防最高委員會經(jīng)濟委員會主任委員蕭錚在廣東、福建考察后來到溫州,各界熱烈歡迎,徐世康特地在《浙甌日報》上發(fā)表親自撰寫的歡迎社論,還報導了古文學家林損公祭時,蕭錚和阮毅成前往致哀并演說之情形。

        抗日戰(zhàn)爭一周年時,溫州各界舉行多種紀會活動:中山公園正紀念堂舉行追悼陣亡將士及死難同胞大會,全市鳴鐘致敬、宗教寺院舉行禮懺,舉行陣亡將士紀念碑奠基典禮、城區(qū)舉辦兩萬人火炬游行,為此,《浙甌日報》接連出了紀念導刊數(shù)期。徐世康還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讀者對象刊發(fā)專輯,1940年4月在副刊《永嘉青年》刊中出了“革命人生觀”專輯,鼓勵青年奮勇抗日;在《永嘉婦女》中刊出“婦女要回家庭去嗎”專輯,在副刊“展望”中特約馬驊、唐浞等文教界人士及抗戰(zhàn)工作干部撰稿、連載繆天華抗敵鼓淵《新娘嘆》,以及鄒伯宗等人的抗戰(zhàn)歌曲?!墩惝T日報》還主辦《浙甌兒童》周刊,以豐富的內容、生動的形式報導各地兒童抗敵故事以及逃難兒童狀況??鰷蕰r,深得各界支持與同情。

        在日軍瘋狂轟炸,傷亡慘重,生產(chǎn)力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徐世康更是重視報導經(jīng)濟建設和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浙甌日報》特辟《經(jīng)濟建設》副刊,刊發(fā)朱馥生《論增產(chǎn)糧食》、項錦掌(項驤之子)之有關經(jīng)濟的專稿等等。當代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從美國倫敦大學學成回國,數(shù)學家楊宗道得國際獎歸來等等,《浙甌日報》皆有專訪報導,還專載了詞學家夏承燾的重要哲理論文專輯《泛說憂患、氣質、過失三事》,談南宋溫州詩人潘檉的佛家“轉識成智”和“轉依說”。

        八年抗戰(zhàn),溫州淪陷三次?!墩惝T日報》幾經(jīng)搬遷,包括1943年10月從府學巷遷至大南門外花柳塘街蒲陽會館內,徐世康都身先士卒,跟報業(yè)同仁一起克服重重困難險阻,堅持正常出報。有時在鄉(xiāng)下編印臨時刊,搬到瑞安高樓時,每日出對開報兩版,所載多為國內外簡要電訊及溫州各地消息,此時還特辟副刊《高樓》,發(fā)表各地抗戰(zhàn)通訊,漫談敵占區(qū)近況及敵后山鄉(xiāng)生活以及連載周冠華散文和抗日版畫和歌曲等,很受讀者喜愛。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這天早晨6時,日本外務省致電瑞士、瑞典,托其轉告中、美、英、蘇四大盟國。中央通訊社隨即急電通報全圍各地?!墩惝T日報》等收到電訊是8月10日夜8時許。這使徐世康等報社同仁太高興了。隨即組織全社人員和家屬大小上街游行。高舉寫有“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大字方牌為前導,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高呼口號。游行隊伍從南大街、五馬街、直至西門,市民們聞訊,有的加入游行隊伍,有的在原地歡呼,放鞭炮。全市民眾沉浸在抗戰(zhàn)勝利之無比喜悅之中。

        次日,《浙甌日報》以兩個版面的通欄刊出特大標題“日本已宣告屈膝接受無條件投降”,《溫州日報》等也以特大標題,報導這一喜訊。徐世康長子溫中二年級15歲的學生徐行,在《浙甌日報》刊發(fā)《狂歡之夜》一文,文中寫道:“許多青年和小孩跟在我們隊伍后面,大人們買了成千發(fā)的鞭炮在燃放,頃刻間,大家都沉浸在狂歡的氣氛中”。徐世康第二個兒子,甌江小學六年級12歲的學生也在《浙甌日報》副刊的短文中寫道:“(游行)歸家的時候已是午夜了,街上人少了一些,但仍聽到爆竹聲、鑼鼓聲和隱隱的歡呼聲?!?/p>

        8月15日以后,《浙甌日報》《溫州日報》及其他報刊都以醒目的大標題報導抗日勝利的特大喜訊,徐世康更以嶄新的姿態(tài)活躍在新聞戰(zhàn)線上。

        《浙甌日報》雖然是當局的機關報,但在徐世康的主持下,還容許不少共產(chǎn)黨和進步人士參與報業(yè)活動。老共產(chǎn)黨員吳明允1943年4月從延安回來就一直在《浙甌日報》參與工作。徐世康將妻子徐秀清的校對這個位置讓給吳明允。

