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U的病人均來源于急診,應設置于臨近急診科、方便患者轉運、檢查和治療的區(qū)域,并考慮與EICU經常聯系的科室相鄰,如手術室、影像學科、化驗室和血庫等。
EICU的總床位數,以6~12張病床為宜。EICU開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積為12~16m2,相鄰床位可使用玻璃或拉簾間隔,以便臨床觀察和不影響操作。EICU病人因病情危重,發(fā)生交叉感染的機會相應增加,如遇嚴重感染、傳染及需要多種儀器監(jiān)測治療的病人應與其他危重病人相對隔離。最少配備一個單間病房,面積為18~25m2。每個EICU中的正壓和負壓隔離病房的設立,可以根據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要求決定,通常配備負壓隔離病房1~2間。鼓勵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條件下,多設計單間或分隔式病房,為便于醫(yī)護人員能直接觀察到病人,面向護士中心監(jiān)測站的墻壁最好選用玻璃間隔或用閉路電視監(jiān)護。
完整的病床單元應有簡易呼吸囊、血壓表、聽診器、輸液架,床頭應設有氧氣、負壓吸引氣、壓縮空氣等管道裝置。床旁近處設有多插頭電源及床頭燈。
EICU的基本用房包括醫(yī)師辦公室、中央工作站,工作人員休息室,治療室、配藥室、儀器室、更衣室、清潔室、污物處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條件的E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實驗室、示教室、家屬接待室、營養(yǎng)準備室等。
中央工作站的設計,原則是在所有病床的中央地區(qū),最好是能直接觀察到所有病床的扇形設計。設計應該滿足提供醫(yī)護人員便利的觀察條件和在必要時盡快接觸病人的通道。中央工作站內有中心監(jiān)護儀、記錄儀、電子計算機等設備,也是存放病歷夾、醫(yī)囑本、治療本等各類監(jiān)護記錄表格的地方。
EICU的整體布局應該使放置病床的醫(yī)療區(qū)域、醫(yī)療輔助用房區(qū)域、污物處理區(qū)域和醫(yī)務人員生活輔助用房區(qū)域等有相對的獨立性,以減少彼此之間的互相干擾,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裝配氣流方向從上到下的空氣凈化系統(tǒng),能獨立控制室內的溫度和濕度。
EICU要有合理的醫(yī)療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種干擾和交叉感染。
EICU病房的功能設計必須考慮可改造性。
EICU病房建筑裝飾遵循不產塵、不積塵、耐腐蝕、防潮防霉、容易清潔和符合防火要求的總原則。
除了患者的呼叫信號、監(jiān)護儀器的報警聲外,電話鈴聲、打印機等儀器發(fā)出的聲音等均屬于EICU的噪聲。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這些聲音應盡可能減少到最小的水平。根據國際噪聲協會的建議,ICU白天的噪聲最好不要超過45分貝(A),傍晚40分貝(A),夜晚20分貝(A)。地面覆蓋物、墻壁和天花板應該盡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EICU必配設備:①病床采用多功能床,配備防壓瘡床墊;②每床配備完善的功能設備帶,提供電、氣、負壓吸引等功能支持;③每床配備床旁監(jiān)護系統(tǒng),進行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基本監(jiān)護;④配備足夠數量的呼吸機,三級以上醫(yī)院的EICU必須每床配備一臺,三級以下醫(yī)院的EICU可根據實際需要配備適當數量的呼吸機,為便于轉運患者,至少應有便攜式呼吸機一臺;⑤每床配備復蘇呼吸氣囊;⑥滴注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應配備,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最少2套,另配備一定數量的腸內營養(yǎng)注射泵;⑦心電圖機一臺,除顫儀一臺,心肺腦復蘇搶救裝備車1或2臺;⑧纖維支氣管鏡1套;⑨電子降溫設備若干臺;⑩醫(yī)院必須有足夠的設備,隨時為EICU提供床旁B超、X線、生化、細菌學和血氣分析等檢查。
EICU選配設備:①血氣分析儀;②簡易生化儀,乳酸分析儀;③持續(xù)腎臟替代治療儀;④簡易超聲儀;⑤簡易血氧飽和度和(或)二氧化碳檢測儀;⑥超凈工作臺,閉路電視探視系統(tǒng),每床一個成像探頭;⑦有創(chuàng)或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呼氣末二氧化碳、代謝等監(jiān)測設備;⑧心臟起搏相關設備,床旁腦電圖和顱壓監(jiān)測設備;⑨輸液加溫設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