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科學史的奇跡—牛頓
艾薩克·牛頓是英國歷史上偉大的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同時也是一個神學愛好者。他于1643年1月4日出生于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1727年3月31日在倫敦病逝。1661年,牛頓進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獲得學士學位。之后不久,倫敦發(fā)生了嚴重的鼠疫,學校唯恐波及,劍橋大學決定休學停課。于是,牛頓于1665年6月離校返鄉(xiāng),在家鄉(xiāng)居住了兩年之久。在這段黃金般的歲月里,受到劍橋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熏陶的牛頓在家鄉(xiāng)安靜的環(huán)境里,思想展翅飛翔,才華迸發(fā)。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nèi)思考了一些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了一些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在物理學史上創(chuàng)建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業(yè)績。
牛頓環(huán)現(xiàn)象
在1665年至1667年的兩年中,牛頓以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chuàng)造,著手描繪他一生中大多數(shù)科學創(chuàng)造的藍圖,并且開始關心自然哲學問題。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都在這時孕育成形。1667年,返回劍橋大學后,牛頓當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初級院委),第二年獲得碩士學位,同時成為正院侶(高級院委)。1669年10月27日,他的老師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教授之職,使年僅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shù)學教授,并擔任盧卡斯講座教授。在科學史上,“巴羅讓賢”一直被傳為佳話。巴羅為牛頓的科學生涯打通了道路,為牛頓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牛頓從此馳騁在科學的大道上。1696年牛頓任皇家造幣廠監(jiān)督,移居倫敦。1703年開始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晚年的牛頓潛心于研究自然哲學與神學。
知識小百科
晚年的牛頓
晚年的牛頓基本上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者,他認為,運動是機械力學的運動,只是空間位置的變化;宇宙和太陽一樣是沒有發(fā)展變化的;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遠在一個固定不變的位置上。
隨著牛頓科學聲譽不斷地提高,他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相應地提升。1689年,牛頓當選為國會中的大學代表。成為國會議員后,牛頓逐漸開始疏遠給他帶來巨大成就的科學,表示出“對以他為代表的領域的厭惡之情”,同時,他和他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如胡克、萊布尼茲等進行科學優(yōu)先權的爭論,浪費了大量時間。
晚年的牛頓在倫敦過著富麗堂皇的生活,被普遍認為是“生存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為貴族。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以鐵拳統(tǒng)治著學會,任職達24年時間。
在晚年,他否定哲學的指導作用,虔誠地相信著上帝,把大部分的精力致力于對神學的研究,埋頭于寫“神學”題材的著作。這以后,他在遇到難以解釋的天體運動時,有時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動力的說法”。他說,上帝統(tǒng)治萬物,我們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31日,牛頓在倫敦逝世,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國人一樣,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在他的墓碑上鐫刻著:“讓人類歡呼曾經(jīng)存在過這樣偉大的一位人類之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