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乏力例
案例1
馬某,男,25歲。
[初診]1984年11月5日。肝功異常,谷丙轉(zhuǎn)氨酶(GPT)220單位(正常值100單位以下),麝香草酚濁度試驗(yàn)(TTT)8單位(正常值0~5單位),周身酸軟乏力,兩脈濡軟,按之弦細(xì),沉取有力,舌苔白膩而浮黃糙老,舌質(zhì)紫絳而尖部起刺。濕熱蘊(yùn)郁不化。
治法:清化濕熱。
處方:佩蘭(后下)10克,藿香(后下)10克,紫蘇梗10克,防風(fēng)6克,蟬蛻6克,僵蠶10克,焦三仙各10克,大腹皮10克,檳榔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診]1984年11月12日。身體倦怠乏力,脈滑數(shù),唇紫且干,舌苔白而糙老,再以疏肝泄熱、清化濕濁方法。干姜3克,半夏6克,茯苓10克,旋覆花(包)10克,陳皮6克,蟬蛻6克,僵蠶10克,片姜黃6克,梔子6克,川楝子6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診]1984年11月26日。脈濡滑且數(shù),濕熱上蒸,絡(luò)脈失和,一身乏力,用清化濕熱方法。佩蘭(后下)10克,茵陳10克,藿香(后下)10克,紫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竹茹6克,炒枳殼6克,黃芩10克,焦三仙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四診]1984年12月3日。倦怠乏力減輕,脈象滑數(shù)漸減,濡軟力弱,再以清化痰濁方法。蟬蛻6克,僵蠶6克,片姜黃6克,紫蘇子6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紫蘇葉6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五診]1984年12月10日。濕熱蘊(yùn)郁,脈象濡滑,清化濕濁,兼泄其熱。炒梔子6克,淡豆豉10克,佩蘭(后下)10克,藿香(后下)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茵陳10克,半夏10克,厚樸6克,黃連3克,焦三仙各10克,竹茹6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六診]1984年12月17日。體力有增,脈象濡軟且滑,舌紅苔白,仍用芳化祛濕,稍佐益氣。黃芪6克,蒼術(shù)6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0克,旋覆花(包)10克,片姜黃6克,杏仁10克,香附10克,焦三仙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身體乏力是指患者自覺肢體酸軟、容易疲倦、缺乏耐力的一種非特異性癥狀,過度勞累、飲食過于清淡、營養(yǎng)不良、睡眠不足、長期嗜酒、多種疾病或藥物影響,使身體虛弱,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等,都可以導(dǎo)致本癥。尤其常見于貧血、糖尿病、肝炎、肝硬化、腎炎、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心力衰竭、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jìn)、低鉀血癥、維生素B1缺乏癥、重癥肌無力、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疾病過程中。而且,它還常常是很多疾病的預(yù)警信號。因此,當(dāng)身體乏力時(shí),一定要加以重視,及時(shí)就診,以免耽誤治療。即使西醫(yī)儀器檢查指標(biāo)正常,也不可掉以輕心。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本癥既可由氣血不足等虛證所致,也可因濕熱痰濁、氣血瘀滯等實(shí)證引起,故臨證需辨清病因病機(jī),分清虛實(shí)而治之。本案患者肝功能異常,懷疑肝炎,但并未確診,西醫(yī)無藥可治,故求治于中醫(yī)。中醫(yī)診之,若單從其主癥周身酸軟乏力和脈象濡軟來看,很像虛證,但細(xì)診其脈舌,見脈象按之弦細(xì),沉取有力,舌苔白膩而浮黃糙老,舌質(zhì)紫絳而尖部起刺,則又非虛證可知,而是濕熱蘊(yùn)郁不化,氣機(jī)不暢所致,故不用補(bǔ)益,而用清化濕熱方法獲效。
