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慣例,在國際交往之中,人們普遍對交往對象的個人形象倍加關注,并且都十分重視遵照規(guī)范的、得體的方式塑造、維護自己的個人形象。此就是“維護形象”原則。為什么個人形象在國際交往中深受人們的重視,主要是因為以下五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每一個人的個人形象,都真實地體現(xiàn)著他的個人教養(yǎng)和品位。比如,當一名男子身穿深色西裝套裝時,依照國際慣例,上衣左袖袖口上的商標必須拆掉,而且不能穿白色的襪子。如果他對這個國際慣例不熟悉,或者明明知道卻不加注意,就會有損個人形象,使人感到他缺乏教養(yǎng),品位不高。
第二個原因,每一個人的個人形象,都客觀地反映了他個人的精神風貌與生活態(tài)度。在日常生活里,假如一個人總是蓬頭垢面,衣冠不整,不修邊幅,邋邋遢遢,別人恐怕很難認為他熱愛生活、注重生活質(zhì)量。
第三個原因,每一個人的個人形象,都如實地展現(xiàn)了他對交往對象的重視程度。一個人對自我形象重視的程度,應與對其交往對象重視的程度成正比。換句話說,在涉外交往中,若是對自我形象毫不修飾,不但不能說是對交往對象的尊重,而且是應該屬于失禮行為。
第四個原因,每一個人的個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公司、單位的整體形象的一部分。當人們不知道一個人歸屬哪個單位時,那么這個人的個人形象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人們頂多會認為他個人方面存在著某些問題。但是,當人們確知他屬于某一單位,甚至代表著某一單位時,往往會將其個人形象與所在單位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說,作為所在單位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個人形象,在某種意義上通常會被人們直接地當成單位的形象。正因為如此,有識之士才一再強調(diào):對商界人士而言,形象永遠都是金,個人形象就是品牌,就是服務,就是效益,就是本企業(yè)最重要的無形資產(chǎn)。
第五個原因,每一個人的個人形象,在國際交往中還往往代表著其所在的國家、所屬民族的形象。這就是說,在涉外交往中,每一名中國人都代表著中國。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和看法,主要來自他所有機會接觸到的某些中國人。因此,一個中國人在對外交往中,若是不注意維護自身形象,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有可能會因此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形象。
基于以上原因,在涉外交往中,每一個航空人員都必須時時刻刻注意維護自身形象,特別是要注意維護自己留給初次見面的外國友人的第一印象。既然個人形象問題在國際交往中事關大局,舉足輕重,那么,到底什么是個人形象?怎樣維護個人形象呢?這兩個問題,是每一位涉外航空人員都必須充分了解,并且正確認識的。
個人形象,有時簡稱為形象。一般認為,它指的是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留給他人的總體印象,以及由此而使他人對其所形成的總的評價和總的看法。
個人形象在構成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也稱個人形象六要素。要維護好個人形象,一般應注意以下6個要素,這6個要素對于維護好個人形象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
要素之一是儀容。儀容指一個人個人形象的基本外觀。在正常情況下,面部的容貌更為引人注目。要注重儀容,就要力爭做到儀容美,并且要為此進行必要的美化和修飾。一般而言,在國際交往中,通常要求男子不蓄須,不使鼻毛、耳毛外露,不留長發(fā);女子則不剃眉毛,不宜暴露腋毛,化妝不宜過于濃重;任何人都不準刺字、文身(刺字、文身是不能當航空人員的),不準躬身或哈腰,不準蓬頭垢面。這些,實際上都是有關個人儀容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
要素之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指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它包括眼神、笑容及其面部肌肉的綜合運動等。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其內(nèi)心思想、情感的最真實、最自然的流露。與語言相比,一個人的表情往往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能夠更準確地傳達出其真情實感。在國際交往中,最適當?shù)谋砬閼斒怯H切、熱情、友善、自然。表情過度夸張,或表情過于沉重,或面無任何表情、目光呆滯,都是不符合禮儀要求的。如果不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會讓人感覺你不好交往,弄不好就會導致誤會,甚至產(chǎn)生麻煩。