        1947年,曾是中國民主同盟成員的進步人士王思翔(即張禹)從臺灣回來,一時找不到合適工作,找到徐世康,徐就讓他進入《浙甌日報》先當校對,后當編輯,仍由吳當校對。黨的同路人,曾發(fā)表一些詩文作品的楊奔,去向徐世康謀工作。吳又主動讓出校對一職給楊奔,自己到城南小學任教,當校長。1948年4月李德樹到溫州,亦由王思翔介紹暫在《浙甌日報》當國際新聞編輯,不久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王思翔等人辦的《民主》期刊也是在徐世康支持下得以順利出版發(fā)行的。徐霖也在此后進入《淅甌日報》當會計,更應提到的是地下黨員胡景瑊,他一直把《浙甌日報》作為黨聯(lián)系進步人士的紐帶,有時他化名在報上發(fā)表文章,有些來稿由徐世康提供給他編輯,然后在報上刊發(fā)。徐與胡私誼較深。由于見報有不少傾向革命與進步言論,當局發(fā)現(xiàn)報社“赤化”了,其中必定有“赤化”分子在活動,打算抓人,于是徐世康以大義為重,據(jù)理力爭,全力保護,使這些“赤化”分子免遭劫難,進步分子不致連累。這樣,徐世康任職的《浙甌日報》便成為當時溫州報業(yè)創(chuàng)辦時間最長,設備最為完善,人員素質最好最多,發(fā)行量最大,讀者最喜愛的一家報紙。為了支援浙南地下黨辦報,經(jīng)過王思翔等人精密策劃,《浙甌日報》將一部二號印刷機和一套新鑄的鉛字,對外說是以黃金拍賣,實際上是悄悄地運到瑞安革命游擊區(qū)鄭嘉順那里去了。

        十幾年前,筆者撰寫了“徐世康與《浙甌日報》”一文,刊于臺北《溫州會刊》等報刊。馬驊看了對筆者說:“多少年來,我想寫一篇關于徐世康的文章,而你這篇文章真是為我們那班文化人說出了心里話,吳明允和王思翔更認為,徐世康真是當時新聞戰(zhàn)線上的大好人,如果沒有他的保護,不知會遭到什么境地,哪來有如今這樣美好的晚景。

        新中國成立前夕,徐世康從容地做了報社移交準備工作,將財產(chǎn)、帳目一一清點造冊。當溫州軍管會派人前來接收時,他拿出了移交清冊,還對有些需要說明的事情一一作了交待。據(jù)一位在《浙甌日報》印刷廠當排字工的老人說,徐世康先生平時性子也蠻強,但移交印刷廠時,在排字房內暗自流淚了。是啊!他不是考慮自己的去留榮辱問題,而是他想到的是永遠告別了自己終身熱愛追求的新聞事業(yè),永遠離開了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筆耕的處所!

        在此風云突變、歷史轉折時期,徐世康在香港一位好友的勸導與幫助下,原打算去香港或臺灣。后通過姚亦菲等人一再輾轉,問胡景瑊是否要走,旋即又接到胡景瑊的來信,說他是民主進步人士,不必要也不應該到臺灣去。于是他到上海,辦了一個名為永昶的運輸公司。“昶”字者,永日也,日長也。但好日子不長,不到一年,徐世康就被押回溫州進了囚室。因患肺病較為嚴重,只關了兩三個月就獲保外就醫(yī),住進大簡巷白累德醫(yī)院。幾個月后,因醫(yī)治無效,凄凄慘慘地離開人世。據(jù)徐世康的子女回憶,父親卒于1952年10月28日。

        徐世康去世后,全賴他夫人徐秀清支撐這個四個男孩、兩個女孩的家,將兒女撫養(yǎng)成人,多為故國作出貢獻。徐行北大畢業(yè)后,長期從事物理專業(yè)的教學與研究,專著有《力學》《熱學》等,還有《連續(xù)波染科激光器的像散補償腔》等多篇譯文,是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副院長、教授。198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徐游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一直在該校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是中國物理學會磁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發(fā)表論文51篇,科研課題“多晶永磁鐵氧化研究”“稀土——過渡族舍及合金磁金各向異性研究”和論著《電磁學》等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一等獎,其業(yè)績收錄于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國際名人》。后人學有所成,堪慰先人在天之靈。

        據(jù)中國傳說習慣,一篇傳記如果沒有找到傳記主的墓地,似乎是個缺陷。于是又經(jīng)過多方了解,找到徐世康的第三個兒子徐蕾(即徐望圭)。他悲痛地說:“父親去世時,我只八歲,聽說當時只草草成殮,置于溫州城郊一處義冢大破漏大草棚里。若干年后,一直尋找不到父親的遺骨。1994年秋,母親在南京謝世歸葬溫州時,在郭溪白塘公墓購得兩個墓穴。全家子孫商議,擬將父母親遺骨合葬存一起,但父親的遺骨一直找不到。幸好還留著徐公生前的一幅遺像,將其放大精美裝飾后安放在墓室里,也算是美滿的合葬。”

        在新聞戰(zhàn)線上奮斗一生的徐世康已不在人世,如果有靈魂,他將夢游溫州這個嶄新的大都市及溫屬各地,看看報業(yè)興旺的景象,經(jīng)濟社會建設的巨大成就的當今和更加輝煌的未來!

        (此文原以《徐世康與《浙甌日報》為題刊于臺灣《溫州會刊》后收入《蒼南歷史人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