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肌力級與力檢查法分級標準,肌力評定方法

        肌力級與力檢查法分級標準,肌力評定方法

        時間:2023-03-12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Lovett分級標準 徒手肌力檢查法由Robert Lovett于1912年創(chuàng)立。檢查者一手固定其各指近節(jié),讓被檢手指完成近節(jié)指間關節(jié)的屈曲,另一手對其中節(jié)指骨掌側施以阻力。遠節(jié)指間關節(jié)屈曲評級方法與近節(jié)指間關節(jié)相同,區(qū)別在于固定中節(jié)指骨,完成末節(jié)指骨的屈曲運動。檢查者一手固定其骨盆,讓被檢者最大限度地屈曲髖關節(jié)。一手握小腿后側,讓其完成背屈及內翻。

        (一)徒手肌力檢查法

        1.Lovett分級標準 徒手肌力檢查法由Robert Lovett于1912年創(chuàng)立。Lovett肌力評級將肌肉力量分為正常(normal)、良好(good)、尚可(fair)、差(poor)、微弱(trace)、無收縮(zero)6個等級,以此評定肌肉力量是否正常及無力程度(表2-3)。

        表2-3 Lovett分級法評定標準

        以下舉例介紹脊髓節(jié)段關鍵肌的肌力評定方法。

        2.主要肌群檢查方法

        肱二頭肌、肱?。ㄉ窠浿洌杭∑ど窠汣5~C7、橈神經C5~T1)。

        (1)運動模式:肘關節(jié)屈曲。

        (2)患者體位:坐位(5~3級),仰臥位(2~0級)。

        (3)檢查方法:坐位,兩上肢自然下垂于體側,檢查肱二頭肌時前臂旋后,檢查肱肌時前臂旋前,檢查肱橈肌時前臂于中間位,檢查者一手固定上臂,另一手于腕關節(jié)近端施以阻力。

        (4)評級

        ①5級與4級:坐位,能對抗最大阻力完成肘關節(jié)屈曲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者為5級,能對抗中等度阻力完成以上運動者為4級。

        ②3級:坐位,解除阻力,能克服肢體重力影響,完成肘關節(jié)屈曲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者為3級。

        ③2級:仰臥位,上臂外展90°,置于外旋位,檢查者固定上臂,讓其前臂在臺面上滑動,完成肘關節(jié)屈曲,達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者為2級(圖2-21)。

        ④1級與0級:仰臥位,讓被檢側上肢做肘關節(jié)屈曲動作時,于肘關節(jié)前方觸診肱二頭肌腱,于肱二頭肌下方內側觸診肱肌,于肘下方前臂前外側觸診肱橈肌,有收縮者為1級,無收縮者為0級。

        肱三頭?。ㄉ窠浿洌簶锷窠?,C6~C8)。

        (1)運動模式:肘關節(jié)伸展。

        (2)患者體位:俯臥位(5~3級)、坐位(2~0級)。

        (3)檢查方法:俯臥位,肩關節(jié)屈曲90°,肘關節(jié)屈曲,檢查者固定其上臂,讓患者盡力伸肘,同時檢查者于腕關節(jié)近端施加阻力(圖2-22)。

        圖2-21 肘關節(jié)屈曲肌群2級肌力檢查法

        (4)評級

        ①5級與4級:俯臥位,能對抗最大阻力完成肘關節(jié)伸展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運動者為5級,僅能對抗中等度阻力,完成以上運動者為4級。

        ②3級:俯臥位,解除阻力,能克服肢體重力的影響,完成肘關節(jié)伸展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運動者為3級。

        ③2級:坐位,上肢90°外展(臺面與腋窩同高),肘關節(jié)屈曲約45°置于臺面上,檢查者的手置于肘關節(jié)下方支撐上肢。讓其前臂在臺面上滑動,能完成肘關節(jié)伸展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運動者為2級。

