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肢體殘疾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問題
肢體殘疾人一般僅有肢體上的殘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無明顯的特點和缺陷。他們在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方面與正常人無明顯的區(qū)別,只是在個性特征方面存在著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點。肢體殘疾給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使有些殘疾人對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經(jīng)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憐憫,容易產(chǎn)生自卑感,感到處處不如別人,嚴重者會壓抑其才能和創(chuàng)造力。有些肢體殘疾人在意志品質(zhì)方面得到更為充分的發(fā)展,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表現(xiàn)出驚人的毅力。
二、肢體殘疾的康復
開展康復的早晚、康復措施是否得當,以及康復工作是否持之以恒,對減輕殘情有很大的影響,對殘疾者的心理影響更大。對肢體殘疾者的康復應依據(jù)科學的原則,適時、適量地進行,這樣可使肢體殘疾人終生受益,心理康復也才能得到切實保證。
(一)急性期的處理
在殘疾的急性期,合理的醫(yī)療技術與措施能夠改善病人的現(xiàn)狀。急性期病人容易受暗示,因此,建立并保持寧靜和諧的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幫助病殘者重建周圍環(huán)境,提高其適應能力和應對技巧,促使其追求新的康復目標,教會病人溝通技巧,使其得到良好的軀體幫助和心理安慰,建立起控制感等可幫助病人平穩(wěn)度過急性期。
(二)慢性期的康復措施
1.截肢和后天性缺肢者的康復 及早進行殘肢訓練,以增強其四肢的肌力和關節(jié)活動力;對于因截肢手術不當而造成殘肢痛或幻肢痛的人,要及時進行殘肢修整和治療,而后進行殘肢訓練。及時制作石膏接受腔的臨時假肢,使其及早結束臥床生活而開始運動器官的活動,不僅可以使殘疾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且也可以促進殘肢的合理定型。按照殘肢的條件,因人制宜地設計制作假肢,假肢的接受腔要與殘肢完全適配。安裝假肢后,要嚴格和持久地進行功能訓練,使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代償作用。
2.上肢或下肢功能障礙者的康復 及早進行殘肢訓練,以增進肌力和關節(jié)活動能力。按照其病變、畸形的具體情況,設計、制作合適的矯形、輔助器械,并且全天戴用和長期戴用。佩戴矯形器、輔助器后,要及時進行功能訓練,同時要定期復查,根據(jù)繼續(xù)矯正的需要,調(diào)整、改進矯形器,不斷促進矯形作用。
3.軀干殘疾導致截癱、偏癱或四肢癱者的康復 首先進行加強肌力與關節(jié)活動能力的訓練。同時,根據(jù)需要制作矯形、輔助器械,使其能夠起坐、翻身,進而借助于學步器、電刺激器練習走路,乘輪椅到戶外活動,爭取結束長期臥床或靜坐的生活,早日進入更廣泛的交往中,為回歸健康群體作準備。
(三)心理康復
1.支持性治療 提供安慰、支持和幫助,可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緒,建立自信。
2.行為療法 采用示范法、條件操作法等行為技術幫助病人堅持康復訓練,減輕某些不良行為對康復的影響。
(潘芳)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