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詩歌閱讀題的檢測目標
試題內容
1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p>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注]。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標透視
第17題 考古代詩歌鑒賞。能級E,賦分6分,人均3.83,難度0.64。
此題的鑒賞材料選用了王維的五律《過香積寺》。篇幅較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長。試題要求考生找出第三聯(lián)兩句詩的“詩眼”,并結合全詩對“詩眼”進行簡要賞析。答案是開放的,允許考生從詞法、句法、修辭、心理感受等角度作答。
95%的考生都能正確寫出“詩眼”(咽、冷),78%的考生能準確品味作品所表現(xiàn)的“空寂”意境,分析基本上能做到言之成理,不乏頗具個性的答案:反映考生在古詩鑒賞方面的長足進步。例如:
①答:詩眼為“咽”“冷”,作者通過寫高聳入云的山峰,古老的樹木,無人的小徑,深山中回蕩的鐘聲,泉水、青松、日落西山,勾勒出一幅寂靜,幽遠的深山圖,喻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作者希望拋棄世俗欲念、尋求心靈慰藉的心情。
②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把省睘閱柩手?,將泉水流經危石時所發(fā)出的聲音描繪出來,深山無鐘聲,只坐聽泉咽更顯香積寺之幽靜;“冷”將日色和青松之色統(tǒng)一起來,將日光透過青松林而變昏暗之景寫出來,更顯香積寺之幽。
③答:咽、冷。香積寺處于古木深山之中,傍晚里的鐘聲伴著靜坐的詩人,一切都那么純凈、寂靜,從高處的石塊流下的泉水也受到感染,輕聲嗚咽著,夕陽灑入松林也是那么寂靜清冷,咽、冷一動一靜更加襯托出全詩寂靜的境界。
詩歌鑒賞的具體內容一般包括:
(1)作品的語言。準確理解關鍵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準確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效果。
(2)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
(3)作品的思想內容。概括主旨,簡析作品的政治意義、思想意義、人生意義,賞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指出局限性。
(4)作品的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夸張、象征、通感、雙關、映襯、對比、反復等修辭技巧,摹繪形容、烘托渲染、動靜結合、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現(xiàn)技巧。
學法提示
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是多讀多練。在練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知識,掌握鑒賞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1)積累知識
語言知識:包括詞語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特定象征意義、特殊句式、詞組代句、倒裝、對仗、互文。
修辭技巧:利用“煉字”描繪生動的形象,傳達獨特的感受;運用比喻、比擬、借代、移用、通感、夸張;運用擬人移情于物,使自然物人情化成抒情的借代物;運用象征化抽象為具體,化景物為情思;利用雙關增強語言的意蘊;利用映襯、對比凸現(xiàn)形象的特征,抒發(fā)鮮明的愛憎情懷;利用韻腳、平仄、對仗增強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
藝術手法:以情染景,以景顯情;以動襯靜,以鬧襯靜;哀景寫樂;樂景寫哀。
常見主題:憂國憂民,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xiāng)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
(2)掌握方法
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為:
反復誦讀,理解字句——運用聯(lián)想(想象)。再現(xiàn)意象——體味情感,把握主題——選擇角度,展開鑒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