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決定運動效果及安全的關鍵因素,因為運動強度的大小在科學健身中處于核心地位,研究得較深入,可以用多種方法來進行衡量,下面的數(shù)種衡量方法可酌情選用。
1.用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表示運動強度 一般說來,健康人的運動強度應為最大吸氧量的60%~70%,老年人及有心臟病的患者,運動強度應為最大吸氧量的40%~60%。
2.以自我感覺來測定 常用勞累程度,由伯格作了分級,故稱伯格指數(shù),共20分。20分,主觀感覺:已無法堅持;18~19分:非常難受;16~17分:比較難受;14~15分:難受,12~13分:稍感不舒服;8~11分:比較輕;7分:非常輕;6分:安靜不動。伯格指數(shù)的13分,相當于最大吸氧量的60%。
3.用卡沃內公式來表示 運動中的心率處于(220-年齡)+10(次/分)時為最大心率。此時的運動強度比較合適。
4.用靶心率制定 一般把達到最大運動強度時的心率稱為最大心率,此時心臟功能的發(fā)揮已達到極限。把人體完成最大做功的60%~70%時的心率稱為靶心率,也稱為運動適宜心率。研究證明,當人體在靶心率范圍內進行運動時,多能收到最佳效果,并能保證鍛煉的安全性,尤其對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更是如此。
對于年齡在50歲以上,并且伴有不同程度慢性病者,一般多把靶心率設定為:
靶心率=170-年齡(次/分)
5.用無氧閾表示 此法的優(yōu)點是:①達到無氧閾前所進行的運動強度體內尚無乳酸累積,因而不會引起組織疲勞,可在此強度下進行較長時間的運動,運動中不易出現(xiàn)氣短等癥狀;②無需進行最大運動量就可測定運動中的氧代謝能力,比較安全及客觀;③可在進行運動療法一段時間后再測定無氧閾,比較其前后的變化以制定療效。
6.用代謝當量表示運動的強度 代謝當量的值為“梅脫(Met)”,在安靜時,坐位、1梅脫相當于每分鐘每公斤體重吸氧量3.5毫升。一般可用梅脫值來判斷機體的運動耐受能力及患者的預后情況。通常把運動負荷試驗中所測得的最大吸氧量折算為代謝當量的梅脫值,以此來反映人體的最大運動能量。如一個65歲的人:
①最高代謝當量值(最大運動能力)<5梅脫,說明其運動耐受能力極差;
②如果等于5梅脫,說明日常生活活動受限;相當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的功能儲備;
③如果等于10梅脫,則為健康水平;
④如果等于13梅脫,即使冠心病病人運動試驗異常,預后仍然良好;
⑤如果等于18梅脫,為有氧運動員水平;
⑥如果等于22梅脫,則是高水平的運動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