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血小板增多指周圍血小板數(shù)>400×109/L。引起血小板增多的病因很多,分兩大類:原發(fā)性(特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反應(yīng)性)。感染(急、慢性炎癥、結(jié)核病、骨髓炎)、非感染性炎癥疾?。ㄑ装Y性腸病、結(jié)節(jié)病、風濕?。⒙怨撬柙鲋承约膊?、出血、溶血、缺鐵性貧血、癌腫、淋巴瘤、創(chuàng)傷、脾切除后和脾功能減退、外科手術(shù)、Cushing綜合征、腎臟病(多囊腎、腎病綜合征)等均可引起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
特發(fā)性或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亦稱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癥為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累及巨核系,表現(xiàn)為BM巨核細胞增生,PB血小板持久增多,臨床上出血和(或)血栓栓塞發(fā)作,并有脾大。發(fā)病多為中年以上,無明顯性別差異。
(一)臨床表現(xiàn)及血液學特點
1/2~2/3可無癥狀,偶然機會發(fā)現(xiàn)血小板增多。有癥狀者多以小或大血管血栓栓塞發(fā)作或出血而就診。20%~30%還可有低熱、體重減輕、出汗和瘙癢。
神經(jīng)癥狀常見:頭痛、肢體感覺異常。短暫腦缺血性發(fā)作突然,持續(xù)片刻伴搏動性頭痛。也可眩暈、暈厥、抽搐、偏頭痛樣發(fā)作、言語困難等由于血小板血栓在微循環(huán)末梢小動脈內(nèi)引起缺血之故,可進展至腦梗死。
51%患者有較大血管的血栓形成的癥狀,尤以腿部動脈、冠狀動脈、腎動脈、頸動脈、腸系膜動脈、鎖骨下動脈。7%可有靜脈血栓形成如脾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和盆腔靜脈等。腎靜脈血栓形成導致腎病綜合征,肝靜脈血栓形成引起B(yǎng)udd-Chiari綜合征時亦可見。主動脈瓣和二尖瓣損害類似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nèi)膜炎作為周圍動脈栓塞的來源。甚至急性腎衰竭、肺動脈高壓等少見表現(xiàn)也可見于ET。累及指(趾)微血管可致所謂紅斑性肢痛,受累肢體及指(趾)暗紅、腫脹、發(fā)熱、燒灼性疼痛,遇熱加重,受涼減輕,重者肢體發(fā)紺,甚至壞疽,阿司匹林可使疼痛緩解。受累肢體動脈搏動正常。大多數(shù)紅斑性肢痛不對稱。
出血為另一重要表現(xiàn),以胃腸道出血多見,類似潰瘍病出血。皮膚、眼、泌尿道、牙齦、關(guān)節(jié)和腦。出血一般輕,很少危及生命。
>60歲ET患者以血栓形成多見,而<45歲者可有出血和血栓形成甚可發(fā)生獲得性vW綜合征而有嚴重出血,所謂獲得性vW綜合征有以下特點:①血小板常>1 000×109/L;②出血時間(BT)延長;③Ⅷ因子凝血活性(Ⅷ:C)正常;④vWF抗原性(vWF:Ag)正常,vWF瑞斯脫霉素輔因子(vWF:RcoF)活性減低,大vWF多聚體缺乏或減低,而類似Ⅱ型vWD。
Chow等發(fā)現(xiàn)女性ET患者在妊娠期血小板數(shù)可明顯下降,原因不明,但易發(fā)生自發(fā)性流產(chǎn)。Greisshammer等分析56例ET女性106次妊娠,43%有自發(fā)性流產(chǎn),20%血小板數(shù)減少于產(chǎn)后回復至原來高的水平。胎盤血栓形成導致胎盤梗死,引起宮內(nèi)胎兒發(fā)育遲緩甚可死亡。有過流產(chǎn)史,再次妊娠更易流產(chǎn)。分娩時大量出血少見。
