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蹲坐,住心,卷兩手發(fā)①心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盡膊勢,卷頭筑肚②,兩手沖脈至臍下,來去三七。漸去腹脹肚急悶,食不消化。
二法:腹中若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三法: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shù)十,滿吐之,以便為故③,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四法:端坐伸腰,口納氣數(shù)十。除腹?jié)M,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五法:兩手向身側一向④,偏相極勢。發(fā)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來三七。始正身,前后轉動膊腰七。去腹肚脹,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也。
六法:若腹內(nèi)滿,飲食善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
七法:脾主土,暖如人肉始得發(fā)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nèi)有氣脹,先須暖足,摩上下并氣海,不限遍數(shù),多為佳。始得左回右轉三七,和氣如用,腰身內(nèi)一十五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jié),動脈搓筋⑤,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臟腑均調(diào)。和氣用頭搖振,勢氣向上,心氣向下,分明知去來。莫問平手,欹腰轉身,摩氣蹙回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注釋】
①發(fā):動詞,發(fā)自、發(fā)于。
②筑肚:沖擊腹部,向著腹部動作。
③以便為故:以癥狀消除而止。
④一向:兩手伸展側向身體一側一次。
⑤動脈搓筋:血脈流動筋骨通利。
【按語】 此七種用于治療腹脹滿的導引法,選自明·胡文煥的《養(yǎng)生導引法》。校注者胡伯虎按:對治腹脹,提出搖手臂轉體,以手沿腹正中沖脈上下按摩的動功,以及以口吸氣滿吐之,存思使氣從頭頂向下散布至腳,如腐爛東西那樣松散和自然地使氣下行的靜功。這兩種功法均有理氣舒腹、健脾除滿的作用。強調(diào)練功時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堅持反復練習,才能收到良效。對呼吸主張以“口納氣”“口呼氣”為主,以口大幅度地深呼吸,可使腹內(nèi)充分受氣,脹滿消除。最后一條又強調(diào)指出治脹要先理脾,理脾消脹,可先暖足,摩腹,活動腰身,搖頭,后以意引手氣向上,心氣向下,氣血和調(diào),中焦得通,則脹自除。引氣時要使上下來去分明,各循其經(jīng),心氣始終要松散自如,如此則氣可行送于涌泉。引氣一定要依法而行、不失其度,方可有益,若失其度,反而會使氣亂,引起頭昏、目眩、胸悶、腹脹等不良反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