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光影
陳寅?。?890—1969),中國現(xiàn)代最富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后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就讀。191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zhuǎn)往德國柏林大學攻讀東方古文字學、中亞古文字學、蒙古語等科目。1925年,回國后在清華任教,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并稱“清華三巨頭”。抗戰(zhàn)勝利后,應聘于牛津大學。1949年,回國后任教于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寒柳堂集》、《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陳寅恪文集》。
陳寅恪和王國維一起并稱為中國史學界的“雙子座”,除了讀書淵博的原因之外,其讀書治學的經(jīng)驗和方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
主張看原書,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近世以來,隨著中西文化的交匯和撞擊,學術界基本上有兩大派別,一派以傳統(tǒng)方法為主,為“舊派”,他們多引證材料;另一派以新潮方法為主,所謂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多為留外學生,重理論。陳寅恪認為“舊派失之滯”,“其缺點是只有死材料而沒有解釋”;而“新派失之誣”,認為“新派雖有解釋,然甚危險……此種理論,不過是假設的理論”。因而,他覺得二者各有偏頗和缺陷,“講歷史重在準確,不嫌瑣細”,所以,他提倡讀原書,要有自己的思想。這種學習方法和讀書方法,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
讀書時喜寫批語。與許多前輩知識分子一樣,陳寅恪讀書也喜歡寫批語,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和體會隨時寫在書上,這成為他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不過,他的評點和批注不是作以簡單的三言兩語,而是密密麻麻地寫滿書頁的天頭地腳,包括眉批、旁批、夾批等多種形式。
據(jù)說,他在讀白居易和元稹等人的詩集時,也是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許多批語??梢姡L期以來已養(yǎng)成了讀書時寫批語的習慣。久而久之,也便成了一種讀書方法。
打通文、史,“以詩證史”。古人說:“文史不分家?!边@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相當困難。因為文學類的書和歷史類的書都浩如煙海,能把其中某一種類的書讀遍弄通,便已不易;如把另一大類的書再讀遍弄通,就更難了。所以,對于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只能專攻一類,倘二者打通,為文史兼通者,自古以來便寥若晨星,陳寅恪卻是其中燦爛的一顆。歷來研讀唐詩的人,多從藝術性上加以品味贊賞,很少有人從唐詩的角度去考察唐代的歷史、風俗、政治和典章制度。而陳寅恪卻從有“詩史”之稱的杜甫的詩中獲得啟發(fā),不但從新舊《唐書》中去考察唐代歷史,而且從《全唐詩》中挖掘和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材料,進一步考察唐代的社會和歷史,為歷史的研究打開了一片全新和廣闊的天地,并糾正了歷史文獻中的一些錯誤記載。這種獨特的讀書角度和方法,給后人以極大的啟發(fā),向其學習者甚多。有人甚至將“以詩證史”視為陳寅恪一生治學的主要成績。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