40%~50%有脾大,15%~20%有肝大。PB出現(xiàn)豪-喬小體和靶形紅細胞提示發(fā)生脾臟自梗死,可致脾萎縮和脾功能減退。最突出的實驗室發(fā)現(xiàn)為PB血小板持久增高,大小不一,可微小至巨大,可有偽足或無顆粒,血小板數(shù)常>600×109/L(450~>1 000×109/L)最高可>3 000×109/L。白細胞數(shù)和分類一般正常,但可增高<30×109/L,25%可有幼稚粒細胞(中幼?;蛲碛琢<毎┖陀泻思t細胞,約1/3患者可有輕度嗜酸粒細胞增多(>0.4×109/L)和嗜堿粒細胞增多(>0.1×109/L),一般無貧血,如出血可致貧血。60%血紅蛋白可>160g/L,約24%可<120g/L,紅細胞形態(tài)無異,有缺鐵可呈小細胞低色素性,無淚滴狀紅細胞。血小板聚集功能94%患者減低。
Bidot等檢測27例ET的抗磷脂抗體(APA),8例(30%)陽性。其中5例已有血栓事件發(fā)生者4例(80%)APA陽性;22例無血栓形成者4例(20%)陽性。而且血栓形成者APA陽性,其APA常≥1種。最常見依次為:凝血因子Ⅶa(FⅦa)和B2糖蛋白1(B2GP1)(15%)、磷脂酰膽堿(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11%)、心磷脂(CL,7%)、磷脂酰絲胺酸(PS,4%)。并發(fā)現(xiàn)血小板數(shù)與血栓形成和APA陽性間無相關(guān),而血栓形成與APA相關(guān),與原發(fā)性抗磷脂綜合征比較,ET有血栓形成者最常見APA靶抗原為FⅦa和PE,而原發(fā)性抗磷脂綜合征為B2GP1和CL最常見。Bidot等還建議對所有ET都應(yīng)查APA,陽性者為高危需抗凝治療。
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亦可減低,最明顯為巨核細胞增生形大常群集,胞質(zhì)多而成熟,核多分葉。血小板呈團簇極多見。粒系核紅系數(shù)亦增加,無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25%網(wǎng)硬蛋白可輕度增加,如有明顯網(wǎng)硬蛋白纖維增加或有膠原纖維化則不利于診斷ET。40%~80%BM鐵染色陽性,25%血尿酸增高,23%有假性高鉀血癥和血磷增高。25%血清維生素B12增加。NAP積分多正?;蛟龈?,少數(shù)可減低。
細胞遺傳學檢查多數(shù)核型正常,5%~10%可有DNA非整倍體、1q-、20q-、21q-或1q+,亦可以有常見于MDS和AML的染色體異常如del(13q22)、+8、+9,無5q-、t(3;3)(q21;q26.2)和inv(13)(q21;q26.2)等常見于AML和MDS的伴血小板增多的異常核型。無Ph染色體或BCR-ABL融合基因。近年來,有報道血小板增多符合ET的診斷標準,但Ph+和BCR-ABL融合基因陽性(見下文)。3%~10%ET可轉(zhuǎn)化為MDS或AML,可能與治療相關(guān),轉(zhuǎn)化類型有粒系、粒單、巨核、混合,甚至淋系。6%可發(fā)展成MF。
23%~57%ET有JAK2V617F+,1%~5%有MPLW515L/K突變。JAK2V617F+ET年較長,Hb和WBC數(shù)較高,發(fā)生血栓危險性大,易向 PV 轉(zhuǎn)化,對羥基脲治療反應(yīng)較好。MPLW515L/K+者與之相似。
有的ET或其他原因引起血小板明顯增高者可引起假性高鉀血癥,此時血清鉀明顯升高,但患者無高血鉀的臨床表現(xiàn)如疲乏無力、肌肉酸痛、心動過緩,心律失常,心電圖T波高尖,Q-T間期縮短等,血漿鉀水平正常。此種假性高鉀血癥亦可見于紅細胞或白細胞明顯增高者,血小板增高者似更容易出現(xiàn)。無需處理。
(二)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ET為排除一切引起血小板增多的諸多原因后才能考慮。血細胞計數(shù)儀雖快速,但能將和血小板大小相似的紅細胞或白細胞碎片誤為血小板,而使血小板計數(shù)假性增加。因此,觀察血片很重要。