案例2
郭某,男,28歲。
[初診]1984年12月3日。近來肝功能異常,谷丙轉(zhuǎn)氨酶(GPT)350~420單位(正常值100單位以下),膽固醇350~420毫克/分升(正常值150~250毫克/分升),右脈按之弦細(xì),沉取弦細(xì)滑數(shù),左脈中取濡軟,沉取滑軟且數(shù),一身疲乏無力,兩腿酸軟,氣短胸悶,陣陣汗出,心煩夢多,中脘脹滿,舌苔白膩滑潤且厚。一派肝膽濕熱蘊(yùn)郁,三焦氣機(jī)不暢之象。
治法:宣化濕濁,兼泄肝膽郁熱。飲食當(dāng)慎。
處方:佩蘭葉(后下)10克,紫蘇梗10克,藿香梗10克,半夏10克,陳皮6克,川楝子10克,黃連(研粉沖服)3克,焦三仙各10克,杏仁10克,竹茹6克,草豆蔻3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診]1984年12月10日。脈象濡軟,按之弦細(xì)略數(shù),周身乏力,夜寐夢多。濕阻中陽,膽熱上擾,清其膽熱,兼化濕濁。佩蘭葉(后下)10克,藿香葉(后下)6克,大豆卷10克,厚樸6克,黃連3克,大腹皮10克,竹茹6克,炒枳殼6克,雞內(nèi)金6克,焦三仙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診]1984年12月17日。脈象沉取弦細(xì)略數(shù),舌苔白膩,仍用前方加減。佩蘭葉(后下)10克,半夏10克,陳皮6克,杏仁10克,蒼術(shù)6克,大腹皮10克,竹茹6克,炒枳殼6克,蟬蛻6克,僵蠶10克,片姜黃6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四診]1985年1月7日。GPT異常,身體乏力,脈象弦細(xì)且滑,舌紅,再以清化濕熱方法。佩蘭葉(后下)10克,藿香葉(后下)10克,半夏10克,陳皮6克,黃連粉(沖)2克,竹茹6克,焦三仙各10克,片姜黃6克,丹參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五診]1985年1月14日。GPT降至155單位,乏力減輕,但頭目沉重,脈象濡滑,再以芳香清化方法。柴胡6克,黃芩10克,川楝子6克,佩蘭(后下)10克,梔子6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焦三仙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六診]1985年1月21日。脈象濡滑略數(shù),頭目沉重減輕,濕熱蘊(yùn)郁不化,再以宣肅化痰方法。前胡6克,佩蘭(后下)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炒梔子6克,淡豆豉10克,焦三仙各10克,蘆根10克,蟬蛻6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七診]1985年3月4日。左脈濡軟,右脈弦滑且數(shù),舌苔白膩,近日腰痛身沉,夜寐不安,濕邪蘊(yùn)郁不化,膽熱上擾,再以清化濕熱,疏風(fēng)化濕,以緩疼痛。獨(dú)活6克,桑寄生10克,竹茹6克,蟬蛻6克,片姜黃6克,杏仁10克,荊芥炭10克,防風(fēng)6克,冬瓜皮15克,桑枝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本案也為肝功能異常而西醫(yī)未明確診斷的患者,單從身體乏力、兩腿酸軟來看,很像虛證,但結(jié)合其脈舌及其他癥狀綜合分析,則絕非虛證,而是肝膽濕熱蘊(yùn)郁,三焦氣機(jī)不暢所致,故治以清化濕熱之法,不僅身體乏力等癥減輕,而且谷丙轉(zhuǎn)氨酶也明顯下降,說明肝功能也得到改善。
案例3
陳某,男,54歲。
[初診]1983年10月17日。肝功能異常,GPT220單位,兩脈弦細(xì)且滑,舌胖,苔白膩液多,周身乏力。全屬痰濕互阻,氣機(jī)不暢。
治法:宣郁化濕。少食甘膩之物。
