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在民間采風新實踐中汲取日常智慧

        在民間采風新實踐中汲取日常智慧

        時間:2023-02-29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專題四 在民間采風新實踐中汲取日常智慧一、民謠與民眾評價民謠,包括民諺、民歌和順口溜。了解人民群眾的日常智慧,并把它作為不可缺少的精神滋養(yǎng),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性工作。順口溜有褒有貶、美刺兼?zhèn)?,但以貶和刺為主。除了民諺、民歌、順口溜之外,還有一類民謠形式值得關注,那就是“課桌文化”。
        在民間采風新實踐中汲取日常智慧_變量共生、組合創(chuàng)新與意識形態(tài)

        專題四 在民間采風新實踐中汲取日常智慧

        一、民謠與民眾評價

        民謠,包括民諺、民歌和順口溜。隨風潛入眼,興到即成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民謠具有民間性、自由性和隨意性的特點(27)

        各種各樣的民謠看似淺顯,看似牢騷,看似諷刺,卻也具體入微地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愛恨情仇,反映日常智慧和人心向背。了解人民群眾的日常智慧,并把它作為不可缺少的精神滋養(yǎng),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性工作。民諺實際上就是“口頭短語”。用最簡短有力的方式表達從實踐中體會出的道理。“富家一席酒,窮人半年糧”,貧富差距引起的情緒就在其中表露無余。

        民歌實際上就是“口頭創(chuàng)作的詩歌”,產(chǎn)生于群眾性的娛樂、節(jié)慶活動,而情歌是民歌永恒的主題。

        順口溜有韻味,朗朗上口,更為群眾喜聞樂見。緣事而發(fā),針砭時政,入木三分。例如:“能喝四兩喝半斤,這樣的干部最放心;能喝一斤喝八兩,這樣的干部不理想;能喝辣酒喝啤酒,這樣的干部最保守;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干部不能要?!边@絕對不是組織部門考核干部的標準,但形象地反映了百姓對個別吃喝干部的諷刺。順口溜有褒有貶、美刺兼?zhèn)?,但以貶和刺為主。除了民諺、民歌、順口溜之外,還有一類民謠形式值得關注,那就是“課桌文化”。針對應試教育,就有“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就靈”,可謂無情的嘲弄。討伐聲中可以引起我們理性分析的是究竟有沒有一種比考試更好的辦法來遴選人才?學生早戀已不是新聞,所謂“一年級的小偷,二年級的賊,三年級的帥哥沒人陪,四年級的美女沒人追,五年級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級的情書漫天飛”,只不過以比較夸張的形式反映了這種傾向。風沙的中年如何給游戲的少年指路?時間、場景已全然不同?!罢n桌文化”可以提供不少青少年教育和代際溝通的切入點。

        價值總是和主觀評價聯(lián)系在一起。民謠抒情言志,道出民心民意,是民眾評價的感性形式。街談巷議,閑言碎語,看起來隨意主觀,卻有著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nèi)容。例如前些年流傳甚廣的“十類人”:“一類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二類人作‘官倒’,投機倒把有人保。三類人搞承包,吃喝嫖賭全報銷。四類人來租賃,坐在家里拿利潤。五類人大蓋帽,吃了原告吃被告。六類人手術刀,腰里揣滿紅紙包。七類人當演員,扭扭屁股就賺錢。八類人搞宣傳,隔三岔五解個饞。九類人為教員,山珍海味認不全。十類人主人翁,老老實實學雷鋒?!泵癖娫u價所具有的現(xiàn)實力量在于流傳,地域上越傳越廣,時間上越傳越久,贏得思想上的“共鳴”就越多?!柏洸慌录?,回扣則靈;飯不怕貴,公款就行;學不在深,有爹就靈;分不在高,后門就行”在今天依然通過短信傳播,足見民眾評價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的普遍性。民謠不斷流傳的過程就是民眾評價活動的過程。

        作為民眾評價活動的藝術形態(tài),民謠雖然也是社會輿論,但與一般的社會輿論還是有區(qū)別。民謠之“民”具體直接地對應我們通常所說的老百姓,否則就無所謂“民謠”;民謠所包括的群體數(shù)量應該非常廣大,否則就不會有綿延不絕的流傳。