        橈側伸腕長、短肌、尺側腕伸?。ㄉ窠浿洌簶锷窠?,C5~C8)。

        圖2-22 肘關節(jié)伸肌群5級、4級肌力檢查法

        (1)運動模式:腕關節(jié)伸展。

        (2)患者體位:坐位、臥位均可。

        (3)檢查方法:置前臂于旋前位,手指肌肉放松(不得呈伸展位),檢查者支撐其前臂,讓被檢側腕關節(jié)向正直上方(不得出現(xiàn)偏歪)背屈,同時檢查者施以阻力(3塊肌肉同時檢查)。檢查橈側伸腕長、短肌時,阻力施于第2、3掌骨背側(向屈曲、尺偏用力);檢查尺側腕伸肌時,阻力施于第5掌骨背面(向屈曲、橈偏用力)。

        (4)評級

        ①5級與4級:能對抗最大阻力完成腕關節(jié)伸展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者為5級,僅能對抗中等度阻力完成以上運動者為4級。

        ②3級:解除阻力,能克服肢體重力影響,完成腕關節(jié)伸展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者為3級。

        ③2級:前臂及手置于臺面上,前臂呈中間位,手內側緣在臺面上滑動做腕關節(jié)背屈,可完成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動作者為2級。也可利用抗重力檢查法,對完成部分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者定為2級(根據(jù)橈偏或尺偏判定不同肌肉的肌力)。

        ④1級與0級:做腕關節(jié)伸展動作,同時于第2、3掌骨腕關節(jié)橈側背面觸診橈側腕長、短伸肌腱,于第5掌骨近端尺側背面觸及尺側腕伸肌腱,有收縮者為1級,無收縮者為0級。

        指淺屈?。ㄉ窠浿洌赫猩窠汣7~T1)。

        (1)運動模式:近節(jié)指間關節(jié)屈曲。

        (2)患者體位:坐位、臥位均可。

        (3)檢查方法:前臂旋后,腕掌關節(jié)呈中間位,手指呈伸展位。檢查者一手固定其各指近節(jié),讓被檢手指完成近節(jié)指間關節(jié)的屈曲,另一手對其中節(jié)指骨掌側施以阻力(圖2-23)。

        圖2-23 指間關節(jié)屈肌5級、4級肌力檢查法

        (4)評級

        ①5級與4級:能對抗最大阻力完成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屈曲運動者為5級,能對抗中等度阻力完成以上運動者為4級。

        ②3級與2級:解除阻力,屈曲中節(jié)指骨,能完成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者為3級,僅能完成部分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者為2級。

        ③1級與0級:指深屈肌在中節(jié)指骨掌面觸診,有收縮者為1級,無收縮者為0級。遠節(jié)指間關節(jié)屈曲評級方法與近節(jié)指間關節(jié)相同,區(qū)別在于固定中節(jié)指骨,完成末節(jié)指骨的屈曲運動。

        骨間背側肌、小指展?。ㄉ窠浿洌撼呱窠汣8~T1)。

        (1)運動模式:手指外展。

        (2)患者體位:坐位、臥位均可。

        (3)檢查方法:前臂旋前,手置于臺面,手指伸展、內收。檢查者固定其掌骨,讓手指外展,檢查者于其示指橈側及中指尺側施以阻力(做單指檢查時阻力施于各指末節(jié))。