要素之三是舉止。舉止指的是人們的肢體動作。在心理學上,人的舉止動作被稱為“形體語言”,人都應當有意識地多加檢點自己的舉止動作。要堅決改正一些小毛病,如當眾擤鼻涕、掏耳朵、剔牙、抓癢等不太雅觀的舉止動作,要認真糾正一些不合適的小動作,如對人指指點點、就座翹起“二郎腿”或者在翹起二郎腿后還用腳尖、鞋底對人抖動不止,這些小動作都是失敬于人的舉止動作,航空人員要努力學習那些為世人所公認的文明、優(yōu)雅的舉止動作,真正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有行姿”。
要素之四是服飾。人們穿著的服裝和佩戴的首飾統(tǒng)稱為服飾,一個人穿著的服飾,不僅表現(xiàn)著他個人的審美品位,而且充分反映著其個人修養(yǎng)。當你見到一位男性身穿背心、短褲、拖鞋出入于公共場合,甚至去拜會外賓,你會覺得他的審美品味很高很懂得尊重別人嗎?肯定不是,這是沒有修養(yǎng),不注重個人形象,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
要素之五是談吐。談吐,即一個人的言談話語。人們常說“言為心聲”。一個人的談吐,在人際交往中,言語除了可以傳遞思想、情感之外,還能傳達一個人對交往對象的具體態(tài)度。在對外交往中,談吐尤其需要加以注意。例如,與外國客人進行交談時,一定要遵照國際慣例,自覺地調(diào)低音量。同時,還應使用規(guī)范的尊稱、謙詞、敬語與禮貌語同對方交談。此外,還應注意尊重外國人不喜歡談論個人隱私的習慣,不喜歡評判他人的所作所為的習慣,不喜歡在自己講話時被別人插嘴打斷等方面的習慣。
中外手勢含意有哪些不同?
來源:www.jctrans.com
手勢是體態(tài)語言之一。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qū)手勢有不同的含義。在用手勢表示數(shù)字時,中國伸出食指表示“1”,歐美人則伸出大拇指表示“1”;中國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2”,歐美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2”,并依次伸出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表示“3”、“4”、“5”。中國人用一只手的5個指頭還可以表示6~10的數(shù)字,而歐美人表示6~10要用兩只手,如展開一只手的五指,再加另一只手的拇指為“6”,以此類推。在中國伸出食指指節(jié)前屈表示“9”,日本人卻用這個手勢表示“偷竊”。中國人表示“10”的手勢是將右手握成拳頭,在英美等國則表示“祝好運”,或示意與某人的關系密切。
中國人表示贊賞之意,常常翹直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翹起小拇指則表示蔑視。日本人則用大拇指表示“老爺子”,用小拇指表示“情人”。在英國,翹起大拇指是攔路要求搭車的意思。在英美等國,以“V”字形手伸出一只手,將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圓圈,美國人用這個手勢表示“OK”,是“贊揚和允諾”之意;在印度,表示“正確”;在泰國,表示“沒問題”;在日本、緬甸、韓國,表示“金錢”;在法國,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錢不值”;斯里蘭卡的佛教徒用右手做同樣的姿勢,放在頜下胸前,同時微微欠身頜首,以此表示希望對方“多多保重”;在巴西、希臘和意大利的撒丁島,表示這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污穢手勢;在馬耳他,則是一句無聲而惡毒的罵人語。
勢表示“勝利”、“成功”;在亞非國家,“V”字形手勢一般表示兩件事或兩個東西。
在歐洲,人們相遇時習慣用手打招呼。正規(guī)的方式是伸出胳膊,手心向外,用手指上下擺動。美國人打招呼是整只手擺動。如果在歐洲,整只手擺動表示“不”或“沒有”之意。在希臘,一個人擺動整只手就是對旁人的污辱,那將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總之,與不同的國家、地區(qū)、民族的人交往,需懂得他們的手勢語言,以免鬧出笑話,造成誤解。
要素之六是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是指與他人相處時的表現(xiàn),也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它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并在人際交往中各個方面有所表現(xiàn)。一個人即使修養(yǎng)再好,如果不會待人接物,那么他也難以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成功。重視待人接物,不光要善于運用常規(guī)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理解、體諒、關心、尊重他人。我國古代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早就講過:“禮者,敬人也?!本慈司褪嵌Y儀的核心,也是待人接物時必須遵守的原則。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