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中醫(yī)病名“痄腮”,臨床以發(fā)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主要特征。因腮部腫脹如蝦蟆、鸕鶿頸項,且具有傳染性,故俗稱“蝦蟆瘟”“鸕鶿瘟”。民間呼為“襯耳核”。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率最高,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但以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為多見。2歲以下小兒很少感染,成人患此病者雖少,但一般病情比兒童重。本病傳染性較強,易在兒童集中場所發(fā)生流行。一般預后良好。患病后可獲終身免疫。個別重癥患兒可并發(fā)腦膜腦炎(邪陷心肝)、睪丸炎(毒竄睪腹)。
痄腮因外感時邪病毒,蘊結少陽經(jīng)脈、氣血壅滯不通,以致耳下腮部腫痛,病位在肝膽經(jīng)。本病《瘍科心得集》論述較詳,是書云:“夫鸕鶿瘟者,因一時風溫偶襲少陽,絡脈失和。生于耳下,或發(fā)于左,或發(fā)于右,或左右齊發(fā)。初起形如雞卵,色白濡腫,狀若有膿,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熱;重者或憎寒壯熱,口干舌膩……此證永不成膿,過一候自能消散。”
根據(jù)臨床觀察,腮腫一般先見于一側,1~3天后方延及他側,亦有始終只見于一側者。但他側亦往往有微腫,腫大之部分在耳下,以耳垂為中心,局部微紅疼痛,表面有灼熱感。咀嚼時疼痛尤甚。腫脹于2~3日內(nèi)達到極度,持續(xù)4~5天逐漸消退,腮腫之全過程大多為7~12天,臨床所見亦極少有化膿者。除局部癥狀外,尚可兼見發(fā)熱、頭身疼痛、口干納差、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弦數(shù)等癥。
根據(jù)本病病程,可按初、中、末三期論治,法宗疏風清熱,解毒散結,內(nèi)外兼治。
(一)初期
證候:耳下腮部腫脹不紅,咀嚼時感疼痛。
1.偏于風寒者
辨證提要:兼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唇舌正紅,舌苔白薄。
治法方藥:本證外感邪毒兼夾風寒,壅阻少陽經(jīng)脈,氣血阻滯不通,腮部腫痛,治宜疏風散寒,敗毒散結,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薄荷、柴胡、前胡、枳殼、桔梗、板藍根、僵蠶、夏枯草、黃芩。
2.偏于風熱者
辨證提要:兼見發(fā)熱,頭昏,喉痛,口渴,尿黃,咽紅,舌尖邊紅,苔薄白或薄黃。
治法方藥:本證外感邪毒兼夾風熱,上攻腮頰,壅阻少陽經(jīng)脈,氣血阻滯,腮部腫痛,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散結,方用銀翹馬勃散加減:金銀花、連翹、馬勃、牛蒡子、射干、薄荷、黃芩、板藍根、僵蠶、夏枯草??诳噬跽?,加天花粉清熱生津止渴;咽喉紅腫痛者,加赤芍配玄參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發(fā)熱者,加青蒿配黃芩清透退熱。
(二)中期
辨證提要:發(fā)熱,耳下腮部漫腫焮熱脹痛,堅硬拒按,咀嚼困難,或煩躁口渴,頭痛嘔吐,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面赤唇紅,舌質(zhì)紅,苔白黃,脈象滑數(shù)有力。
治法方藥:本證表邪已解,邪熱入里,熱毒亢盛,壅阻少陽經(jīng)脈,氣血壅滯,腮部紅腫熱痛,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方用加減普濟消毒飲:黃芩、黃連、龍膽草、玄參、薄荷、板藍根、僵蠶、夏枯草、蒲公英、連翹、牛蒡子、馬勃。腮部腫硬甚者,加浙貝母、牡蠣清熱開郁,軟堅散結;唇舌紅、煩躁不安者,去薄荷、牛蒡子,加牡丹皮、梔子清熱涼血,瀉火除煩;口渴甚者,加天花粉清熱生津止渴;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玄明粉瀉下通便,通腑泄熱。
(三)末期
辨證提要:全身癥狀緩解,耳下腮部已不腫脹疼痛,唯腮部硬結不散,舌脈正常。
治法方藥:本證熱退痛減,氣滯血瘀,腮部硬結不散,治宜軟堅散結,行氣活血,方用加味消瘰丸:玄參、浙貝母、牡蠣、夏枯草、柴胡、赤芍、青皮、郁金、海藻、昆布。腫硬甚者,加炮穿山甲(代)活血化瘀,消腫散結;口干喜飲,胃陰不足者,加麥冬、天花粉清熱養(yǎng)陰,生津止渴;食欲不佳者,加山楂、神曲消食和胃助運。
病案舉例
姜某某,男,8歲6個月,2007年10月11日初診?;純鹤虺坑覀榷氯客话l(fā)腫脹壓痛,咀嚼時亦感疼痛,咽紅喉痛,二便正常,舌質(zhì)微紅,苔薄微黃,脈滑微數(shù)。診為急性腮腺炎(痄腮),治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方用銀翹馬勃散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5g,馬勃6g,板藍根12g,僵蠶12g,夏枯草15g,浙貝母12g,玄參15g,牡蠣30g,赤芍10g,薄荷10g。水煎服4劑,另用金黃散適量,蜜水調(diào)敷腮部腫痛處,每日2次,間隔4小時換藥1次。
10月15日復診:經(jīng)內(nèi)外兼治,患兒右腮腫脹全消,壓亦不痛,其病告愈。
按:腮腺炎治療過程中,初期、中期、末期都可配合如意金黃散用適量蜜水調(diào)勻外敷,每日2次,最好用繃帶或網(wǎng)托固定,不用膠布,以免皮膚過敏和粘扯頭發(fā)。內(nèi)外兼治,效果更佳。末期尚可加入1/3或1/2活血散蜜水調(diào)敷以增強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功效。
個別重癥患兒如并發(fā)腦膜腦炎或睪丸炎者,可參照驚風、疝氣辨證論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