        (4)評級

        ①5級與4級:本組肌肉不能對抗強外力,因此檢查者利用與健側對比或正常人參考值來判定5級與4級(圖2-24)。

        ②3級與2級:解除阻力完成手指內收,能充分內收者為3級,僅完成部分內收者為2級。

        ③1級與0級:讓手指做外展動作時,觸診于手背面掌骨間的骨間背側肌,如第5掌骨外緣的小指展肌,有收縮者為1級,無收縮者為0級。

        圖2-24 手指外展肌5級、4級肌力檢查方法

        腰大肌、髂肌(神經支配:腰叢神經分支L1~L4)。

        (1)運動模式:屈髖。

        (2)患者體位:坐位(5~3級)、側臥位(2級)、仰臥位(1~0級)。

        (3)檢查方法:取坐位,雙側小腿自然下垂,兩手把持診臺臺面以固定軀干。檢查者一手固定其骨盆,讓被檢者最大限度地屈曲髖關節(jié)。

        (4)評級

        ①5級與4級:坐位,讓被檢者完成屈曲髖關節(jié)的同時,對其膝關節(jié)上方施加阻力。如能對抗最大阻力,完成屈曲髖關節(jié)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運動并能保持體位者為5級,對抗中等度阻力完成關節(jié)全活動范圍運動并能保持體位者為4級。

        ②3級:坐位,被檢者能對抗肢體重力的影響,完成髖關節(jié)全范圍的屈曲運動并能維持其屈曲體位者為3級。

        ③2級:取側臥位,被檢下肢位于上方并伸直,位于下方的下肢呈屈曲位。檢查者站在被檢者背后托起被檢下肢,讓被檢下肢完成屈髖屈膝運動。在解除肢體重力影響下能完成髖關節(jié)全活動范圍內的屈曲運動為2級(圖2-25)。

        圖2-25 髖關節(jié)屈肌群2級肌力檢查法

        ④1級與0級:取仰臥位,檢查者托起被檢側小腿,讓被檢者用力屈髖關節(jié),同時觸診縫匠肌內側、腹股溝下方之腰大肌,能觸及收縮者為1級,無收縮者為0級。

        股四頭?。ㄉ窠浿洌汗缮窠汱2~L4)。

        (1)運動模式:伸膝。

        (2)患者體位:坐位(5~3級),側臥位(2級),仰臥位(1~0級)。

        (3)檢查方法:被檢者取坐位,雙小腿自然下垂,雙手握住檢查臺面邊緣以固定軀干,身體稍后傾。檢查者一手墊在膝關節(jié)下方或用墊子代替以保持大腿呈水平位,另一手握住其踝關節(jié)上方向下施加阻力(不得對伸展固定的膝關節(jié)施加阻力,膝關節(jié)伸展不超過0°),讓其完成伸展膝關節(jié)的運動。

        (4)評級

        ①5級與4級:坐位,能對抗最大阻力,完成膝關節(jié)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伸展運動并能維持其體位者為5級,能對抗強至中等度阻力完成以上運動并維持其體位者為4級(圖2-26)。

        圖2-26 股四頭肌5級、4級肌力檢查方法

        ②3級:坐位,解除阻力,能克服肢體重力的影響,完成膝關節(jié)伸展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運動并能維持其體位者為3級。

        ③2級:側臥位,非檢下肢呈屈髖屈膝位位于下方,檢查者雙手托起被檢下肢并固定大腿,髖關節(jié)伸展,膝關節(jié)屈曲90°。在解除肢體重力影響下可以完成全關節(jié)范圍的伸膝動作者為2級。

        ④1級與0級:仰臥位,讓其伸展膝關節(jié),在髕韌帶上方可觸及肌腱或股四頭肌的收縮,有收縮則為1級,無收縮者為0級。

        脛前肌(神經支配:腓深神經L4~S2)。

        (1)運動模式:踝背屈并內翻。

        (2)患者體位:坐位或仰臥位。

        (3)檢查方法:坐位,小腿自然下垂。檢查者坐在小凳上,將被檢足跟置于腿上。一手握小腿后側,讓其完成背屈及內翻。另一手在足內側及背部施加阻力,足趾不得用力(圖2-27)。

        (4)評級

        ①5級與4級:能對抗最大阻力,完成踝關節(jié)背屈內翻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運動并能保持其體位者為5級,能對抗強至中等度阻力完成以上動作者為4級。

        ②3級與2級:解除外力,能獨立完成踝背屈及內翻的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并能保持其體位者為3級,完成運動不充分者為2級。