1.關(guān)于確診ET有以下診斷標準可參考
(1)國內(nèi)建議ET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有出血、脾大、血栓形成引起的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查:①血小板計數(shù)>1 000× 109/L;②血片中血小板成堆,有巨大血小板;③BM增生活躍或以上,或巨核細胞增多,體大,胞質(zhì)豐富;④白細胞計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加;⑤血小板腎上腺素和膠原的反應(yīng)可減低。
凡臨床符合,血小板>1 000×109/L,可除外其他BM增生性疾病和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者,即可診斷為ET。
(2)PVSG對ET的診斷標準:①血小板計數(shù)>600×109/L;②紅細胞壓積<0.4,或紅細胞容量正常(男<36ml/kg,女<32ml/kg);③BM鐵染色陽性,或血清鐵蛋白或紅細胞MCV正常;④無Ph染色體或BCR-ABL基因重排;⑤BM膠原纖維化:A,無;B,占活檢標本面積<1/3,并無明顯脾腫大及PB出現(xiàn)幼粒幼紅細胞;⑥無MDS形態(tài)學和細胞遺傳學證據(jù);⑦無引起反應(yīng)性血小板增多癥的原因。
(3)Hoffman等診斷ET標準:
①血小板計數(shù)2次(間隔1個月)>600×109/L;
②無反應(yīng)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
③紅細胞容量正常,測得紅細胞容量超過正常預測值<25%;
④無明顯BM纖維化(占BM活檢標本切片面積<1/3);
⑤無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PCR法),無MDS的克隆性細胞遺傳學異常;
⑥體檢、超聲或掃描檢查有脾臟腫大;
⑦BM活檢細胞增生,巨核細胞增生有多葉核大巨核細胞聚集;
⑧無缺鐵,BM可染鐵陽性和(或)血清鐵蛋白正常;
⑨女性以X染色體基因限制性碎片長度多態(tài)性分析顯示有克隆性造血;
⑩有BM異常造血祖細胞內(nèi)源性紅系和(或)巨核細胞集落形成,對IL-3敏感性增加;血漿C反應(yīng)蛋白和IL-6水平不增高。
凡有上述①~⑤和⑥~⑩項中≥3項應(yīng)診為ET。
(4)WHO診斷ET標準
確定標準:①持久血小板計數(shù)≥600×109/L;②BM活檢標本顯示以巨核系增生為主,大成熟巨核細胞增多。
排除標準:①無PV證據(jù),紅細胞容量正?;騂b男性<185g/L,女性<165g/L;BM有可染鐵、血清鐵蛋白正常或MCV正常;如無前項,試驗鐵劑治療不能使紅細胞容量或Hb增至PV標準;②無CML證據(jù),無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③無CIMF證據(jù),無膠原纖維化,網(wǎng)硬蛋白纖維化無或輕微;④無MDS依據(jù),無5q-、t(3;3)(q21;q26)、inv(3)(q21;q26);無明顯粒細胞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即使有小巨核細胞也很少;⑤無反應(yīng)性血小板增多依據(jù),無炎癥或感染,腫瘤和脾切除。
可見國外ET診斷標準血小板數(shù)均在≥600×109/L,如與國際標準接軌,國內(nèi)血小板數(shù)也應(yīng)由>1 000×109/L,調(diào)整為≥600×109/L。
(5)2007年WHO診斷ET的修訂標準
①血小板持久增高≥450×109/L;
②BM活檢巨核系增生,大而成熟的巨核細胞增多,粒系無左移紅系不增生;
③不符合WHO診斷PV、IMF、CML、MDS和其他髓系?。?/p>
