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療前的護理
護士應首先了解該患者的治療時間和療程、射線種類、照射部位、患者的生理情況及放療的預期效果等,并要掌握患者的思想動態(tài),有的放矢做好準備工作。
1.心理護理:多數患者對放療缺乏正確的認識而產生焦慮及恐懼的心理,治療前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有關放療的知識、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及需要配合的事項。健康宣教可采用多種形式如宣傳欄,小手冊及面對面宣教。必要時開始治療前,陪同患者熟悉放療科環(huán)境,說明放療時工作人員不能留在室內的原因,使患者消除恐懼,緊張心理,積極配合治療。
2.了解患者的身體情況及營養(yǎng)狀況,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魚、蝦、雞蛋、豆制品等,多食新鮮的水果蔬菜,多飲水。照射前后30min不宜進食,避免煙、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物。一般情況較差者給予調整,如糾正貧血、脫水以及水、電解質紊亂等。
3.檢查血象:若白細胞下降至3×109/L,暫停放療,給予升白細胞藥物支持,如口服利血生、鯊肝醇、維生素B6等,皮下注射沙格司亭、非格司亭、吉粒芬等;若白細胞低于1×109/L應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待恢復后再進行放療,并應做肝、腎功能各項檢查。
4.頭頸部病變特別是照射野通過口腔時,應保持口腔清潔,如潔齒、用復方硼砂溶液漱口等,并應先拔除齲齒,對牙周炎或牙齦炎者也應采取相應治療后再進行放射治療。
5.如有切口,應在接受照射前,將切口妥善處理,尤其是接近軟骨及骨組織的切口,必須在其愈合后方可進行放療。其他部位切除非特殊急需外,一般也應待切口愈合后再行放療為宜,如全身或局部有感染情況,須先控制感染后再行放療。
6.進放射治療室不能帶入金屬物品如手表、手機、鋼筆等。
(二)放療期間的護理
1.放射治療常引起一些全身或局部反應,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嚴重的反應使患者一般情況急劇下降以至中斷放療。因此,護士應加強護理,減輕全身或局部反應的發(fā)生(詳見第三節(jié))。
2.營養(yǎng)和飲食護理:放療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組織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加強營養(yǎng)對促進組織的修復、提高治療效果、減輕不良反應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外有“超食療法”的報道,即在放療間歇期間,給予濃縮優(yōu)質蛋白質及其他必需的營養(yǎng)素,例如牛奶中可加奶粉、鮮橘汁加糖,以迅速補充患者放療期間的營養(yǎng)消耗。要素飲食和完全胃腸外營養(yǎng)應用于臨床,可使一些嚴重放療反應的患者堅持治療,順利完成療程。對全腹或盆腔放療引起的腹瀉,宜進少渣、低纖維飲食,避免吃產氣的食物如糖、豆類、洋白菜、碳酸類飲料。嚴重腹瀉時,需暫停治療,給要素膳或完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放療期間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3 000ml,增加尿量,使因放療所致腫瘤細胞大量破裂、死亡而釋放出的毒素排出體外,減輕全身放療反應。
3.定期檢查血象變化:放療期間患者常有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因此應密切觀察血象變化并注意患者有無發(fā)熱現象,一般體溫超過38℃應暫停治療,并給予相應處理,防繼發(fā)性感染發(fā)生。常規(guī)每周檢查血象1或2次,如果發(fā)現白細胞及血小板有降低情況或出現血象驟降,應及時通知醫(yī)生。
(三)放療后護理
1.放療結束后,應進行全面體格檢查及肝、腎功能檢查。
2.照射野皮膚仍須繼續(xù)按要求做好保護措施,至少1個月以上。
3.隨時觀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反應消退情況,出現異常及時與醫(yī)生聯系。
4.告知患者停止照射后,局部或全身仍可能出現后期的放射反應。
5.強調復查的重要性,給患者制定好復查計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