        ③1級與0級:讓其完成背屈、內翻動作,同時觸診踝關節(jié)內側、背側的脛骨前肌肌腱及小腿前外側的肌肉,有收縮者為1級,無收縮者為0級。

        圖2-27 脛骨前肌檢查方法

        腓腸肌、比目魚肌(神經支配:脛神經,L5~S2)。

        (1)運動模式:踝跖屈。

        (2)患者體位:立位(5~3級)、俯臥位(2~0級)。

        (3)檢查方法:被檢下肢單腿站立(如需要輔助以維持平衡可以用1個或2個手指按在檢查臺上),膝關節(jié)伸展,足尖著地(五趾著地,足跟離開地面)。

        (4)評級

        ①5級與4級:能足尖著地,然后全腳掌著地,如此連續(xù)完成20次并無疲勞感覺者為5級,僅能完成19~10次,動作中間不休息,被檢者未表現(xiàn)出疲勞感為4級(圖2-28)。

        ②3級:完成正確的抬足跟動作9~1次,動作中間不休息,無疲勞感。足跟能抬起但不能達到最終位,為2級。

        ③2級:取俯臥位,足伸出檢查臺外,檢查者一手托踝關節(jié)下方,另一手用手掌和掌根部于跖骨頭處對足底施加抵抗。讓其跖屈踝關節(jié)。被檢者能抵抗最大阻力完成并能保持充分的跖屈運動者為2級;能夠完成全活動范圍的跖屈運動但不能耐受阻力為2級;只能完成部分活動范圍的運動為2-級。

        ④1級與0級:俯臥位,讓其完成跖屈運動,檢查者于腓腸肌、比目魚肌及跟腱處觸診,有收縮者為1級,無收縮者為0級。

        長伸肌、趾長伸肌、趾短伸肌(神經支配:腓深神經L5~S1)。

        (1)運動模式:趾和其余四趾的跖趾關節(jié)和趾間關節(jié)伸展。

        圖2-28 踝關節(jié)跖屈肌群5級、4級肌力檢查法

        (2)患者體位:坐位或仰臥位。

        (3)檢查方法:檢查者坐在患者前面的低凳上,趾檢查:檢查者一手抵住足的跖面以固定跖骨,拇指抵于趾近節(jié)上方(背側面)并施加阻力,檢查趾的跖趾關節(jié)伸展。拇指置于末節(jié)趾骨上方(背側面)并施加阻力,檢查趾間關節(jié)伸展(圖2-29)。

        其余四趾檢查方法基本同上,僅改為檢查者用雙手四指固定跖骨,雙手拇指在足趾上方(背側面)施加阻力(圖2-30)。

        圖2-29趾趾間關節(jié)伸肌群肌力檢查手法

        (4)評級

        ①5級與4級:可以完成全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運動,根據(jù)對抗阻力的強、弱分5級和4級。

        圖2-30 足趾跖趾關節(jié)伸肌群肌力檢查手法

        ②3級與2級:不施加抵抗可以完成全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運動為3級,只能完成部分活動為2級。

        ③1級與0級:趾長伸肌的肌腱于跖骨的背面、趾短伸肌的肌腱于踝關節(jié)前方背側多可觸及。可觸及肌肉收縮者為1級,觸及不到收縮者為0級。

        (二)等速運動肌力儀器評定法

        在角速度恒定的條件下,對抗可變阻力而產生的收縮形式稱為等速收縮。在等速收縮過程中,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的每一點上肌肉都產生最大輸出量。等速運動是指利用專門設備,根據(jù)運動過程的肌力大小變化,相應調節(jié)外加阻力,使整個關節(jié)運動依預先設定速度運動,運動過程中肌肉用力僅使肌張力增高,力矩輸出增加。采用等速運動設備,記錄運動中肌肉功能的相關數(shù)據(jù),這種技術被稱為等速肌力測試技術。等速肌力測試能夠對肌肉功能進行精確量化,能夠有效地評價肌肉功能,且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