        作為民眾評價活動的特殊形式,民謠與社會謠言也有所區(qū)別。社會謠言從內(nèi)容上來說總是假的,以否定的形式折射出民眾的不安全感。社會謠言流傳的時候,權威部門總要想方設法揭示其假面目。民謠有所不同。民謠的內(nèi)容可真可假,有的無所謂真假。像“十類人”這樣的民謠,有些人聽了心里不痛快、不舒服,但你又不得不承認其中有誰也抹殺不了的客觀事實和對這些事實的真實評價。而一些反映內(nèi)容不真實,而且具有反權威反歷史特點的民謠,如“知道他們咋死的嗎?董存瑞,拿得太穩(wěn);劉胡蘭,嘴巴太硬;邱少云,裝得太像;黃繼光,撲得太準;張思德,跑得太晚;白求恩,會得太多”就要設法予以疏導和調控。有些內(nèi)容雖然不一定真實,但不具有反權威特點的民謠,如“老婆是郵票,一旦蓋印,就只能收藏”,就不必要當作洪水猛獸。而有些民謠,反映的內(nèi)容真實,且具有警醒作用,比如“成績不能是吹出來的,貢獻不能是送出來的,地位不能是跑出來的,關系不能是喝出來的,烏紗不能是買出來的,金錢不能是貪出來的”那就不能壓制,反而要倡導。

        img96

        圖95 《讀民諺 長智慧》

        img97

        圖96 《民眾評價論》

        img98

        圖97 《權威評價論》

        img99

        圖98 《自我評價論》

        民謠作為特殊的評價方式,難免發(fā)發(fā)牢騷,講講怪話,例如“只吃不帶,作風正派;又吃又帶,不算意外;不吃不帶,才算意外”,又如“五十年代人幫人,六十年代人整人,七十年代人防人,八十年代各人顧各人,九十年代認錢不認人”,但確實體現(xiàn)民眾的憂患意識,是一味清醒劑。民謠在歌舞升平之外積聚的憂患意識,對今天的傳媒工作也是一種提示。

        img100

        圖99 《天朗地黃歌蒼涼——陜北民歌采風報告》

        中國古代就有采風制,設置專門的官員負責“采風”。考慮到民謠確實是人民群眾的社會評價,能迅速真誠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情感和態(tài)度,應當恢復對民謠的收集和整理,從中分析群眾的情緒,研究政策的得失,探詢健康肌體中的腫瘤和潰瘍,當然,還要對民謠進行適當?shù)囊龑В?006年小學生和諧社會童謠編制就是比較好的民謠引導的例子),倡導正確反映廣大人民群眾利益需要的民謠,克服片面消極的東西(28)

        二、民謠與藝術表達

        民謠多來自群眾日常樸素的語言,天然去雕飾,口耳相傳又日日錘煉,充分反映民眾的智慧和藝術。民謠經(jīng)常采用對比(“有人笑廉不笑貪,有錢不撈白當官”)、反諷(“穩(wěn)定就是搞定,沒事就是本事,擺平就是水平,酒量就是力量”)等手法,以幽默(“反官僚反得人偷笑,貪污犯搶戴官僚帽”)示人,顛倒話說顛倒事(“18歲的保姆50歲的娃,女秘書當上總經(jīng)理的家”)。語言生動豐富,平白易懂(“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有變化,領導說話不算話”),是我們提煉核心價值理念時的一個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核心價值觀成為主流,語言表達十分重要??此菩问?,卻深刻影響內(nèi)容傳播的廣度。由知識分子概括和提煉的核心價值應當在語言表達上與人民大眾保持密切交流和互動,使之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很多事情我們僅僅“做得對”還不一定成功,只有“做得好、做得巧”才能真正到位?!白龇ā庇袝r是非常具體細微的技術問題,然而卻能產(chǎn)生大而持久的文化效應,所以不應忽視其中的藝術性。譬如近些年來屢遭垢病的“文風”就是一例。有些文章文件、講話報告之所以效果不好,并非是它的思想內(nèi)容不好,而是它們的話語方式(“說法”)過于簡單生硬、“八股”氣十足?;蛘呖斩闯橄?、語言乏味,或者自說自話、不看對象,或者面面俱到、沒有重點,或者單調重復、“意有盡而言無窮”……所以,盡管同是一個正確的道理和主張,講出來也總不如切合實際、入情入理的分析更能說服人,不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道理更能引導人,不如言簡意賅、富有智慧的話語更能啟發(fā)人。好理念要有好說法。在這些看起來僅僅是話語技巧的表現(xiàn)中,卻能夠顯現(xiàn)出其背后是否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境界??梢哉f,在我們生活各個領域的具體“做法”中,都存在著把先進文化、先進文明滲透進去、體現(xiàn)出來的巨大空間。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展現(xiàn)應有的文化魅力。否則的話,就容易出現(xiàn)“中央文件發(fā)到鄉(xiāng),鄉(xiāng)里組織學文件,學著學著到飯廳,學著學著不見了”的現(xiàn)象。

        img101

        圖100 《短信文學論》

        img102

        圖101 《手機短信傳播心理探析》

        我們黨的領導人就很善于使用人民的語言,如“打土豪,分田地”,通俗又精確地體現(xiàn)了黨的復雜綱領,深深觸動所有人。今天,依然需要鮮活的大眾語言,要盡最大可能減少毫無生氣的“新八股”和深宮秀才開出的“中藥鋪”。具體來說,對以往慣用的范疇和語言(“剝削”、“共產(chǎn)主義理想”、“人民政府”)要進行新的梳理,吸納反映改革開放新成果和廣大民眾接受并使用的范疇。不說正確的廢話,不說無用的空話。