④JAK2V617F+或其他克隆性標志,如無克隆性標志應(yīng)無反應(yīng)性血小板增多的病因(缺鐵、脾切除、手術(shù)、感染、炎癥、結(jié)締組織病、轉(zhuǎn)移癌、腫瘤、淋巴增殖?。?。
4條具備確診ET。如有20q-、5q-、1q和7p不平衡易位除非有明顯MDS特點,不能排除ET。具備前三項,即便有反應(yīng)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不能完全排除ET。血小板數(shù)<450× 109/L,>300×109/L,JAK2V617F又陽性,可能為早期ET應(yīng)密切隨訪。女性淋巴增殖性病CD5+者,血小板可持久增高>1 000×109/L,BM中又有ET樣巨核細胞,但JAK2V617F陰性,不能斷然診為ET,可能淋巴瘤細胞分泌細胞因子使巨核細胞巨大、多分葉、核分支似雄鹿角的ET樣。瘤可然治療效果優(yōu)于羥基脲。筆者認為JAK2V617F+,血小板數(shù)≥450×109/L,如JAK2V617F-,血小板數(shù)界定在≥600×109/L有助于診斷ET。
(6)ET后MF診斷標準
主要標準:①符合WHO診斷ET標準;
?、贛F 2~3級(0~3級法)或3~4級(1~4級法)。
次要標準:≥2項
①貧血或較原來水平降低≥20g/L;
?、谟准t幼粒血象;
?、燮⒛[大>5cm或新出現(xiàn);
?、躄DH升高;
⑤下列表現(xiàn)之>1項(6個月來體重減少>10%,盜汗,發(fā)熱>30.5℃)。
2.鑒別診斷 與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伴血小板增多的鑒別,可參閱本章中有關(guān)節(jié)。與反應(yīng)性血小板增多癥鑒別,因其有基礎(chǔ)疾病如炎癥、感染、腫瘤、切脾史等鑒別當不難。
Tefferi等將ET與反應(yīng)性血小板增多癥(RT)的鑒別列表于下(筆者稍加改良)(表2-3)。
按一組280例慢性血小板增多癥分析,82%為RT,而ET僅11例,如ET與RT鑒別確實困難,可作WT1陽性為ET。C反應(yīng)蛋白為急性期反應(yīng)蛋白,由IL-6介導肝細胞合成,81% RT,C反應(yīng)蛋白和IL-6均增高,如兩者均低,強烈提示為骨髓增殖性疾病所致的血小板增高。
表2-3 ET與RT臨床與實驗室特征的鑒別
獲得性鐵粒細胞貧血可伴血小板增多,但BM中環(huán)狀鐵粒細胞≥15%(有核紅細胞),還有明顯紅系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此外,5q-綜合征亦可有血小板增多,除病態(tài)造血外還有5q-異常。詳情請參閱第3章骨髓增生異常和(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第1章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三)Ph+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的血小板增多癥
眾所周知,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為慢性粒細胞白血?。–ML、CGL)的特征標志性改變。但5%~25%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2%急性髓系白血病,亦可表達Ph染色體,不是CML急變。自1963年以來,已有報道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如PV、CIMF和ET有的有Ph+和或BCR-ABL融合基因。
