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孩子,漫山遍野里跑,大街小巷里竄,而如今的孩子被父母管得死死的,要想出門活動也只能是在父母的視野之內。
如今,大多數(shù)孩子休息的空間依照父母的意志而設計,娛樂的空間被限制和窄化,學習的空間被麻將聲和卡拉OK聲充斥,他們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和成績,被父母一聲“有點成績就驕傲”而禁止。總之,孩子失去了展示自己的空間,個性受到壓抑,獨立性更未能得到發(fā)展。
(一)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活動
有識之士呼吁:請給孩子休息的空間,讓他自由地設計;請給孩子玩耍的空間,讓他盡情地嬉戲;請給孩子學習的空間,讓他安靜地思考;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他充分地展示。
如果孩子能夠自由地設計自己的休息空間,會給孩子無限的想象力,他們可能有很多的創(chuàng)意,而不是受到束縛變得呆板沒有生氣。如果孩子能夠有一定的自由時間和空間玩耍,而不是受到父母的安排與控制,他們就可能充分發(fā)展自己的個性與能力。如果孩子能有安靜的學習空間,他們更能夠智慧地思考;如果孩子能有自由的空間,孩子更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獨特的魅力。
(二)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婷婷,該去做作業(yè)了”與“婷婷,你今晚有什么打算”,請注意其中的區(qū)別。前者以命令的口吻安排孩子去執(zhí)行,后者以民主的方式跟孩子討論他對時間的安排。前者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思想和抵觸情緒,而后者卻培養(yǎng)了孩子的計劃安排能力,增強了他們安排處理事情和時間的自主性。
給孩子自己安排時間的權利,并不是父母就此放任不管,而是要教會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好計劃安排,按照“重要+緊急”原則,合理利用時間。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要起好指導和監(jiān)督的作用,指導孩子先做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再做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最后做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
(三)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與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或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讓孩子自己去執(zhí)行和實施,遠遠勝過直接告訴他們現(xiàn)成的知識與包辦代替。
有一位家長在帶孩子去動物園之前,就跟孩子商量完成一項任務,即邊走邊觀察,畫一幅動物園地圖。孩子異常興奮,早早地做好了準備,在短短的半天時間里,孩子動腦、動手、動腿、動眼、動耳、動口,達到了全面鍛煉的目的,學會了制作地圖,提高了綜合處理事情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他在心理上得到了一次幸福的體驗,對自己更有信心。
(四)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那種只是向孩子們生硬地灌輸真理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思考上的惰性而缺乏智力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長說他成功的經驗是:“孩子問我一個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鼓勵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再問我,而是自己查字典解決?!?/p>
(五)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的確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窮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種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在如今順境的條件下教育孩子,我們可以主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有位家長給孩子一元錢讓他從離家很遠的市中心回家,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打電話向家長求援。結果孩子在想了好幾種辦法后,選擇了向售票員說明情況而被允許免費搭車回到了家里。
(六)給孩子一點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現(xiàn)在他的選擇上,但由于家長怕孩子選擇錯了,總是不能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可是如果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他也就永遠學不會選擇,永遠沒有自主性,干任何事都要先去問問父母。
只要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問題,都應盡量讓孩子自己做主。比如要買什么顏色、樣式的衣服、鞋、襪等,要參加什么興趣小組、培養(yǎng)自己哪方面的特長等。這些都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應把做決定和選擇的權利交給他們??傊?“孩子能做,家長就不包辦”。鼓勵孩子去做,包括孩子能做但做不好的事情、成人自己做比孩子自己做要更節(jié)省時間的事情,都應讓孩子大膽去嘗試。
在培養(yǎng)孩子特長方面,父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到底喜歡什么,而不是追趕潮流或者彌補自己過去的遺憾。有一個孩子跟父母提出來要學古箏,父母就帶孩子到琴房觀摩,在考查了孩子兩次之后最終同意孩子練古箏。后來孩子說要買古箏,因為老師說要每天回家練1小時。父母說:“要是你不堅持練,我們買回家就浪費了,我們可不能隨便就買這個古箏,除非你保證能夠做到?!庇谑呛⒆訉懴铝吮WC書要每天練琴1小時,并堅持把古箏學好,如果做不到就用壓歲錢賠買古箏的錢。后來,孩子在練古箏這個問題上就比較自覺,不需要父母太多的督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