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輿論演變動力的研究
考察輿論形成的機制,探索人們意見改變的規(guī)律,采用仿真模型的方法研究輿論演變的動力,目前還是一個沒有完全建立的領域。德國科隆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迪特瑞赤·斯道夫(Dietrich Stauffer)2005年3月發(fā)表了論文《社會物理學仿真II:輿論動力學》(Sociophysics SimulationsⅡ:Opinion Dynamics),揭開了西歐輿論動力研究的序幕。這篇論文關注個體在他人的影響下改變意見的幾種模型,包括茲奈德(Sznajd)的傳教士模型、戴佛昂特(Deffuant)等人的談判者模型和克勞斯、赫格斯爾曼(Krause,Hegselmann)的機會主義者模型[14]。他于2007年5月又發(fā)表了論文《輿論動力學與社會物理學》(Opinion Dynamics and Sociophysics),對輿論演變的動力再次進行了探討,歸納了意見改變的規(guī)則[15]。至此,輿論動力學作為社會物理學的一個分支被提到研究日程上來。
在本書著者看來,輿論演變與形成有兩種動力說——“社會變遷的動力”和“共同利益的動力”。“社會的每一微小的變化都伴隨著許多舊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產生,并接連不斷發(fā)生各種事件,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正是這種變動所產生的許多事實和問題引起人們的思考,發(fā)表各種各樣的意見,引發(fā)各種輿論的出現。”[16]輿論起始于社會變動,社會變遷改變人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看法,成為輿論演變的根本動力。同時,“輿論并不是神奇、不可思議的力量,也不像伏爾泰所說的是‘世界之王’,它不過是利益相近或相同的人們在政治、經濟和其他交往活動中對公眾事務發(fā)生的意識反射……人們正是為了表達同一‘類’的要求和意愿,受到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支配,才形成共同的意見?!?sup>[17]追求或捍衛(wèi)共同利益,推動公眾堅持或接受某種意見,是社會輿論演變的主要動力。
德國不萊梅大學的研究者詹·勞倫茲(Jan Lorenz)做了很多相關研究,建立了多種輿論動力學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人們都持有自己的意見,當接觸到他人的意見時,就可能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意見。其關鍵因素是“有限信任”的理念,即輿論主體調整自己的意見取決于互相間意見的相近,并在意見持續(xù)發(fā)表過程中不斷互相加大影響[18]。
人們的意見改變或融合不只是被“有限信任”所支配,也受特定的靜態(tài)的社會網絡所限制。同時能聽到幾種不同意見的人,無論思想開放還是保守,都比思想單一的人更有批判性,在多種觀念并存的社會中更容易達成共識[19]。在群組或個人意見的形成中,不間斷的意見表達恰恰容易使一些人妥協,意味著意見是一個在0和1之間的連續(xù)值。在每個時間階段,每個人察覺到適應他的意見,他就可能采納這種意見,新的意見是在持有者和折中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在一個開放社區(qū)中,意見形成的過程是輿論主體互相作用并因此更新他們信念的過程。輿論演變的動力大體有兩種模型,在一種模型中,意見被認為是不連續(xù)的,出現離散的變量;在另一種模型中,每個個體在一個預先指定的范圍內不斷發(fā)表意見,意味著參與者在同一個集合里[20]。
輿論動力學研究還沒引起更多國內學者的關注,對這個輿論前沿問題很少有人涉及。茲奈德(Sznajd)的傳教士模型認為,持不同意見的“傳教士”單方面向受眾傳播意見,受眾之間不發(fā)生意見互動,輿論的轉換或改變比較困難。田興玲等修正了Sznajd的基本模型,認為人們態(tài)度的改變有一定的隨機性,噪聲對輿論演化的影響較大,各種干擾、阻礙成為扭曲輿論內容的因素[21]。在當代媒介發(fā)達、信息繁榮的社會,任何人的意見都無法擺脫外界的影響,茲奈德的傳教士模型是完全失效的。
國內最新的輿論演變動力研究成果是2008年1月發(fā)表在國外的一篇英文論文[22]。蔣洛洛(音譯)等學者在該文中研究了受控的局部社會網絡中輿論形成的自我肯定效果,分析了一個不平衡的從共識到意見共存的無序狀態(tài)。輿論主體交互作用的密度和自我肯定的強度容易引起注意,當長期的交互作用是稀疏的,個人通常不堅持他(她)的觀點,輿論系統會顯示出一個連續(xù)的相變。與此相反,自我肯定的高強度和長期交互作用的密度,使輿論系統不易改變,也就不顯示出相變。該研究指出,現實生活系統似乎是一個“黑箱”,它的結果可以被觀測到,但隱藏的機制是難以察覺的。如果許多個體都持有相同的意見,沉默的螺旋現象就會發(fā)生。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堅持他們的意見,盡管這種意見也許和大多數朋友的意見是相反的,這是個人的自我肯定。傳統的輿論模型沒有考慮個人自我肯定的效果。
這篇論文進一步指出,從一個共識狀態(tài)到多種意見共存狀態(tài)的不平衡相變,隨著長期交流意見密度的增加,連續(xù)的相變不再連續(xù)。相變行為的不同是因為長期交流使個人更頻繁地改變他們的意見,使輿論系統保持在一個無序狀態(tài)中。長期固定關系的存在,形成了地區(qū)規(guī)則,因而阻礙全球共識的形成。自我肯定的心理特征有時可能導致極化決策,在社會關系中,個體之間的互動取決于社會網絡的拓撲。在宏觀層面,輿論動力受社會結構的影響,而在微觀層面,個人的自主意識則發(fā)生重要的作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