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茵陳是乙肝患者退黃疸良藥
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采收的習(xí)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茵陳有明確的退黃疸作用,著名的中藥治黃疸的方劑——茵陳蒿湯,其中主藥即是茵陳蒿。
性味歸經(jīng):微寒,味辛、苦。歸脾、胃、肝、膽經(jīng)。
功效主治:利濕退黃,解毒療瘡。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本品含6,7-二甲基七葉樹內(nèi)酯及揮發(fā)油,揮發(fā)油中主要成分為a-蒎烯、茵陳二炔酮、茵陳烯炔、茵陳醇、茵陳色原酮、氯原酸等。具有如下藥理作用:①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黃疸型肝炎,均有顯著的療效;②有利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和膽紅素排出的作用;③茵陳還能增加心臟冠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并有降血壓,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熱平喘,驅(qū)除蛔蟲及抑制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與細菌的作用;④茵陳的有效成分Ⅱ、Ⅳ、Ⅴ、Ⅵ對四氯化碳損傷的原代培養(yǎng)大鼠肝細胞都有保護作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黃疸嚴重時茵陳最大用量可至60克,未發(fā)現(xiàn)有不良反應(yīng)。臨床實踐證明,茵陳是良好的退黃疸藥物,中醫(yī)幾乎“逢黃必用”,尤其是對黃疸黃色鮮明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舌質(zhì)偏紅的“陽黃”者最為有效。
肝病患者出現(xiàn)黃疸,檢查黃疸指數(shù)升高者,還可選擇服用下列茵陳藥膳:
(1)茵陳紅糖茶
【組成】茵陳30~60克,紅糖50克。
【制法】將茵陳揀去雜質(zhì),切碎后放入砂鍋,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煎煮30分鐘,用潔凈紗布過濾,去渣取汁,回入砂鍋,小火燉煮至沸,加入紅糖,攪拌均勻即成。
【服法】代茶頻頻飲服,當日飲完,1日1次。
(2)茵陳粥
【組成】茵陳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適量。
【制法】先將茵陳洗凈,煎煮過濾取汁,加入粳米,小火慢煮,待粥欲成時,加入白糖適量調(diào)勻,稍煮一、二沸即可。
【服法】分2~3次服完,當日服完。7~10天為一療程。
(3)茵陳車前飲
【組成】茵陳60克,車前草50克(大便干結(jié)者用車前子30克)。
【制法】將茵陳、車前草(車前子)洗凈,加水適量,小火煎煮30分鐘后,過濾取藥汁,即成。
【服法】代茶頻頻飲服,當日飲完,1日1次。適合黃疸伴有尿少、肢體浮腫、腹脹腹大者。
(4)茵陳蒼皮湯
【組成】茵陳30克,蒼術(shù)15克,陳皮10克,紅糖適量。
【制法】以上三味加水適量煎汁,調(diào)入紅糖。
【服法】分次溫飲。健脾利濕退黃,適合脅脹脘悶、納呆、大便粘滯穢臭或先干后溏、肢體困重、倦怠乏力者。
小鏈接:使用張仲景《傷寒論》茵陳蒿湯原方劑量及煎煮法效果尤佳。注意原方茵陳用“六兩”,折合現(xiàn)代劑量應(yīng)為64克,且煎煮法亦明言“先煮茵陳”,臨床體會,用足劑量,且先煮茵陳40分鐘方可取得明顯療效。重癥肝炎、淤膽性肝炎有嚴重黃疸者,茵陳用量可用至100克以上。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