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們有必要對有關黑洞實驗方面的問題做一簡要說明。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些物理學家用實驗觀測的方法在宇宙中尋找黑洞,并列出了若干個天體作為黑洞的候選者。而且,作為黑洞的候選者的天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近年來一些科研機構還在不斷地發(fā)布消息,宣布觀測到了新的黑洞。
例如,2010年11月15日美國宇航局宣布,研究人員在距地球大約5 000萬光年的太空,發(fā)現了一個30歲左右的黑洞,可能是人類發(fā)現的最年輕的黑洞。對于這類新聞發(fā)布會,需要提醒讀者注意,在發(fā)布會結束前,通常新聞發(fā)言人都會說下面這句話“雖然該天體是黑洞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能排除其他解釋?!?/p>
由于黑洞是看不見的,人們所說的實驗觀測方法都不是直接觀察到黑洞,而是利用一些間接方法,對看不見的天體進行預測。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根據恒星演化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當晚期演化的恒星質量大于中子星臨界質量的上限時,這個恒星將繼續(xù)塌縮,塌縮到施瓦西半徑以內而形成黑洞。因此,這些觀測方法最終依據的還是施瓦西黑洞理論。
換句話說,目前有關黑洞的實驗觀測方法,在判定黑洞時依據的都是施瓦西黑洞理論,即如果預測得出一個星球的半徑小于施瓦西半徑,這個星球則被認為是黑洞的候選者。
本書的研究表明施瓦西黑洞理論是錯誤的,在真實的物理時空中并不存在施瓦西黑洞。因此,依據施瓦西黑洞理論判定黑洞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目前許多天體物理學家傾向于存在黑洞,他們的主要依據是:根據計算,一顆太陽大小的恒星,半徑大約為7×105km,密度為1.4g/cm3;如果將其壓縮成為一顆白矮星,半徑將收縮到104km,密度達到1t/cm3左右;如果形成中子星,其半徑將縮到10km,密度達到(108~109)t/cm3;如果繼續(xù)收縮,當半徑小于3km時,星球的半徑就小于施瓦西半徑了?,F在,白矮星早已觀測到,原來認為不可思議的中子星也找到了,從天文學的角度看,施瓦西半徑與中子星的半徑相差不大,因此,一些天體物理學家認為找到黑洞只差一步之遙了。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筆者與這些天體物理學家的分歧在于,他們認為,當一個星球的半徑小于施瓦西半徑,這個星球就是黑洞了。而筆者的觀點是宇宙中可以存在半徑小于施瓦西半徑的星球,但這種星球也不是黑洞,因為,黑洞和永動機一樣,違反了物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宇宙中任一星球都不是黑洞。
總之,目前有關黑洞方面的實驗觀測工作,其理論依據是施瓦西黑洞理論,而這個理論是一個錯誤的理論,因此,依據這個理論所進行的實驗工作,都不能作為證據來證明宇宙中存在黑洞,這些觀測結果至多只能說明宇宙中存在半徑小于施瓦西半徑的星球,但這種星球也不是黑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