處方:佩蘭(后下)10克,藿香(后下)10克,大豆卷10克,紫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冬瓜子10克,白芥子6克,半夏10克,陳皮6克,大腹皮10克,木香6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診]1983年10月31日。身體乏力減輕,舌胖苔白滑潤,兩脈濡軟,用清化痰濁方法。旋覆花(包)10克,片姜黃6克,半夏10克,厚樸6克,蟬蛻6克,紫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皮10克,茯苓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很多人一見身體乏力就認(rèn)為是氣血虛弱,其實(shí)并不一定,很多情況下是痰濕或濕熱內(nèi)阻所致。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濕邪重濁黏膩,最易阻滯氣機(jī),而氣機(jī)不暢,就易導(dǎo)致倦怠乏力或身重肢沉之感,故臨床診斷,不可僅憑主觀癥狀判斷,而要結(jié)合脈舌等客觀癥狀鑒別。本案患者除主觀感覺周身乏力外,又見兩脈弦細(xì)且滑,舌胖而苔白膩液多,故可知其并非虛證,而是痰濕互阻,氣機(jī)不暢所致,故治以宣郁化濕之法。肥甘油膩之物,易傷脾胃,化生痰濕,故宜少食。
案例4
王某,男,37歲,1983年11月14日診。肝功能檢查,谷丙轉(zhuǎn)氨酶(GPT)升高,懷疑為肝炎,但未能確診。右脈沉滑略數(shù),左脈關(guān)部滑數(shù),舌尖紅干裂,苔白膩根厚,身體乏力,消化欠佳。肝經(jīng)濕阻熱郁。
治法:芳香化濁,苦泄折熱。
處方:佩蘭(后下)10克,藿香(后下)10克,紫蘇梗10克,半夏10克,片姜黃10克,竹茹6克,炒梔子6克,僵蠶6克,焦三仙各10克,茵陳10克,旋覆花(包)10克,杏仁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患者身體乏力,消化欠佳,貌似脾胃虛弱之證,但脈象滑數(shù),舌尖紅干裂,苔白膩根厚,顯然并非如此,而是肝膽濕熱郁阻,氣機(jī)不暢,脾胃失常所致,故趙老施以辛開苦泄之法,使肝膽濕熱透泄,三焦氣機(jī)疏暢,則諸癥自解。若不詳細(xì)辨證而妄加補(bǔ)益,則難免助濕生熱,壅阻氣機(jī),使病情不減反增。
案例5
周某,男,58歲,1981年4月29日診。原患糖尿病,現(xiàn)血糖正常,但肝功能異常,谷丙轉(zhuǎn)氨酶(GPT)升至585單位,身體乏力,右脈沉細(xì),左脈濡滑,舌紅尖絳起刺。
治法:清化肝膽濕熱。
處方:澤蘭葉(后下)10克,虎杖10克,茵陳10克,防風(fēng)6克,川楝子10克,大腹皮10克,晚蠶沙10克,菊花10克,蟬蛻6克,赤芍10克,焦三仙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谷丙轉(zhuǎn)氨酶升高而身體乏力,右脈沉細(xì),左脈濡滑,舌紅尖絳起刺,顯然是濕熱內(nèi)蘊(yùn),氣機(jī)不暢所致,故治以清化肝膽濕熱之法。
案例6
陳某,男,23歲,1981年4月29日診。谷丙轉(zhuǎn)氨酶(GPT)240單位,身體乏力,脈象弦滑,舌紅苔黃,尖部起刺。
治法:清化肝膽濕熱。
處方:澤蘭葉(后下)10克,馬尾連10克,茵陳10克,黃芩10克,防風(fēng)6克,荊芥炭6克,川楝子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竹葉3克,竹茹3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據(jù)脈舌及癥狀分析,本案顯然亦為肝膽濕熱之證,故仍治以清化肝膽濕熱之法。
案例7
張某,女,49歲,1983年12月19日診。脈象沉軟,舌苔白膩,中脘滿悶,身體乏力,夜間盜汗。
治法:益氣補(bǔ)中。