        等速肌力測試系統(tǒng)評價肌肉功能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①運動速度恒定。無論受試者用多大的力量,肢體的運動始終在設定的速度下進行。受試者的主觀用力只能使肌肉張力增高。②順應性阻力。在等速運動過程中,等速運動儀器提供一種與肌肉實際收縮力相匹配的順應性阻力。阻力大小隨肌肉收縮力的大小而變化。③全程肌力最大化。順應性阻力使肢體在整個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的每一瞬間或角度均承受相應的最大阻力,從而使肌肉在每一關節(jié)角度上均產生最大的張力和力矩輸出。④精確定量測定肌力。等速運動測力系統(tǒng)不但可以精確測定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肌肉每一瞬間的最大力量,而且還能夠同時測定主動肌和拮抗肌在每一瞬間的最大力量。⑤等速運動依肌力強弱、肌肉長度變化、力臂長短、疼痛、不適、疲憊等狀況,提供適合其肌肉本身的最大阻力,且不會超過其負荷的極限;同時可提供多種運動速度,因此等速運動具有相當高的安全性。⑥選擇不同的運動速度,可獲得肌肉不同功能的信息,如肌力、耐力、爆發(fā)力等。⑦測試范圍廣泛。四肢大關節(jié)周圍肌以及腰背肌的肌力均可測試。⑧評價結果可靠、重復性好。

        1.曲線與基本參數(shù)

        (1)力矩曲線:等速運動力矩曲線被用來表達被測試肌群在完成特定運動時所做的努力。等速運動力矩曲線反映的是某一組肌群在全關節(jié)運動范圍內收縮所產生力量的變化。圖2-31為正常被測試肌群向心性收縮產生的力矩曲線。從圖中可看出,最大力量的肌肉收縮產生在關節(jié)運動范圍的中點,關節(jié)運動起止點則力量較小。當存在關節(jié)病變時,慢速測試產生的力矩曲線可發(fā)生相應的形態(tài)變化,如在運動中發(fā)生疼痛,可使力矩曲線出現(xiàn)切跡、波動、低平、不對稱等。

        圖2-31 正常人向心性收縮力矩曲線。

        Y軸為肌肉所產生的力;X軸為被測關節(jié)運動范圍

        (2)峰力矩(peak torque,PT):為全關節(jié)運動范圍內一肌群收縮過程中瞬間所達到的最大力矩輸出值,為力矩曲線的最高點。單位為牛頓/米(N/m)。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縮所產生的最大力量。由不同速度的峰力矩值派生出的指標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肌肉功能狀況,如耐力、伸屈肌比值等。

        (3)平均力矩(average torque,AT):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肌群收縮過程中所產生力矩的平均水平。

        (4)特定角度的力矩(angle-specific torque):在關節(jié)運動范圍內任意一個角度所對應的力矩值。常用于同一被試雙側同名肌或不同被試同名肌對指定角度的力矩進行比較。

        (5)峰力矩體重比(peak torque to body weight ratio,PT/BW):為單位體重的峰力矩值,反映肌肉收縮的相對力量。用于不同個體或群組間肌力的比較。

        (6)峰力矩角度(angle of peak torque):指力矩曲線中,峰力矩所對應的角度。該角度是肌肉收縮產生最大力量時的最佳角度。

        (7)總功(total work,TW):一次肌肉收縮運動所做的功為一次運動時所描記的力矩曲線下的面積之和。總功指一肌群數(shù)次重復運動做功之和,即數(shù)次運動時描記的力矩曲線下的面積之和。單位為焦耳(J)。通過圖2-32兩個力矩曲線的比較說明,雖然峰力矩值相同,但做功大小不同。因此,判斷肌肉功能狀況,有必要分別計算力矩、做功以及功率值。

