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中國教育的焦慮與希冀——由“錢學森之問”說起
“今天,黨和國家都很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問題,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的人才。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東西,我看,這是中國當前的一個大問題?!边@是2005年3月29日,95歲的錢學森在病床上所做的,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統(tǒng)談話。
2005年7月29日,在此次談話四個月之后,錢學森見到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他對溫總理說:“現(xiàn)在中國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卞X學森舉例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共有14位科學家獲獎,其中就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學畢業(yè)的。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見到總理,每一次都要說起這個話題。2009年8月6日,在與溫家寶總理的最后一次見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講話已經不太清楚,但依然緩慢而認真地對總理說:“培養(yǎng)杰出人才,不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國家長遠發(fā)展的根本?!?/p>
這就是錢學森的遺言,后被媒體廣泛報道的“錢學森之問”。真正讓“錢學森之問”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焦點的,是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開信。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lián)合《新安晚報》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fā)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發(fā)出公開信的沈正賦等11位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幾天前,我們滿懷悲痛送別了錢學森老人。作為一代科學大師,錢老對國家民族、對科學研究、對青年人才、對科學道德的摯愛,感動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學精神就像一座燈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連日來,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p>
這11位教授認為,“錢學森之問”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為此,他們愿意通過《新安晚報》,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感,給教育部新任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同仁發(fā)出《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這封公開信。信件原文如下:尊敬的袁貴仁部長并全國教育界同仁:
錢學森走了,又一顆巨星隕落了。我們深切緬懷錢老,緬懷他的科學精神和崇高人格,還有他的那句振聾發(fā)聵的疑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
只有直面這個疑問,才能為目前中國教育存在之種種問題尋求真正的解決之道。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面對前來探望的溫家寶總理,錢學森多次提出這樣一個刻骨銘心的疑問。我們認為,錢老的疑問,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問,是社會各界對中國教育的疑問,是一個偉大民族必須直面的疑問。
從1904年癸卯學制頒布、1905年廢除科舉至今,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已逾百年。從1977年重新恢復全國統(tǒng)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國當代教育的改革已經有30余年。應當說,積30余年來的發(fā)展和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國教育同樣存在著許許多多讓人痛心疾首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是深層次的。例如,應試教育、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問題,正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難以突破的瓶頸。
前不久,溫家寶總理在一次講話中說:“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正處在關鍵時期?!薄皯撉逍训乜吹剑覀兊慕逃€不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睖乜偫淼母袊@,源于對中國教育深層次問題的憂慮。缺乏人才長遠規(guī)劃的短視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扭曲的考核評價和選拔機制,怎能催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讓創(chuàng)新之花盛開、創(chuàng)新之樹常綠?
中國要實現(xiàn)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實現(xiàn)文明、民主、富強的現(xiàn)代化目標,絕對離不開先進的、現(xiàn)代化的教育,絕對離不開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識分子。是時候直面“錢學森之問”了,中國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和目標模式,需要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
眼下,袁貴仁部長剛剛走馬上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正在制訂,這時候,我們需要一起來面對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我們一起來深思、來解題。
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解開這道題,一定能找到一條光明的路,中國的杰出人才也會由此不斷涌現(xiàn)。這一天的早日到來,便是對錢老最好的緬懷。
此致
敬禮
沈正賦 芮必峰 胡榮華 卞 利 康建中 謝云章 李正平徐 華 李桂華 楊四平 吳 玲(排名不分先后)
2009年11月11日