處方:生黃芪10克,黨參6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豆蔻(研沖)1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本案患者所見之癥,若抓住某癥單獨(dú)分析,見中脘滿悶,認(rèn)為是濕濁內(nèi)阻;見身體乏力,認(rèn)為是脾氣虛弱;見夜間盜汗,認(rèn)為是肝腎陰虛,就易導(dǎo)致證候診斷矛盾重重,治療無從著手。而趙老根據(jù)其脈舌色癥全面分析,認(rèn)為其主要矛盾是脾胃虛弱,中氣不足。中氣不足,運(yùn)化無力,濕濁內(nèi)停則身體乏力,中脘滿悶;不能上助肺氣,衛(wèi)外不固,則夜可盜汗。故治宜益氣補(bǔ)中為主。本案辨證,最易誤判之處,就是夜間盜汗。有很多臨床經(jīng)驗(yàn)不足的醫(yī)生,臨證不管脈舌如何,僅僅根據(jù)簡單的書本知識,就認(rèn)為夜間盜汗皆為陰虛。其實(shí),導(dǎo)致夜間盜汗的原因,除陰虛外,還有氣虛、氣郁、血瘀、濕熱、痰阻、食積等多種因素,故臨床必須結(jié)合脈舌,詳細(xì)鑒別,不可一概以陰虛論治。
案例8
申某,女,41歲。
[初診]1983年10月17日。右脈沉細(xì)小弦,左脈濡軟,舌淡嫩而苔白。中陽不足,氣血虛弱,周身疲乏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血,治在心脾。
處方:生黃芪6克,潞黨參6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生地黃10克,川芎10克,旋覆花(包)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診]1983年10月31日。上藥服兩周,乏力明顯減輕,脈象細(xì)弦,心煩急躁,治以養(yǎng)血育陰,佐以益氣。墨旱蓮10克,女貞子10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0克,生地黃10克,川芎10克,黨參6克,黃芪10克,竹茹6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診]1983年11月7日。脈弦細(xì),舌色紫絳,陰血受傷,大便干結(jié),再以養(yǎng)血育陰方法。墨旱蓮10克,女貞子10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0克,生地黃10克,川芎10克,白頭翁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四診]1983年11月21日。脈仍弦細(xì),舌瘦尖紅,大便偏干,再以養(yǎng)血育陰方法。墨旱蓮10克,女貞子10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0克,生地黃10克,川芎10克,竹茹6克,黃芩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五診]1983年11月28日。舌紅,脈弦細(xì)數(shù),仍時(shí)有心煩,大便偏干,陰傷而肝經(jīng)郁熱,養(yǎng)血育陰,以泄虛熱。墨旱蓮10克,女貞子10克,白芍10克,生地黃10克,白頭翁10克,茜草10克,益母草10克,焦麥芽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本案患者,初診見周身乏力而右脈沉細(xì)小弦,左脈濡軟,舌淡嫩而苔白,顯然是中陽不足,氣血虛弱為主,故治以益氣養(yǎng)血而獲效明顯。二診后見乏力減輕而心煩急躁,大便干燥,脈象細(xì)弦,舌色紫絳等,顯然為陰血不足,虛熱內(nèi)擾所致,故改為養(yǎng)血育陰、清泄虛熱之法。
案例9
李某,女,50歲,1985年3月4日診。右脈濡軟且滑,左脈沉軟,按之弦細(xì)且數(shù),一身疲乏無力,陣陣煩躁汗出。血虛肝旺,陰分熱郁。
治法:涼血育陰,透泄郁熱。
處方:白蒺藜10克,苦丁茶10克,菊花10克,川楝子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冬瓜皮10克,沙參10克,墨旱蓮10克,女貞子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語】身體乏力,右脈濡軟,左脈沉軟,很像氣虛之證,但左脈按之弦細(xì)且數(shù),并伴陣陣煩熱汗出之癥,顯然其證并非真正氣虛,而是肝之陰血不足,郁熱內(nèi)擾所致,故趙老治之,不用益氣,而用涼血育陰、透泄郁熱之法,使肝陰肝血充足,郁熱透泄,則諸癥自解。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