        三、理論工作與日常智慧的平衡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我們的任何工作一樣,也要“以人為本”,也就是體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總結人民群眾的智慧,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這些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人民群眾的常識之間達成動態(tài)的平衡。人民群眾的常識是他們多年生活經(jīng)歷的凝結,其中包含的信息、訴求和智慧,是任何理論文本都無法替代的?!敖逃r(nóng)民”固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如果“教育農(nóng)民”的目的是讓他們接受“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樣的“理論”,是注定不可能成功,也不應該成功的。理論的規(guī)模再宏大、內(nèi)容再精深、形式再漂亮,如果違背了一些基本的常識和智慧,效果就會適得其反。

        但理論和常識之間的平衡又必須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機械的,是經(jīng)過我們的深思熟慮而達到的,是經(jīng)歷了理論和常識之間的反復調整而建立起來的。理論畢竟不同于常識,對常識有必要作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從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所說的“真實集體”與“虛假集體”的區(qū)別,到現(xiàn)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真實需要”和“虛假需要”的區(qū)別,都提示我們不僅要尊重常識,而且要不滿足于常識。解讀民謠,也要達到這樣的層次。

        因此,當我們拋棄一些違背常識的錯誤理論,把發(fā)展當作“硬道理”之后,我們還要進一步對發(fā)展的目標和步驟、內(nèi)涵和指標、成本和收益等等作系統(tǒng)而嚴密的研究。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強調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可以看作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常識之間實現(xiàn)良性互動和反思平衡的最新成果。科學發(fā)展觀一方面建立在人民的健全常識和日常智慧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又通過理論層面的研究而達到提煉和提升這種常識和智慧的作用。如果普通百姓們在享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組織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種種便利和好處的同時,都能把身心健康、人際和諧、生態(tài)良好、資源節(jié)約等等當作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那么理論和常識之間的“反思平衡”就達到了很高的境界(29)。

        一個理論或一種理論觀點不僅是吸取群眾的智慧和民眾的常識的結果,而且只有反過來變成群眾的智慧和常識才能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而這個循環(huán)互動的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不顧及時間和周期,就容易產(chǎn)生理論與實際、導向與群眾、口號與生活之間彼此脫節(jié)的后果,也難免“口號疲勞”和“消化不良”。群眾的智慧和民眾的常識是相對穩(wěn)定的東西,我們在思考以怎樣的速度和節(jié)奏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時候,要把這個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考慮在內(nèi),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重視、理解和接受我們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真正使這種成果從抽象的理論化作人民群眾的日常智慧。

        img103

        圖102 《常識》

        img104

        圖103 《常識》

        【注釋】

        (1)此部分以黃凱鋒、唐志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關內(nèi)容為基礎,特此說明。

        (2)童世駿:《文化軟實力》,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頁。

        (3)趙啟正:“文化復興是民族振興的基礎”,WZWUBO網(wǎng)站;于沛:“關于中國文化大踏步走出去”筆談,百度搜索。

        (4)林其錟、呂良弼:《五緣文化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頁。

        (5)蔣鐵柱:《家族企業(yè)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參閱李德順、孫偉平、孫美堂:《家園——文化建設論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李德順等:《家園——文化建設論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頁。

        (8)參見李德順:《論和諧社會的文化建構》,百度搜索。

        (9)羅榮渠:《現(xiàn)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153頁。

        (10)羅榮渠:《現(xiàn)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162頁。

        (11)《毛澤東選集》,第5卷404頁。

        (12)《鄧小平文選》,第1卷457頁。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256頁。

        (14)羅榮渠:《現(xiàn)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243頁。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282頁。

        (16)李澤厚:《世紀新夢》,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頁。

        (17)參閱劉杰:《當代美國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

        (18)高少星、萬興明:《無厘頭啊無厘頭》,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

        (19)袁吉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版,第27頁。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頁。

        (21)韓震:《歷史·理解·意義——歷史闡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

        (22)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90—91頁。

        (23)李澤厚:《歷史本體論》,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

        (24)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90—91頁。

        (25)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選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7頁。

        (26)《毛澤東選集》,第1376頁。

        (27)陳新漢:《民眾評價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207頁。

        (28)陳新漢:《民眾評價論》,第246—247頁。

        (29)童世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研究報告),2005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系列課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