飽經滄桑的中國教育,雖然經歷了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發(fā)展道路,卻不能不說取得了巨大成就。據《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指出,“十五”時期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穩(wěn)步發(fā)展,國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5年。到2005年,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均達到95%以上,進入全面普及的新階段。高中階段教育規(guī)模繼續(xù)增加,在校生達4031萬人。職業(yè)教育在改革中加快發(fā)展。高等教育實現(xiàn)歷史性跨越,毛入學率達21%,進入大眾化發(fā)展階段,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成為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國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從業(yè)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低于發(fā)達國家平均水平3年以上,創(chuàng)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匱乏。
如今,人們站在新的時代高度,面對世界現(xiàn)代教育的巨大沖擊,懷著焦慮與希冀之情,對中國教育進行新的審視。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一個振聾發(fā)聵、令人深思的問題。有人呼吁:應當讓更多的專家、學者、教授乃至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對這個問題來一場“思維風暴”吧!人們正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求解。
對此,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求破解方案。2010年5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的研究制定歷時一年零九個月,曾兩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自2010年2月28日起公開征集民意以來,就引起各界關注。其中,高校去行政化、高考制度改革、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等成為焦點話題。綱要旨在加快推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滿足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明確今后十年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要貫徹優(yōu)先發(fā)展、育人為本、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方針。會議強調,為確保綱要目標如期實現(xiàn),要進一步強化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保障措施。特別是繼續(xù)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到2012年達到4%。要完善體制和政策,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師管理制度,改善教師地位待遇,提高教師素質,倡導教育家辦學,鼓勵優(yōu)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到艱苦貧困地區(qū)從教,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
2011年3月20日,隨著首批教師到位、課程安排妥當、圖書館揭牌、新校區(qū)加緊建設,自主招生、自授學位,首批只有45名學生的南方科技大學這艘中國高等教育的“破冰”之舟揚帆起航。而后,南方科技大學一直成為新聞的焦點。
5月27日,在教育部聯(lián)合有關部委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續(xù)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堅持依法辦學,要遵循國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來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著名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從依法辦學這個角度上來講,教育部實際上默認了要讓這些學生參加統(tǒng)一的考試。5月28日在合肥參與第十一屆全國量子化學會議的朱清時曾回應此事說,納入高考軌道這一舉動將顛覆南科大樹立的“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改革核心。在《致所有關心南科大發(fā)展的人們的一封公開信》中,南方科技大學的學子們表示:“我們想重復我們朱校長的話:‘其實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沒有別出心裁的地方,南科大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學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學位,成功的一流大學都在做這個事情,是辦好大學的必由之路?!?/p>
6月16日,《南方周末》以“南科大內憂”為題,報道了曾經是籌建團隊核心成員的3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的出走,使一些原本有意前來任教的青年學者也打了退堂鼓。“我們面臨生死大計?!敝烨鍟r說。
7月16日,南方科技大學(籌)第一屆理事會召開,人們發(fā)現(xiàn),體制的影子仍然盤踞在南科大。首屆理事會的20名成員中,一半是政府官員。理事會主席是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許勤,理事會的領導層則全部由官員組成。這與朱清時起初接受這一任命時的設想不同。2008年,深圳市政府決定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并希望他擔任校長。當時,朱清時向深圳市政府提出3個條件,直指高校辦學弊病的核心。簡而言之,就是辦學獨立、去行政化和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如今,官員占據半數(shù)的理事會遭到很多人質疑,他們認為,這意味著“去行政化”的目標沒有達成。隨著學?;I辦進入實質階段,朱清時的確在妥協(xié)。
不過,他仍然為邁出這一小步感到興奮:“南科大理事會召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前,沒有哪一所大學按照一部法規(guī)來運作,更沒有一所大學由理事會來領導。”盡管在深圳進行一場改革的難度出乎朱清時意料,但朱清時還是承認,深圳的骨子里流著改革的血液。他認為,深圳是個有改革土壤的城市。在這里,人們對南科大都很關心,有些人即使并不理解,但也表示支持。
葛明,深圳市民政局前副局長,曾參與南科大前期籌辦。在他看來,深圳完全可以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地去辦一所普通大學,之所以它沒有這么做,葛明認為,這一次深圳又自愿充當了教育改革的“小白鼠”。當然,他也清楚,與當年深圳大學相比,南科大面臨的壓力更大?!斑@是從根本上改革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p>
朱清時相信這是過渡期的權宜之計。因為,按照被稱為南科大“基本法”的《南方科技大學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定,理事會由政府代表、南科大校長及管理團隊、教職工等代表和社會知名人士等組成。也就是說,隨著南科大管理團隊逐漸到位,更多企業(yè)家加入,理事會人員組成逐漸合理。也許這正是南科大將來“去行政化”的希望。
南科大在以后的歲月中,是否能沖破原有的藩籬,是否能對“錢學森之問”有一個滿意的答卷,人們拭目以待。
本書試圖揭開中國教育問題之冰山一角,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人關注求解這道既關系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又關乎國家發(fā)展與民族命運的急迫、艱深命題的“錢學森之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