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
學校舉辦“展能月”活動,整個五月,教室的展板和窗下的那一片墻面貼示著孩子們的各式作品,引得不少路過的老師和同學駐足觀賞,班里的孩子們更顯得興奮異常,他們仔細尋找著,品評著,那份驕傲都掛在嘴角、藏在微笑里了。我看到了孩子們那份自得和自信,也不禁由衷地愉悅。
對孩子們來說,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門必須認真對待的功課。多動才有活力,期待才有動力嘛。蘇霍姆林斯基講過一個例子:一個叫別特里克的孩子頭腦有些遲鈍,完成的作業(yè)非常粗糙,在科任老師的幫助下他使用精細的手工工具學習加工塑料、木料等制品,這樣的勞動一直堅持到六年級,別特里克的作業(yè)變得工整又漂亮。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手的鍛煉會喚醒大腦中某個沉睡的區(qū)域,讓孩子越發(fā)聰明起來。許多爸爸媽媽們都堅持著讓孩子參與一些動手能力強的活動,如彈琴、繪畫、書法、舞蹈等,我想,這不僅僅是為了藝術的熏陶,一定還有動手與動腦互為因果關系的原因吧。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兒子,三年前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重點大學。朋友小聚,談起家庭教育的得與失,朋友說孩子能成功得益于學習“薩克斯”,從八歲起到高中畢業(yè),近十年的時間里每天至少練習一小時從未間斷過,這不僅開發(fā)了孩子的智力,還鍛煉了意志力和恒心,雖然最終沒有選擇音樂的道路,但在學習樂器過程中的所有收獲已經為他以后的求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您可能不以為然,因為這樣的例子雖然多,卻沒有較為“科學”的解釋,但事實上,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已經用無數事實驗證了手腦結合的重要性,所以他呼吁廣大教師和家長不要錯過孩子的兒童和少年時期,他強調:
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區(qū)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fā)這些區(qū)域積極活躍起來。
學者們很早就意識到“智力因素”,如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及“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而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直接影響和制約智力因素發(fā)展的意向性因素。美國學者加德納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后,于他的《智力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并著重論述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結構,定義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并有所創(chuàng)造的能力。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依據這項研究,學校的教育就必須更多地從關注學生,開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去考慮問題。要改進教學的形式和環(huán)節(jié),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智能;要力爭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課堂互動形式多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明顯。我們當下所實施的教學,在教學形式上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重視最后的反思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智能、內省智能等。而這一切都與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積極實踐分不開。
想起我們學習的課文《蜜蜂引路》,課堂上我們要求孩子們讀完文章以后給列寧畫一個路線圖,邊讀邊畫,邊畫邊改,孩子們學得不亦樂乎,我想這個環(huán)節(jié)之所以贏得孩子們的喜愛,魅力就在于動手,想要畫得對就一定要讀文、思考、分析,少了哪一個步驟都不會做得完整。還有,學完了《畫風》這一課,要求孩子們也來畫一畫風,然后描述一下自己是如何畫的?有的孩子畫了晾在陽臺上的衣服——風把衣服里的水分吹干了;有的畫了一串串氣球——風把氣球吹上了天空;有的畫了柳樹——柳枝在風中舞蹈呢。你看,這不就是動腦與動手的緊密結合嗎?還記得我們曾經完成的創(chuàng)意小制作嗎?一張紙可以變換成各種樣子呈現在大家的眼前,這也是腦和手配合的杰作。其實這樣的練習真的不少,數學的創(chuàng)意作業(yè),英語的手抄報,體育課上的體操訓練,音樂課上的舞蹈學習,美術課上的繪畫練習,哪一個不是在引導孩子動手又動腦呢?這種旨在強化多元智能的多維訓練,我們今后都會更注重實效的。
日前,筱天媽媽來給男孩們排練舞蹈,動作很簡單,一開始,孩子們連一個抬手轉身的動作都做得千奇百怪,但練著練著就協調多了,這說明孩子們是有活動的潛能的,只是他們需要類似的機會和訓練而已。我知道有一些男孩不喜歡跳舞,不喜歡手工,甚至沒有耐心去認真地學習一項運動,有些孩子在家里從不動手干家務,甚至連自己的被子都不會疊。(千萬不要誤會,我無意批評誰,只是發(fā)現了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也許有家長會覺得“男孩子學那些干什么,隨便跑跑跳跳就行了,我也沒正經學過那些東西”。瞧,孩子們的差距就在這一閃念間開始拉開了,要知道您的觀念決定了您的態(tài)度,而您的態(tài)度指導著您的行動呢!是啊,您確實沒學過這些,但您的成長過程中是沒有完全脫離勞動的,要知道勞動也是一門藝術,用心了才能做得好,琢磨了才有更多體會,曾經的勞動中磨煉出來的不怕苦累的精神、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不都映射在您目前如魚得水、應對自如的工作中了嗎?
其實,勞動訓練,不單單指前面所講的動手,它包括所有可以開發(fā)孩子右腦的肢體活動。《中國體育報》曾登載過一篇題為“體育與人的右腦開發(fā)”的文章:
人類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神經生理心理學家Sperry博士和他的同事們進行的令人信服的“裂腦實驗研究”發(fā)現了人的左右大腦具有不同的功能。人的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是依靠語言為主的分析、判斷和抽象概括中樞;右腦能理解簡單的語言,但主要負責直覺、空間轉換、形體感知等形象思維功能,與人的創(chuàng)造力密切相關,是藝術和經驗學習中樞。
事業(yè)成功者大多是右腦功能較強者。這可能是因為右腦與人的非智力因素有關,特別是與人的“情商”有關。右腦的許多功能都直接影響著心身健康和知識的掌握。所以右腦開發(f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腦是人類精神和智力活動的器官,是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機能的司令部。腦功能狀況的好壞不但決定著人們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決定著人們的生存質量。
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是不是對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不要錯過了孩子的兒童和少年時期”更多了一些體會?很多東西錯過了就真的很難找回來了。
如果說,讓孩子從事某些勞動、掌握一些技能真的難以實現,那么就讓孩子經常動動手吧,只要能在親身的實踐中,讓心、眼、手協調一致,這個“做”的過程至關重要——即使什么也沒做成,也能在屢敗屢做中使自己的智能得到提升。我們一起鼓勵孩子創(chuàng)意作業(yè)認真去完成,手工作業(yè)仔細去琢磨。其實,您會發(fā)現智慧就在孩子的手指尖跳躍呢!
全遠姬
2014年6月4日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