        圖2-32 峰力矩與做功的關系

        (8)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為一肌群數(shù)次收縮做功之和除以總做功的時間,即反映某一肌群在單位時間內做功的效率。單位為瓦(W)。因此,快速測試比慢速測試更能準確地反映肌肉的功率輸出情況。測試速度越快,肌肉做功的效率越高。

        (9)力矩加速能(torque acceleration energy,TEA):指肌肉收縮最初1/8s的做功量,即前1/8s力矩曲線下的面積。單位為焦耳(J)。力矩加速能反映肌肉最初收縮產生力矩所做功的效率,因此力矩加速能的大小代表肌肉收縮的爆發(fā)力。

        (10)耐力比:為快速測試中重復運動25~30次,后5次和最初5次運動的做功量或力矩之比。亦可以采用時間下降百分比來衡量,即達到峰力矩的時間與力矩下降50%時的時間之比。該指標反映肌肉耐力或疲勞性。同時還可測定對抗肌比值和左右同名肌比值。對抗肌比值是指等速肌力測試中主動肌和拮抗肌峰力矩值之比,多采用慢速測試的峰力矩比值。反映互為拮抗的肌群的力量平衡情況。對判斷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具有一定意義。左右同名肌比值為雙側同名肌峰力矩值之比,反映同名肌力量的平衡與對稱性,差異>10%,提示弱側異常。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等速肌力測試中,除記錄力矩曲線外,全程記錄關節(jié)運動的范圍、起止角度。該指標有助于判斷是否存在關節(jié)活動受限,亦有助于比較雙側同名肌做功量差異的原因。

        2.測試方案 等速肌力測試方案包括肌肉收縮測試方式、測試速度和測試次數(shù)的選擇。肌肉收縮方式包括等速向心肌力測試、等速離心肌力測試、等長肌力測試。測試角速度包括慢速、中速和快速。前者為30°/s或60°/s,主要用于肌力的測試;后者為180°/s、240°/s或更高速度,測試結果反映肌肉耐力。60°/s~180°/s為中速,亦測試肌力狀況。當運動速度設置為0°時,性質屬于等長肌力測試。測試次數(shù)指在1次測試中重復所測試動作(如膝關節(jié)屈伸)的次數(shù)。測試肌力時(慢速或中速),通常重復5次即可;測試肌耐力時(快速),由于要用最后5次的肌力與最初5次的肌力(做功量或力矩)之比作為耐力指標,因此需要至少重復20~25次。

        3.臨床應用適應證 等速運動測試系統(tǒng)對運動中的肌肉功能進行測試,可較為準確和全面地提供反映肌肉功能的多項定量指標。除手足小關節(jié)周圍肌外,四肢關節(jié)周圍肌和軀干肌均可以進行測試。在臨床工作中,膝關節(jié)伸屈肌群測試最常用;肩、髖、踝、脊柱周圍肌測試次之;肘、腕肌的測試較少。

        (1)適應證:被測髖、膝、踝、肩、肘、腕、軀干肌的肌力>3級時,可對抗阻力進行測試;若被測肌群的肌力≤3級時,可在去除重力條件下即采用等速持續(xù)被動運動程序測定肌力。

        (2)禁忌證:絕對禁忌證為被測肢體骨折、關節(jié)不穩(wěn)、局部嚴重的骨質疏松、骨關節(jié)惡性腫瘤、術后早期、關節(jié)活動度嚴重受限、軟組織瘢痕攣縮、急性關節(jié)腫脹、急性拉傷或扭傷以及嚴重疼痛。相對禁忌證為被測關節(jié)局部疼痛、關節(jié)活動度受限、滑膜炎或滲出以及亞急性或慢性扭傷。

        4.等速運動技術在康復評定中的應用 在康復醫(yī)學領域中,等速運動可以應用于康復評定和康復治療兩個方面。等速測試技術在康復評定中的應用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

