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震后災區(qū)兒童問題研究的啟示

        震后災區(qū)兒童問題研究的啟示

        時間:2023-03-09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本文從心理韌性理論出發(fā)探討5.12地震后災區(qū)兒童問題的新視角,試從這一積極心理學角度探析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動力,關注兒童身心成長的積極因素,增強重大災難過后災區(qū)兒童的適應能力,以此探索災后災區(qū)兒童生存和成長的力量源泉,為進一步采取積極措施提高災區(qū)兒童的心理韌性水平提供視角。

        心理韌性理論對5.12震后災區(qū)兒童問題研究的啟示

        陳紅艷[1]

        【摘 要】 心理韌性的研究為心理學工作者研究處境不利兒童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范式,它關注的是兒童的積極保護力量和才能。心理韌性是個體良好適應不利環(huán)境及在遭遇挫折和逆境打擊后迅速恢復的能力,心理韌性理論是近二三十年來西方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研究災后兒童心理成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開放了研究者的思維方向,使研究視角從關注災后兒童的發(fā)展困境轉移到尋找保護性因素和提高其適應能力上來。

        【關鍵詞】 心理韌性理論;災區(qū)兒童;保護性因素;適應能力

        一、引言

        5.12地震后災區(qū)兒童的心理變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災區(qū)兒童經歷了這次特大地震后,他們心理適應能力的發(fā)展狀況成為研究者關注的一個問題。對處境不利者的心理恢復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稱為心理韌性。心理韌性是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它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1]。當生活變化對人們造成威脅時,這種自我保護的生物本能就會展現(xiàn)出來。來自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保護性因素之間會相互作用而組成動力系統(tǒng),共同抵抗環(huán)境的不利因影響。心理韌性結合健康心理學和應激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個人的應激反應和適應能力,是近二三十年來西方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目前,心理韌性已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課題。本文從心理韌性理論出發(fā)探討5.12地震后災區(qū)兒童問題的新視角,試從這一積極心理學角度探析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動力,關注兒童身心成長的積極因素,增強重大災難過后災區(qū)兒童的適應能力,以此探索災后災區(qū)兒童生存和成長的力量源泉,為進一步采取積極措施提高災區(qū)兒童的心理韌性水平提供視角。

        二、心理韌性形成與發(fā)展的理論模型

        心理韌性的理論模型有人際情境影響模型、系統(tǒng)模型、社會建構模型、過程模型和動態(tài)模型[2]。人際情境影響模型認為:人際關系情境塑造了個體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關于自身的信念,這些信念導致了個體不同的行為模式,反之,不同的行為模式又導致了不同的結果。該模型重視個體對情境的意義建構,認為自我不是一種特質,而是一種動態(tài)適應日常生活及外界規(guī)范的過程。系統(tǒng)模型是一個專門針對兒童的心理韌性模型。個人的行為系統(tǒng)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構成。其中,內部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影響,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內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具體而言,生物因素包括身體健康、基因、氣質和性別等;心理因素包括智力、認知方式、問題解決技能、人格特點等;家庭內因素包括家庭環(huán)境、教養(yǎng)方式、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外因素包括成人、同伴、學校、教堂、幼兒園、青少年組織、保健或社會工藝機構等。內外部各種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社會建構模型是一個青少年心理韌性模型,強調自我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同一性建構的重要性。該模型認為青少年心理韌性發(fā)展的動力是被接納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發(fā)展的背景包括家庭、其他監(jiān)護人、同伴和社區(qū)、整個社會等,它們對青少年的心理韌性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夠過濾和限制某些環(huán)境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從而影響到青少年的同一性建構。心理韌性過程模型描述的是一個人身體、心理、精神在某一個時間點上適應了外界環(huán)境時的暫時平衡狀態(tài),它受到來自個體內外的各種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的聯(lián)合影響。危險生活事件與保護因素的交互作用決定了系統(tǒng)失調是否會發(fā)生。隨著個體生活空間的改變,已存在的動態(tài)平衡可能被打破,個體會在意識或無意識領域出現(xiàn)一種機能重組。動態(tài)模型認為,心理韌性是個體的一種天生潛能,個體在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安全、才能、價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依賴于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等外部保護因素,即親密關系、高期望值和積極參與等。如果外部保護因素獲得了滿足,那么青少年的發(fā)展需要就得到了滿足,進而,青少年就會很自然地發(fā)展起一些特征,及心理韌性的品質。

        三、影響兒童心理韌性的因素分析

        兒童心理韌性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受如下四個因素的影響:

