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是否越“活”越好
我們強調(diào)教重“啟”、學重“動”,然而真正要做到這一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在課堂會診中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就是不動或只有少數(shù)學生動。相反,有的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但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秩序難以維持,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有的課從形式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小組合作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仔細觀察便會發(fā)現(xiàn),這些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沒有真正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維。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里亂糟糟、鬧哄哄,為活動而活動。尤其是教師不善于捕捉學生發(fā)言中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只滿足于課堂此起彼伏的熱鬧場面。有這樣一個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在上“電能”這一課時,涉及到節(jié)約用電問題,有位學生提出教室6個大電棒(指燈管),很浪費;而另一位學生卻說,越多越亮,有啥不好。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恰是引導學生深人討論的焦點,而教師卻輕描淡寫地給予簡單的肯定“說得很好,各有道理”。如果教師能就這兩個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決“需要用電”和“節(jié)約用電”的矛盾,是不是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師們反映,課堂放開了,學生活躍了,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老師始料不及的問題,真不知如何回答。還有的教師面對學生的爭論感到無所適從,有的置之不理,有的輕描淡寫地帶過。教重“啟”的作用沒有發(fā)揮好。
由此可見,教重“啟”、學重“動”是相輔相成的,其實質(zhì)不只是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更不能理解為讓教師放開手腳,只是讓學生自己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若離開教師的指導,勢必是一盤散沙。自主學習不等于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在學生提問時,應當認真傾聽,待學生的問題提完后,與學生一道對問題進行歸類,找出核心問題,以此組織課堂教學,并相機解決其他問題。“動”不應當是表面的、外在的,而應當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積極思考問題,這種內(nèi)在的、深層的“動”,要做到動靜結合,收放適度,動而有序,動而不亂。這就要求教師既要能放開,又要能收攏。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我們認為,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動要有序,不能雜亂無章,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設計好問題,針對不同意見和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辯論,抓住學生發(fā)言中的問題,及時給以矯正。當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索,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活動,但要避免學生興奮過度或活動過量。設計程序時,應將預設性與生成性相結合,處理好怎樣放怎樣收,什么時候放什么時候收的問題。
有的課堂無效提問、無效討論過多,教師為了展示課堂的熱烈氣氛,使簡單問題復雜化、重復化。有人認為學生反應積極,就是主動參與,就是面向全體。表面上看學生都參與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你說,我說,大家說,熱熱鬧鬧一節(jié)課,但仔細分析便會發(fā)現(xiàn),思維的深度不夠,不僅新的內(nèi)容沒掌握,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做法也丟了。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動”起來,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根本問題。我們要求學生發(fā)言要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學生的做要邊做邊思考,關鍵在于觀察、分析、判斷。當然,這樣的課堂是比以前“亂”,但深入課堂仔細分析便能發(fā)現(xiàn),正是這種“亂”讓人看到了希望。學生雖然把小手舉得高高的,而且還伴著“我說、我說”的聲音;學生雖然為了弄清學習上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聲音此起彼伏;學生雖然為了探究一個問題而離開了座位,但都始終是處在積極的思維之中,這樣的課堂教學,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課堂實質(zhì)上是變活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