Ph+或BCR-ABL+血小板增多癥臨床表現(xiàn)與經(jīng)典ET一樣,可無癥狀,偶因查體發(fā)現(xiàn),可反復頭暈、頭痛、紅斑性肢痛,皮膚、黏膜出血、短暫腦缺血及血栓栓塞等癥狀,但有以下特點:①以女性為多,Morris等6例中5例為女性;Stool等觀察6例,全為女性;Blickstein等12例中8例為女性;我們觀察到7例,6例為女性;②多無脾大,12例Ph+血小板增多癥僅2例輕度腫大,12例BCR-ABL+血小板增多癥也只有2例脾腫大,我組見到的7例,3例脾腫大(左肋緣下2~5cm);③血紅蛋白正常;④白細胞數(shù)正?;蜉p度增多,一般<20×109/L,偶>30×109/L但<40×109/L,分類多正常,可出現(xiàn)中幼粒、晚幼粒細胞,偶可出現(xiàn)原粒或早幼粒細胞,嗜堿粒細胞亦可增多,但Blickstein 12例和我組7例中無1例嗜堿粒細胞增多;⑤血小板計數(shù)>600× 109/L而<2 000×109/L,形態(tài)學無明顯異常,我們7例中有1例血小板數(shù)達3 000×109/L;⑥NAP積分多正常,亦可增高,偶可減低或缺乏,Morris等6例中3例積分正常,2例減低,1例為零。Blickstein等12例,NAP積分全正常,我組7例有NAP積分記錄4例均正常;⑦BM象示巨核細胞系增生或巨核系及粒系雙系增生,以單巨核系增多為多(62%),雙系增生38%,增生的巨核細胞形態(tài)正常,可有小巨核和巨大巨核細胞,甚至畸形的巨核細胞,個別病例有網(wǎng)硬蛋白纖維化;⑧細胞遺傳學檢查有與CML一樣的Ph染色體t(9;22)(q34;q11),亦可為Ph復合易位t(X;9;22)(q11;q34;q11),分子水平有M-BCR重排與CML一樣;⑨可向急性白血病轉(zhuǎn)化。Stool等6例4~7a內(nèi)5例轉(zhuǎn)為急性白血病,1例仍僅血小板增多。Morris等6例中1例于4a后進展為急性白血病,余5例仍為血小板增多癥。我組7例中均無轉(zhuǎn)化,其中1例已10余年仍只是血小板增多,白細胞仍<20×109/L。Morris認為白血病轉(zhuǎn)化與烷化劑或32 P治療有關(guān)。
按傳統(tǒng)觀點,凡Ph+和或BCR-ABL+應(yīng)診為CML。但根據(jù)有Ph+和BCR-ABL+的急性白血病,甚至正常人亦可查出BCR-ABL融合基因。因此,Ph+或BCR-ABL+血小板增多癥為CML亞型、ET亞型或新的CMPD類型值得探討。認為Ph+或BCR-ABL+血小板增多癥為CML者不外乎:①Ph+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②可以向急性白血病轉(zhuǎn)化;③CML可以有血小板增多。
CML血小板增多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慢性期,很少>1 000×109/L,二是向加速期或急變期轉(zhuǎn)化。認為不是CML而是ET亞型的理由是:①符合ET的診斷標準,只是Ph染色體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②多種臨床與血液學特點與CML不同,如女性多,脾常不腫大,白細胞增高常<40×109/L,無貧血、嗜堿粒細胞常不增多,NAP積分多正常等。
眾所周知,CMPD為一組原因不明的多能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而且CMPD各型間可相互轉(zhuǎn)化。BM細胞的增生,以某一系列為主,而其他系列增生或減低。PV除紅系增生外,其他粒系和巨核系也不同程度增生;ET除紅系受累不顯著外,巨核系明顯增生,粒系也可增生;MF有大量成纖維細胞增生,其他細胞系則有不同程度的增減;CML除粒系明顯增生外,常伴巨核細胞增生;而CMPD末期可轉(zhuǎn)化為急性白血病,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實。Bartl等觀察CMPD骨髓活檢組織學,更支持CMPD各型間相互關(guān)系和變異。ET顯示單純巨核系增生及有巨核系/粒系雙系增生,巨核細胞形態(tài)可大可小或有畸形。CML則有單純粒系增生(45%)、巨核系減少多為小巨核,而粒系/巨核系雙系增生者(55%),巨核系病態(tài)可有亞白血病血象,臨床上很難診為CML。