        (1)對肌肉功能進行評定:可對肌力、肌耐力、爆發(fā)力等多個肌肉功能指標進行測定。由于等速運動測試系統(tǒng)可提供等速向心收縮、等速離心收縮、等速持續(xù)被動運動、閉鏈運動等多種形式下的肌力測試,因此,可從多角度評定肌肉功能。例如,計算肌肉收縮最初1/8s的做功量,即前1/8s力矩曲線下的面積被稱為力矩加速能,它的大小反映肌肉收縮的爆發(fā)力。耐力是肌肉持續(xù)收縮的能力,耐力的評估采用等速快速測試方案。例如膝關節(jié)伸屈肌耐力測試時,重復運動25~30次,最后5次和最初5次運動的做功量或力矩之比來評估其耐力;或采用時間下降百分比,即達到峰力矩的時間與力矩值下降至峰力矩50%的時間比。研究結果顯示,在眾多指標中,最后5次做功和總功(total work)之比是評估單一肌群耐力較好的指標。等速膝關節(jié)伸屈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耐力測試顯示,股四頭肌較腘繩肌易產生疲勞。

        (2)對關節(jié)穩(wěn)定性進行評定:屈/伸比值直接反映拮抗肌之間肌力平衡的情況,因此,也是判定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一個重要指標,該值偏高或偏低均提示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下降,在運動中易使弱肌損傷并導致膝關節(jié)內部結構的損傷。雙下肢同名肌力矩差值一般在10%以內,如果該值超過20%,具有臨床診斷價值,提示弱側容易受傷。通過相應肌力的強化訓練,可使該值趨向正常,從而預防損傷的發(fā)生。故膝關節(jié)康復過程中,除要求肌力絕對值恢復外,屈/伸比值的重建也受到重視。

        (3)對運動系統(tǒng)傷病進行輔助診斷:等速運動肌力測試系統(tǒng)可測得肌肉輸出的力矩值并得到力矩曲線(圖2-33)。肌肉關節(jié)的病變情況在等速肌力測試的力矩曲線上可得到反映。力矩曲線異常表現(xiàn)可有曲線水平降低、切跡、頓挫不平滑、不對稱、雙峰樣改變等(圖2-34)。在膝關節(jié)損傷中,等速肌力測試常用于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半月板損傷、膝關節(jié)肌肉萎縮、前十字交叉韌帶損傷、滑膜皺襞綜合征、髕骨軟骨形成、髕骨半脫位的輔助診斷。需要說明的是,力矩曲線雖然可以反映肌肉和關節(jié)在運動中有異常改變,但不能確切地反映引起這種異常改變的原因。結合關節(jié)運動角度數(shù)據(jù)對力矩曲線進行分析,有助于判讀和理解不同傷病的特征,有助于臨床診斷。

        (4)對康復治療作出客觀的療效評定:由于等速測試系統(tǒng)可以提供一系列重復性較好的客觀數(shù)據(jù),特異曲線的異常又能提示哪一部分關節(jié)結構受損,因此可以用來對運動系統(tǒng)傷病進行評估,并在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康復訓練后做出療效判斷,以幫助選擇適當?shù)闹委煼椒ā?

        (三)測力計

        根據(jù)用途不同測力計可分為手持測力計、握力計、背拉力計等。手持測力計是一個小而輕巧、便于攜帶的儀器。將測力計的壓力傳感裝置置于所測部位并施加壓力,要求被檢查者抵抗測力計的壓力并使關節(jié)保持不動。測力計通過測量施加在肌肉上的機械壓力來反映肌肉的抗阻力,治療師可以從顯示板上讀出的精確數(shù)字。手持測力計檢查肌力與徒手肌力檢查法互為補充,用于精確測量4級和5級肌力,多用于四肢肌力的檢查。握力計用于手指肌力或握力的檢查。背拉力計通過完成提拉動作測定背部肌力。

        圖2-33 正常人膝關節(jié)屈伸?。ü伤念^肌和腘繩?。┝厍€

        圖2-34 不完全性SCI膝關節(jié)屈伸肌(股四頭肌和腘繩?。┝厍€

        (惲曉平 于兌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