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生物
在南極,目前已經(jīng)辨認出來的地衣大約只有400種左右,苔蘚有75種,僅有4種開花植物,還都是生活在南極圈以外的南極半島上。也就是說,在南極圈以內(nèi)是看不到任何鮮花的。而在北極,地衣有3000多種,苔蘚有500多種,各種各樣的開花植物則達900種之多。在北緯66°~71°之間的阿拉斯加北坡及加拿大的諸島嶼上,生長著53個有花植物科的450種開花植物。而在北緯80°左右的格陵蘭島北部地區(qū),仍然可以看到90多種各種各樣的開花植物,它們無疑是地球上緯度最高的開花植物。
如果你逐漸走向北極,就會發(fā)現(xiàn)樹木愈來愈小,愈來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這時,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蘚則轉(zhuǎn)為優(yōu)勢,極地的這種植物群落,便被稱之為苔原。
苔原是寒帶植物的代表,它分布于北冰洋周圍沿岸,在歐亞大陸北部和美洲北部占了很大的面積,形成一個環(huán)繞北極大致連續(xù)的地帶。
苔原植被處于極不利的生態(tài)條件下,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低溫,最暖月平均溫度只有10℃或略高,最低溫度則達-55℃。植物生長期每年只有2~4個月。在生長季節(jié)里,根只能在地表大約僅30厘米的深度內(nèi)自主伸展,30厘米以下,則是堅如磐石的永久性凍土層。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且大約60%分布在夏季。由于蒸發(fā)量極低,故氣候是濕潤的。苔原地區(qū)風速很大,冬季的風速可達15米~30米/秒。苔原的光照極特殊,夏季白晝很長,有好幾個月太陽不落,冬季則是漫漫的極夜,幾個月見不到陽光。
苔原多數(shù)的種類為常綠植物。包括可貼地的針葉灌木,如矮檜;堅硬扁平的小灌木和灌木,如越桔、酸果蔓;石南型葉、葉緣卷曲的灌木,如喇叭花、巖高蘭以及緊貼地面的墊形小灌木。這些常綠植物在春季可以很快地進行光合作用,不必耗時形成新葉。
多數(shù)植物矮小,許多植物緊貼地面匍匐生長,這是抗風、保溫及減少植物蒸騰的適當手段。例如極柳、彎樺為匍匐地型,高山葶藶為墊狀植物。
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鮮艷的花和花序,如勿忘草、罌粟、蠅子草的花色便鮮艷欲滴,而且北極植物花的特點是大部分花向著太陽開放,并呈杯型,這可能與盡可能多地采集太陽光有關,這對于開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有些植物則能在開花期忍受冬季的寒冷,如北極辣根菜的花和幼小的果實在冬季有時被凍結(jié)了,但到春季解凍后則繼續(xù)發(fā)育。
對北極植物而言,能在低溫下保持生長是最重要的適應。由于地下形成永久凍土,僅在夏季,上面淺淺的土壤層才融化,植物的根便只好在此扎根。而且由于土壤的垂直排水能力很低,所以植物的根幾乎淹在其中,缺乏足夠的氧氣和營養(yǎng),致使其生長極其緩慢。如極柳一年中枝條僅增長1~5毫米;地衣在-20℃時仍能生長;一些苔蘚在-10℃時也可繼續(xù)生長;甚至連山酸模、爬地杜鵑、冰川毛茛顯花植物在-5℃時也仍然能生長不止。
陸地動物除北極熊和灰熊外,還有上百萬只馴鹿、數(shù)萬頭麝牛、北極狼、北極狐、北極兔,以及數(shù)以億萬計具有奇特的集體自殺行為的北極旅鼠。如果說企鵝是南極的象征,那么有資格代表北極世界的,當然是北極熊了。北極熊的確是北極地區(qū)無可置疑的統(tǒng)治者。這些體重可達900千克的游泳健將,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水中或浮冰上游艾捕食,甚至在懷胎哺育時也很少登上陸地。它們在冰上的奔跑速度可達60千米/小時,能在冰水中連續(xù)游泳320千米。它們捕食時前掌一撲,即可擊碎海象的頭骨。人類由于珍貴的北極熊皮而大量捕殺它們,據(jù)保守的統(tǒng)計,從8世紀起,僅歐洲北部就有15萬只以上的北極熊被射殺。幸而1976年國際保護公約才使這一珍稀動物得以幸存下來。目前北極地區(qū)存活的北極熊不超過20000只,甚至連北極考察隊員也難得見到它們的雄姿了。
北極最典型的植物當屬泰加林中的落葉松,而最典型的低等植物則是地衣,其壽命最長可達400年。北極地衣是菌類和藍藻類的結(jié)合體,適應北極的高寒環(huán)境,是寒區(qū)重要的物種資源。在北極苔原上還有900種顯花植物,它們夏季時點綴在漫漫的沼澤地上,使北極陸地與南極大陸形成鮮明的對照。那些紅猴花、山金車花、紫虎茸草、曼陀羅花、銀蓮花和龍膽花等構成了北極色彩斑斕的世界。北極陸生植物資源對現(xiàn)代社會最有經(jīng)濟意義的是泰加林的木材。無論是在阿拉斯加,還是在西伯利亞,木材工業(yè)都是當?shù)刂饕慕?jīng)濟支柱之一。
每當人們談到北極地區(qū)的生物資源時,往往首先想到它們對于文明人類社會的經(jīng)濟價值。其實北極地區(qū)生物資源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維系北極土著居民的生活,它們古往今來一直是愛斯基摩人的糧食。苔原上的部族捕獵馴鹿、麝牛及其他動物,北冰洋沿岸的部族則捕獵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有時也捕殺北極熊。今天居住在阿拉斯加北部巴羅自治區(qū)的愛斯基摩人,仍然每年捕獵50頭弓頭鯨作為他們的食物。
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看,北極的生物資源除作為土著居民的食物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商品性資源之外,其豐富多彩的生物種類,包括那里的土著居民——愛斯基摩人也是全球基因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通過對人種基因的研究,科學家發(fā)現(xiàn)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與亞洲西藏人的基因非常接近,而愛斯基摩人的基因則與亞洲蒙古人的基因很相似。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