PV則更復雜有紅系/粒系/巨核系三系增生,紅系/粒系或紅系/巨核系雙系增生,也有單純紅系增生,以三系增生多見。因此,ET、PV、MF、CML在病程中都可出現(xiàn)其特有的血細胞系增生以外的血細胞系增生以致PB有相應(yīng)的血細胞增多,如ET除血小板特征性增多,也可有粒細胞增多;PV除紅細胞增多,也可有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CML除白細胞增多也可有血小板增多;MF在病程中可先后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等。CML90%以上有Ph染色體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而PV、MF、ET甚至急性白血?。芟?、髓系和巨核系)有的也可表達Ph或BCR-ABL融合基因,而不是CML急變。BCR上斷裂點不同,組成的BCR-ABL融合基因亦不同,編碼不同的蛋白,傳導持續(xù)增生信號于不同細胞系,抑制不同細胞系凋亡,致使某一系血細胞增生,而有不同的Ph+白血病和CMPD,粒系增生優(yōu)勢則發(fā)生白血病;紅系增生優(yōu)勢則為PV;巨核系增生優(yōu)勢則為ET或巨核細胞白血??;多能干細胞向淋系分化增生優(yōu)勢則發(fā)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綜合文獻及我們的經(jīng)驗,Ph+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血小板增多癥與血小板增多的Ph+-CML比較有以下異同:①前者多無脾大,后者常有,且有巨脾;②前者血小板數(shù)常>1 000×109/L,后者常<1 000×109/L;③前者白細胞數(shù)<40× 109/L,多在20×109/L左右,后者常>100×109/L;④前者白細胞分類正常,幼粒細胞少,嗜堿粒細胞多不增多,后者常有嗜堿粒細胞增多,幼粒細胞多;⑤前者NAP積分多正常,后者多減低;⑥前者BM以巨核細胞增生為主,后者以粒系增生為主;⑦兩者都有Ph染色體和或BCR-ABL融合基因,BCR上斷裂點多在M區(qū);⑧兩者均能向急性白血病轉(zhuǎn)化;⑨前者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后者男性多于女性。因此,我們認為Ph+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血小板增多癥可作為ET亞型或是CMPD的新的類型。
(四)治療
治療目的使血小板數(shù)減少至正?;蚪咏?,防止血栓栓塞和出血并發(fā)癥。治療也應(yīng)個體化,吸煙易發(fā)生血栓栓塞事件,應(yīng)戒煙。>60歲,有血栓栓塞事件發(fā)作及往史(短暫缺血性發(fā)作、紅斑性肢痛、心肌梗死、大血管血栓形成)、出血、血小板>1 500×109/L及獲得性vW綜合征者為高危應(yīng)積極治療。
1.血小板單采 可快速降低血小板。每次應(yīng)使血小板降至500×109/L,適用于高?;颊摺?纱碳ぱ“迳杉涌?,引起反彈性血小板增多,不宜長期應(yīng)用,多于血小板單采同時應(yīng)用作用快速的化療藥物羥基脲。
2.化療藥物 氮芥0.4mg/kg,靜脈輸注(iv),可于數(shù)日內(nèi)降低血小板,塞替哌75mg/m2,iv,亦可快速下降血小板,適用于無條件作血小板單采,亦應(yīng)與其他化療藥合用。白消安4mg/d,使血小板<400×109/L,暫停,升至≥600×109/L,再用,間斷應(yīng)用,使血小板<400×109/L。羥基脲(HU)15mg/(kg·d)(1g/d)可在20日左右使血小板下降至正常,若要使血小板快速下降,劑量可2~4g/d,用3~5d,減為1g/d,血小板可在1周內(nèi)降至≤350×109/L。11%~17%ET可耐HU。其他化療藥物如苯丁酸氮芥、美法侖、CCNU、雙溴丙酰哌嗪等也可應(yīng)用?;熕幬锒嗄苤禄ズ椭吕^發(fā)性白血病,對妊娠尤其早期妊娠及年輕患者應(yīng)禁用,改用其他治療。血小板數(shù)能控制在≤350× 109/L,則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幾可完全避免復發(fā)。
