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語》和《孟子》中的教育智慧
《論語》和《孟子》中關于教育、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一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今天,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本著“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我們重新審視《論語》和《孟子》中所體現(xiàn)的先進的教育思想,從中汲取古代教育家、思想家的智慧。
(一)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問題
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凈化人們的靈魂,協(xié)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還在于培養(yǎng)具有仁義之心的“君子”,為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shù)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從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yǎng)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所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xiàn)出來。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xiàn)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xiàn)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教師培養(yǎng)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為了達到教育培養(yǎng)目標,孔子要求學生應當端正態(tài)度,明確為誰而學??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凑嬲龕酆盟娜?,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鬃淤潛P的顏淵就有這種發(fā)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鬃釉唬骸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保ā队阂病罚┽槍θ角笤趯W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xiàn)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鬃釉唬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w現(xiàn)了孔子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二)教育的基本內容問題
就教育內容來看,孔子主張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教育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孔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白铀叛裕对姟贰稌穲?zhí)禮。”(《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短┎罚安粚W《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保ā都臼稀罚┯纱丝梢姡鬃邮且浴对姟贰稌贰抖Y》《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并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高深的學科,只有少數(shù)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么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稙檎罚┯衷唬骸跋亩Y,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保ā栋速罚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保ā稙檎罚┻@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鬃釉唬骸百n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边@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三)教育的基本原則問題
在教育指導思想問題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鬃右郧?,學在官府,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學的,文化的傳播范圍是很有限的??鬃涌峙率莿?chuàng)辦私立學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學生大多出身貧賤。為什么窮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學?因為孔子收費十分低廉?!妒龆菲杏涊d:“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脩,即干肉,十條為束,“束”即十條干肉。這是古人用來作為初次拜見的禮物,但這禮物是微不足道的??鬃犹岢坝薪虩o類”,能面向所有學生,不分貧賤、地域,一視同仁。孔子設立私學而不以贏利為目的,又能平等地對待他的學生,有利于文化在下層人民中間的傳播。這一辦學指導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民辦私立學校的辦學者們學習的。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币簿褪钦f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fā)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ā栋速罚┠軉l(fā)我的人是子夏??!現(xiàn)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jīng)》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后“亦足以發(fā)”(《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fā)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鬃犹貏e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矗翰坏剿嗫嗨妓鞫氩煌〞r,我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列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鬃舆€強調在實行啟發(fā)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fā)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習方法的問題上,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保ā秾W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四)教育者自身素質問題
孔子認為教育者首先必須正身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樣才能成為學生仿效的合格榜樣。其次,要有一顆寬宏博大的愛心,包容學生,誨人不倦,本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思想,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最后,教育者不能缺少“終身學習”的觀念。許多人認為,“終身學習”的觀念是舶來品,是開放后才傳入我國的一種學習理念上的革命。其實,《論語》中的很多地方都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独锶省分械摹俺劦?,夕死可矣”,《述而》中的“學而不厭”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有一次,孔子站立于黃河岸邊,看著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河水,由衷地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的感嘆。而且,即使他經(jīng)常處于清貧,甚至饑餓之中,也毫不悲觀,仍把學習當做一件樂事而堅持不懈。從“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記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脫俗、求知若渴的圣賢就站在我們面前。對于好學的弟子顏回,他更是大加贊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現(xiàn)在,時代變了,知識的更新速度更快。據(jù)研究,一個人工作一生所運用的知識,只有20%左右是在工作前的學校里獲得的。如果不能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一個教育工作者絕不可能搞好他的工作,更不可能培養(yǎng)出具有“終身學習”觀念的開拓創(chuàng)新型人才。
(五)教育的理論基礎問題
孟子以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捍衛(wèi)者自居。在政治上,孟子主張“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他認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須輔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哲學上,他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至純至善的,是先天固有的,不過在這“性善論”中,人性不是具有純粹的完美的道德,只是說人性中具有“善端”,又可以說是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然而要做一個完美的人,有這四個善端還遠遠不夠。人之賢愚,還取決于對這種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養(yǎng)之,擴而充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發(fā)揚天賦的善端。他認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學習,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發(fā)揮,從而達到極致。