        (一)個人能力和人格特質

        個人能力包括體質、智力、社交等。人格特質包括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感、幽默感等。具有高心理韌性的個體智力水平高,在學術能力和教育成就測驗方面要明顯好于低心理韌性的個體[3]。另外,高心理韌性的個體一般具有良好的健康史、吸引人的外表和運動能力。能夠引起主要監(jiān)護人積極關注的氣質也能預測心理韌性。特質類因素還包括控制感、完整的自我價值意識、積極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自主與自我依賴。

        (二)支持系統(tǒng)

        支持系統(tǒng)涉及個體與他人、社會的關系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家庭支持系統(tǒng)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家庭支持系統(tǒng)主要是來自父母的鼓勵和幫助、親密的關系、家庭內部的和諧、非責備的態(tài)度、物質的支持等。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主要是社會經濟地位、學校經歷等。

        (三)情境

        情境類因素表現(xiàn)為認知評價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和主動面對情境的能力。情境類因素包括對自己的行動能力及行動結果進行現(xiàn)實性評價的能力,還包括明白自己能完成什么的能力和將目標具體化的能力,察覺世界變化的能力,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應對的能力,思考新情境的能力。靈活、堅定、機智和內部控制點也影響心理韌性。最后,情境類因素還表現(xiàn)在探索新奇、好奇心、探索大自然和創(chuàng)造性上。

        (四)個人信念

        信念是意志行為的基礎,是個體動機目標與其整體長遠目標相互的統(tǒng)一,沒有信念人們就不會有意志,更不會有積極主動性的行為。這些信念包括: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很有價值,并且要不斷反省自身和事件;前途光明;善于發(fā)現(xiàn)經驗中的積極意義;生活很有價值和意義,自己的貢獻很有價值;生活要有目的,每個人的生活歷程都是獨特的,自己的生活保持和諧是很重要的。

        四、心理韌性理論對災區(qū)兒童心理研究的啟示

        (一)注重災后兒童心理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

        心理韌性培養(yǎng)的首要問題就是發(fā)現(xiàn)個體的優(yōu)勢和強勢。教育者要引導兒童積極的調控、整合自身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素質,不斷深入認識自我、建設自我、超越自我、實現(xiàn)自我,使兒童產生自信心、成就感等積極心理體驗,進而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和強勢,并通過發(fā)展自身的優(yōu)勢和強勢,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最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這對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提升心理韌性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韌性培養(yǎng)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注兒童的積極品質。發(fā)現(xiàn)兒童人格品質中的積極因素有利于提升兒童應對困境的能力,例如有耐力、有恒心、勇敢、樂觀等這些積極品質可以幫助兒童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氣餒,在挫折面前不放棄、不拋棄,以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與歷練。同時具備了樂觀、堅韌、力量等積極的人格品質可以使兒童更有信心和勇氣。

        (二)積極調動災區(qū)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根據(jù)心理韌性動態(tài)模型,學??梢酝ㄟ^營造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來提高兒童的心理韌性。這種人際關系的基礎是教育者要有提高兒童心理韌性的積極態(tài)度。教育者通過提供和塑造三類保護因素(即親密關系、高期望值和積極參與)來緩解負性事件的影響,并通過滿足他們在安全、愛、歸屬、尊敬、權力、成就和學習方面的基本需要來使他們獲得積極發(fā)展,同時,學校為兒童提供機會來發(fā)揮其技能和才華也會提高兒童的心理韌性。

        教師應該讓兒童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自主做出選擇、獨立解決問題、與別人合作、參加公益活動等,讓他們多參與學校的日常事務[3]。心理韌性研究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就是成功發(fā)展和適應能力并不一定需要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訓練方法,更重要的是人際關系、信念、期望和分享等深層次的東西,學校應該積極營造親密關系的氛圍,既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包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

        家庭成員對他們表現(xiàn)出一種無私的愛,當他們做了錯事進行懲罰的時候不要輕視、傷害或否定他們,可以通過取消其在某些方面的特權等方式讓他們懂得,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當他們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或表現(xiàn)良好時要及時鼓勵;鼓勵他們自己去嘗試或完成一些事情,成人在必要的情況下才提供幫助;教他們學會怎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并使他們懂得體會別人的喜、怒、哀、樂;鼓勵他們自己去面對挫折,通過一些鼓勵或信任的話語來加強他們對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的信心。

        參考文獻

        [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科學,2008,40(8):902-912.

        [2]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51(3):149-152.

        [3]李海壘.受欺負兒童的心理韌性與抑郁、焦慮的關系[J].碩士論文,2006.

        [4]劉金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2-288.

        [5]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 (5):658-665.

        [6]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8-82.

        [7]曾守錘,李其維.兒童心理彈性發(fā)展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26:1091-1094.

        [8]席居哲,桑標.心理彈性研究綜述[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4):314-318.

        【注釋】

        [1]陳紅艷,女,1979年生,甘肅蘭州人,心理學碩士,教育科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發(fā)展與社會認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