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餃子煮熟是咋回事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我們煮餃子時,把生餃子放到鍋里,餃子會下沉。餃子下沉的原理我們通過阿基米德原理就可以解釋: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該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生餃子的重力大于所受浮力。這樣一來,餃子當然要下沉了。
餃子
隨著連續(xù)不斷的加熱,鍋里面的餃子會慢慢熱起來,我們判斷餃子是否煮熟的方法就是看餃子有沒有浮起來,如果餃子浮起來就說明餃子煮熟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餃子煮熟就會浮起來呢?
由于加熱的物體要膨脹,餃子餡和餃子皮吸飽熱水充分膨脹,餃子體積增大后,它排開的液體就多,所受浮力增大,所以就浮起來了。
知識小百科
餃子的來歷
在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可是你知道吃餃子的習慣是怎么來的嗎?
三鮮餃子
我們現(xiàn)在的餃子在古代不叫“餃子”,而叫做“角子”。相傳在東漢末年,南陽大夫張機在長沙做官的時候,時常為百姓治病。他從長沙告老還鄉(xiāng)后,走到家鄉(xiāng)白河岸邊,見百姓挨饑受寒,耳朵凍爛,于心不忍,就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鍋,在那里給人派藥。他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一些驅寒草藥煮熬,之后用(táo)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jù)說人們吃后身體會發(fā)熱,兩耳變暖和。他派藥時間一直持續(xù)到大年三十。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稱之為“餃耳”、“餃子”。
其實早在三國時期,魏國人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jù)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fā)展而來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清朝的有關史料中也有這樣的記述:“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庇终f:“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边@說明新春佳節(jié)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