3.氯米喹酮(anagrelide) 可選擇性抑制巨核系成熟,減少血小板生成,無抗增殖活性。一般用量0.5mg,2~4/d,若療效不顯,每5~7日增量0.5mg/d,日總量不宜>10mg或2mg/次,對IFNα和化療藥物不能耐受或無效者均有效。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耐藥。但筆者見到1例Ph+血小板增多癥于用藥后療效奇佳,在維持治療期間(2mg/d)血小板上升,增量也難控制,后加HU和IFNα控制,2002年2月?lián)乐摶颊哂肧TI 571治療有良效。
用藥2周可出現(xiàn)副作用,持續(xù)應(yīng)用有的反減輕,16%可因副作用停藥。常見副作用為其擴血管作用所致,頭痛、頭暈、心率過速、液體滯留、惡心、嘔吐、腹痛、腹瀉,36%可發(fā)生貧血,紅細胞壓積下降,對白細胞無影響。雖無致畸胎作用,由于分子小可通過胎盤致使胎兒血小板減少出血,故妊娠期禁用。無致白血病作用,可長期應(yīng)用。其致心動過速,體液潴留有心臟病史者禁用,老年人慎用。發(fā)生心力衰竭和心動過速以外的心律失常應(yīng)停藥。
4.IFNα 可直接抑制巨核系集落形成,抑制巨核細胞造血刺激因子,如GM-CSF、G-CSF、IL-6、IL-11,刺激巨核系造血負調(diào)控因子IL-1受體α和MIP-1α而成為治療ET和CMPD的主要藥物,常用劑量為3MU/d,sc,在2~3個月內(nèi)可使90%患者血小板降至正常。維持量為3MU,1周1~3次。不通過胎盤,無畸胎作用,可安全用于妊娠期。由于IFNα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已多年,對其副作用都較熟悉,不再贅述。長期應(yīng)用要注意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亦可用peg-IFNα-2a。
5.非甾體抗炎藥物 已證實阿司匹林在控制短暫缺血性發(fā)作,紅斑性肢痛及預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復發(fā)有很好效果,適用于血小板數(shù)<1 000×109/L和無出血者。ET患者血小板功能減低聚集活性差,用阿司匹林后更易促出血,故血小板>1 500× 109/L有出血或獲得性vW綜合征者暫不用,于矯治后方可用。
阿司匹林宜用小劑量100mg/d,最大劑量應(yīng)<500mg/d。阿司匹林可單用也可與其他如吲哚美辛(50~100mg/d)或雙嘧達莫(100~150mg/d)合用。盡管用小劑量,也有1/3患者可出血。
6.32P亦可用。
7.幾種特殊情況的治療
(1)妊娠期:ET于妊娠期43%可發(fā)生流產(chǎn)或?qū)m內(nèi)死胎,妊娠時又有生理性高凝狀態(tài),為減少對胎兒不良影響和血栓栓塞,而需治療。治療首選用無致畸及不通過胎盤的藥物如IFNα,劑量同上述。阿司匹林100mg/d用至分娩前1周以免分娩時及產(chǎn)后出血。妊娠早期應(yīng)免用有致畸作用的HU和白消安,在妊娠后期可慎用。氯米喹酮雖不致畸但可通過胎盤影響胎兒亦應(yīng)禁用。
(2)獲得性vW綜合征:ET患者血小板數(shù)>1 000×109/L,BT延長、Ⅷ:C正常,vWF:Ag正常,vWF:RcoF減低以及大vWF多聚體減少或消失即有獲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綜合征,治療時不能用阿司匹林因可加重出血。隨化療同時用FⅧ(因子Ⅷ)濃縮液(含vWF)和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壓素(DDAVP)。DDAVP可使內(nèi)皮細胞釋放vWF入血,提升vWF,以止血。劑量一般為0.4μg/kg,加生理鹽水30ml,iv,20min左右滴完,每8~12h1次,2~4d。也可經(jīng)鼻腔滴注0.25ml(每ml含1 300μg),2/d。DDAVP可激活與釋放纖溶酶原激活物,使纖溶亢進,應(yīng)用時給抗纖溶藥物如6氨基己酸、抗血纖溶芳酸等。還可引起水潴留和面部潮紅反應(yīng)及短暫血小板減少等。
