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Leigh病。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有線粒體功能障礙,有1個或多個呼吸鏈酶如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的缺乏,可伴有乳酸血癥、丙酮酸尿及延胡索酸尿。
【影像檢查方案】
主要檢查手段為CT和MRI,CT對本病診斷價值有限;MRI為本病的首選檢查方法,如出現(xiàn)明顯占位效應的病變,需同時加掃對比劑增強掃描,以便與腫瘤疾病相鑒別。
【典型病例】
病例1 女,1.5歲,出生后6個月即出現(xiàn)肌張力減低,運動發(fā)育落后(圖11-2-4)。
圖11-2-4 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
影像所見
A、B.MRI軸位T2WI;C.MRI冠狀位T1WI;D.MRI矢狀位T1WI;E.MRS
導水管周圍灰質包括腦干、中腦呈對稱性斑點狀及條帶狀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改變,病變分布較為局限,邊界清楚;MRS可見很高的乳酸(Lac)波峰,NAA波峰降低。
病例2 女,2歲,以進行性肌張力減低,共濟失調及運動發(fā)育落后就診(圖11-2-5)。
圖11-2-5 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
影像所見
A、B.MRI軸位T2WI
導水管周圍灰質包括殼核、背側丘腦、蒼白球對稱性T2WI高信號改變,呈彌漫性分布,邊界不清。
【影像與病理】
1.主要病理改變有基底節(jié)區(qū)、背側丘腦、中腦及小腦齒狀核等出現(xiàn)小囊性空洞,血管增生,神經(jīng)元喪失以及脫髓鞘。
2.病變可為彌漫性分布(神經(jīng)元喪失及脫髓鞘),也可局灶性分布(小囊性空洞形成),沿導水管周圍的灰質對稱性分布為其特征。
【影像診斷要點及比較影像學】
1.CT表現(xiàn)
(1)殼核、蒼白球、尾狀核以及導水管周圍灰質呈低密度改變。
(2)對比劑增強掃描不出現(xiàn)強化。
2.MRI表現(xiàn)
(1)主要累及殼核、蒼白球、尾狀核、導水管周圍灰質及大腦腳,偶爾可侵及下丘腦、小腦上腳,甚至大腦半球。
(2)有細胞色素C氧化酶缺乏時,可有腦橋背側受累。
(3)受累部位呈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改變。
(4)病變可彌漫性分布(代表脫髓鞘),也可局灶性分布(小囊性空洞形成)。
(5)MRS上可顯示NAA波峰降低以及高的乳酸波峰,尤其在MRI上受累較嚴重的的部位更為明顯。
3.比較影像學 CT由于易受顱后窩偽影的干擾,在中腦及小腦病變的檢查方面容易遺漏病變;MRI可明確病變的侵襲范圍,根據(jù)信號特征及分布也可推測其病理發(fā)生機制,對于診斷不明確者可輔以MRS檢查,后者在本病的鑒別診斷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影像與臨床】
1.多發(fā)生于1歲左右的嬰兒。
2.患兒多于起病1周歲后出現(xiàn)肌張力低下,精神運動發(fā)育障礙,共濟失調、上肌麻痹、上瞼下垂和吞咽困難等癥狀。
【鑒別診斷】
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主要累及殼核、蒼白球、尾狀核、導水管周圍灰質。需與該區(qū)域常見疾病相鑒別。肝豆狀核變性也可累及上述區(qū)域,但以基底節(jié)區(qū)對稱性病變?yōu)橹?。影像鑒別困難者可結合臨床癥狀及體征,必要時輔以MRS檢查。散發(fā)性病毒性腦炎有時也可累及基底節(jié)區(qū),但病變常為多灶性,非對稱性常見,灰白質交界處可同時受累,結合病史及影像學表現(xiàn)可以將二者加以鑒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