從這點來說,似乎與孔子講的“有教無類”是一致的,但實際上,二者是有所不同的。孟子教人是要看對象的。據(jù)說滕國國君的弟弟滕更曾到孟子門下求教,孟子總是不回答他。公都子問孟子這是為什么,孟子回答說:“倚仗自己的權勢地位來發(fā)問,倚仗自己的賢能聲名來發(fā)問,倚仗自己年紀大來發(fā)問,倚仗自己的功勞勛績來發(fā)問,倚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fā)問,這些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已經(jīng)占了其中的兩條了,我自然不回答他?!笔聦嵣?,生活中確實有些人可教,有些人不可教,也正如孟子所舉出的那五種人。這些人不可教,關鍵在于這些人求學問道的態(tài)度有問題。教與學中,求學問道者只有虛心向道、誠心求學,才能聽教,才能得道,教也才能有實效。
此外,孟子還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的認識論,認為人的心性來自天賦,與天相通,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盡量擴充自身善端,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性善論是唯心主義的,目的是證明宗法道德的合理性與自覺修養(yǎng)道德的必要性。孟子與告子等人就人性問題展開的辯論,深化了對人自身本質的探討,為以后中國思想界提出一個重要課題。性善論是孟子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其論證教育基本問題及闡述教育教學原則、方法的理論基礎。
(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問題
孟子說:“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先教導民眾而去役使他們,這叫做加害于他們。不教而用是為殃,這話很有道理。如果讓一個人去做很危險的事而不先告訴他規(guī)避危險的方法,那其實與謀殺在實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再擴而論之,其實孟子在這里強調的正是教導、教育、教化的重要性。
首先,從國家和社會方面看,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孟子在性善論基礎上,提出仁政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薄安蝗倘酥奔词侨收?。仁政必須重視教育,“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因為只有教育才能培養(yǎng)“仁者”,造就“俊杰”;任用這樣的人做官,才能施行仁政,治天下如運諸股掌。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向背,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論斷,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他認為教育是得民的重要手段。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p>
總之,教育對于施行仁政,鞏固政權,實現(xiàn)社會的統(tǒng)一和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忽視教育,則“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其次,從人的發(fā)展方面看,教育是保存和擴充人的善端,形成高尚人格的決定力量。
孟子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根于心”,“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但是,天賦予人的只是善端,而非完全的道德;況且,人受環(huán)境影響,善端遭陷溺就會為不善。所以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苯逃淖饔眉丛谟诖龠M人對自身固有善端的體認,獲得道德修養(yǎng)的主體意識,保存、擴充和發(fā)展善端,成為道德上的完人。
此外,孟子提出學校要“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申以孝悌之義”。辦學目的在于“明人倫”,使學生懂得并遵守維護尊卑、貴賤、男女、長幼、朋友關系的封建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自覺服從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君子”“圣賢”。“親親,仁也;敬長,義也?!薄懊魅藗悺钡慕逃簿褪亲杂X體認和擴充四端為四德的實際內容。孟子要求學校的智育、美育都要為“明人倫”的目的服務,圍繞孝悌仁義來進行?!叭手畬崳掠H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边@樣,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就成了學校教育的主體和中心。
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都把孟子提出的“明人倫”當做教育目的。這對于統(tǒng)一辦學思想,統(tǒng)一教學內容和培養(yǎng)目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把學校教育目的局限于明人倫上,有重德輕智傾向,忽視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對中國古代教育也是有消極作用的。
(七)教學方法問題
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的孟子教學思想,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理性思維的重要性。雖然孟子教學論主旨在闡發(fā)孔子已經(jīng)提出的各項原則,但是仍具有自己的特色。
孔子最先提出啟發(fā)教學原則。孟子發(fā)展孔子思想,更加強調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要自求自得,教師不應代替學生思考做結論,也不應降低對學生的要求。他說:“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庇终f:“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泵献印氨M心、知性、知天”思想,認為“萬物皆備于我矣”。認為只要自己自覺體認,積極思考,便會獲得知識德性,即所謂“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認為,也只有這種自覺探求思考得來的知識,才能掌握得牢固,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強調知識德性的內在內求,重視獨立思考的作用,發(fā)揮教為誘導、學為主體思想,發(fā)展了孔子啟發(fā)教學原則,但是也使之蒙上了神秘色彩,而且有忽視聞見之知的傾向。
孟子認為學生的素質、才能和學習態(tài)度、條件等是有差異的,教師應當針對不同類型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熬又越陶呶澹河腥鐣r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庇终f:“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笨傊?,應當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采取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孟子繼承發(fā)揚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同時提出教學必須堅持一定標準,對因材施教思想作了必要補充?!睹献印放e例說,羿教人射箭一定把弓張滿,學者也必須學著張滿弓,張滿弓是射箭所要求達到的標準。能干的工匠教人學藝,一定要用規(guī)矩,學者也必須學會用規(guī)矩,因為無規(guī)矩方圓便失去了標準。“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苯虒W既要做到因材施教,又要堅持統(tǒng)一要求與標準,“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以流水為喻,生動地闡發(fā)了孔予循序漸進的學習思想?!傲魉疄槲镆?,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必須反對急躁躐等,因為“其進銳者,其退速”。同時,孟子講循序漸進,還有不舍晝夜、持之以恒的意思。他說:“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币虼?,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還必須反對“一曝十寒”、半途而廢。學習要有成效,還必須做到專心致志。孟子以二人從弈秋學藝,學習結果大不相同的故事,說明“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的道理。
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學思結合”和“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特別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化作用、對美育的精辟論述、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重新品味這些智慧的箴言,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孟子繼承并發(fā)揮孔子的教育思想,許多問題比孔子講得更為明確、生動;又在新提出的“性善論”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心性之學”。孟子認為人生有“三樂”,其中,父母兄弟身體無恙,一家人和睦相處,應該說是親情之樂;做人處世,一切都問心無愧,應該算是自身之樂。以上二樂,很多人都能做到,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親情和個人之樂。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把它當做人生的極樂,比什么財富、名譽、地位都更有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