(3)對Ph和BCR-ABL融合基因陽性的血小板增多癥治療:可選用上述各法。由于對BCR-ABL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特異抑制藥物格列衛(wèi)(STI 571)的面世,可用于治療此類血小板增多癥,劑量可與治療CML-CP同,300~400mg/d(請參閱CML治療節(jié))。
(4)對無癥狀ET患者治療問題:對有癥狀無論>60歲或<60歲甚至<40歲者應(yīng)該治療已成共識。對無癥狀者,有認為可暫緩治療,待有癥狀或血小板上升>1 500×109/L,再治不遲。我們認為即使無癥狀,其血小板已高隨時有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發(fā)生的可能,而且患者精神心理也因病而緊張,早治對預防血栓栓塞大有益處,可用小劑量阿司匹林(100mg/d)和IFNα治療使血小板控制在<400×109/L水平。
一般印象是HU致白血病作用比白消安和32 P小。Sterkers等326例ET分別治以HU、白消安、32P和雙溴丙酰哌嗪治療,隨訪中數(shù)98個月,17例發(fā)生繼發(fā)性急性髓系白血?。ˋML,6例)和MDS(11例,其中RA 2例,RAEB 1例,RAEBT 6例,CMML 2例)。17例中14例用過HU(7例單用)、2例用32P、1例用白消安,提示HU致白血病和MDS并不少。作細胞遺傳學檢查者13例中7例(54%)為17號染色體重排,表現(xiàn)為17p-綜合征特征有:①粒系明顯Pelger樣畸形,核分葉過多或不分葉,顆粒少,胞質(zhì)中小空泡;②抑癌基因P53突變。為此,對無癥狀的ET患者尤其年輕者盡可能不長期用HU等致白血病或MDS的化療藥。
我們對ET,一般聯(lián)合應(yīng)用IFNα3MU~5MU,每日或隔日1次,HU 1.5~3g/d,血小板>1 000×109/L加阿司匹林(100~300mg/d),輔以血小板單采,對無癥狀者主要用IFNα和阿司匹林治療。
8.按危度行個體化治療 見表2-4。
表2-4 ET危度分級
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吸煙、高凝狀態(tài)。
遺傳性易栓癥: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乏、異常凝血因子(Ⅰ、Ⅱ、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對低??捎^察:阿司匹林。
中危按高危對待:降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
JAK2V617F+者可加用靶向JAK2V617F藥物,請參閱PV、IMF治療。
(五)療效標準
1.國內(nèi)療效標準
(1)緩解:臨床表現(xiàn)、血象、骨髓象恢復正常。
(2)進步: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至治療前數(shù)值的50%以下,其他異常表現(xiàn)相應(yīng)減輕。
(3)無效:達不到進步者。
2.國外療效標準
(1)有效:血小板降至600×109/L以下,或減至治療前數(shù)值的50%以下,維持至少4周。
(2)部分有效:血小板自治療前數(shù)值減少20%以上,但不足50%。
(3)無效:血小板自治療前數(shù)值減少不足20%。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