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扶不起的阿斗”
■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 譯文
大道為萬物之藏?zé)o所不容。它是善人的法寶,也是不善之人要保持的對象。
善良之人擁有了大道,他美好的言辭可以博得別人的尊敬,他美好的行為可以贏得別人的敬重。
即使不善之人,又怎么能拒絕別人美好的言辭和美好的行為呢?
所以帝王登基,三公就任,雖有金玉、車馬作獻禮,但是還不如用“道”作獻禮。
古人之所以重視這個“道”,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有求必應(yīng),有罪可以求得赫免嗎?所以,“道”才會被天下人所珍視啊。
■ 活學(xué)活用:沒有“扶不起的阿斗”
上一章講大國如何用大道對待小國,小國如何用大道對待大國。這一章則講善人與不善人如何重視大道。
人生活在大道之中。善良的人做事要合乎大道,所以視它為珍寶;不善良的人雖不愿遵循大道,可一旦違背了大道,就會受到懲罰,所以大道也是不善良之人要保持的對象。
善良的人擁有了大道,他優(yōu)美的言辭可以博得別人的尊敬,他美好的行為可贏得別人的敬重,從而能夠影響他人,使不善良的人得到教化。由此老子提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既然不善良的人可以教化,作為統(tǒng)治者你又怎么能將他們拋棄呢?
同樣,在一個企業(yè)中,存在的那所謂的“扶不起的阿斗”,也就是指那些在領(lǐng)導(dǎo)眼里一無是處、完全不行的部屬;換句話說在領(lǐng)導(dǎo)眼中,這樣的部屬跟垃圾差不多,甚至連垃圾都不如,因為垃圾還尚可回收利用。
不少領(lǐng)導(dǎo),對這種部屬都抱著完全絕望的態(tài)度,棄而不用,既浪費了資源,又讓那些“扶不起的阿斗”深受挫折,可謂失??!然而,那樣的部屬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嗎?他們真的一無是處、連垃圾都不如嗎?答案是否定的。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切記,即便是“不行的部屬”,加以再教育之后,有些仍具有托負重任的可能。在“不行”的部屬中,容易加以再教育并加以活用的類型:有“深藏不露”型——具有能力卻尚未完全發(fā)揮出來者;“面臨瓶頸”型——盡管工作勤勉賣力,卻始終無法有突破或進展。這些都是尚有造就希望的部屬。
不易加以活用的部屬有:
累贅型;
愛說歪理型;
放棄型;
唐吉訶德型;
公私混淆型;
滿腹怨怒型。
問題型的部屬則為:
獨斷專行型;
獨行俠型。
在同一個企業(yè)組織中,通常存在著“不行的”部屬,但也不乏能干而“朝氣十足的”部屬,這種良莠并存的矛盾委實令人百思不解。
“不行的部屬”相當(dāng)于下面理論中的說法:
一般人原就具有好逸惡勞的傾向,且大多試圖盡可能地不要去工作;
由于這種“討厭工作”的傾向,因此大多數(shù)的人往往只有在遭受強迫、統(tǒng)治、命令或被威脅將施予處罰時,才會使出全力、賣力工作;
絕大部分的人均較喜歡接受命令,借此擺脫責(zé)任的承擔(dān)。同時,大多均不具野心或抱負,而希求安安穩(wěn)穩(wěn)的情況。
由此可見,領(lǐng)導(dǎo)者對于公司中若干“不行的部屬”不必感到絕望,而須針對個別類型施予指導(dǎo),這就叫“變廢為寶”。
斷章取義:
不善良的人尚可以教化,使他改過;垃圾尚可以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又何況是活生生的人呢?說不定那“扶不起的阿斗”還會成為你最得力的助手呢!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