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上述病機,自擬滋腎化濕祛瘀的調脂方治療高脂血癥。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藥用制何首烏10g,桑寄生15g,菟絲子15g,丹參15g,山楂12g,姜黃10g,澤瀉12g,半夏10g,牛膝15g,蒼術10g,地龍6g。若肝腎陰虛甚者加枸杞子15g,沙參15g;痰濁甚者加石菖蒲10g,瓜蔞10g;痰瘀互結者加海藻10g,昆布10g。
“五臟之真,唯腎為根”,腎虛于下,水不涵木,機體處于陰陽失調的病理狀態(tài),臟腑功能趨向紊亂,水谷精微不能正常運行、傳輸,終可釀痰濕(正如張景岳所云:“水谷精微但化得其正則為氣血,化失其正則為痰濁”),又可致瘀滯。因此,本病的病機為肝腎虧虛,痰濕、瘀血阻滯,為本虛標實之證?,F代研究證實:血中TC、TG升高,HDL-C下降是高脂血癥、痰濁的共同特征,瘀血、痰濕所致的內皮細胞損傷與高脂血癥也相符,推斷痰濕、瘀血是高脂血癥較重要的病理因素。針對上述病機,自擬滋腎化濕祛瘀的調脂方治療高脂血癥。方中,何首烏、桑寄生、菟絲子、牛膝補益肝腎;姜黃、丹參、地龍、山楂行氣活血;澤瀉、半夏、蒼術化濕泄?jié)帷,F代藥理研究證實:何首烏、菟絲子、桑寄生等藥可調節(jié)血脂,姜黃降低膽固醇和TG有效率達95.5%和100%,丹參能促進脂肪在肝內氧化,并增強其他藥物降血脂作用,山楂具有肯定的降TC、TG,提高HDL-C作用,澤瀉具明顯降TC、TG作用,半夏、蒼術也有類似作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