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頸椎間盤突出掛脊柱外科

        頸椎間盤突出掛脊柱外科

        時間:2023-04-25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引起腰腿痛常見的原因。CT或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CT檢查示椎間盤向椎管一側突出。臨床上常見腰椎管狹窄與椎間盤突出同時存在,必要時可作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

        【概述】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引起腰腿痛常見的原因。多因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等突出物壓迫或累及椎管周圍相應的脊髓、脊神經(jīng)根等而產(chǎn)生的癥候群。本病在中醫(yī)學屬“腰痛”、“腰腿痛”、“痹癥”范疇。好發(fā)于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國內(nèi)本病約占門診腰痛患者的10%~15%,發(fā)生部位以第4~5腰椎間盤突出最為常見,第5腰椎~第1骶椎椎間盤突出次之。

        【病因病機】

        腰為腎之府,足太陽膀胱經(jīng)挾脊抵腰,多種因素可引起腰痛。《證治準繩》認為:“腰痛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閃挫、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因此,其病機有虛實兩個方面:實為寒凝、濕熱、血瘀;虛為勞損、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在本病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大多先實后虛。

        1.瘀血阻滯 負重過勞或閃挫跌仆,使腰部氣血筋脈受損,或勞損積瘀,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絡脈痹阻不通而發(fā)生腰痛。

        2.寒濕入侵 坐臥冷濕之地,致寒濕內(nèi)侵,注于腰部,邪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腰痛。

        3.濕熱內(nèi)蘊 濕熱浸淫經(jīng)絡,流注腰部,或平日嗜食肥甘厚味,濕熱內(nèi)生,久則流于腎經(jīng)而致腰痛。此外,寒濕蘊積日久,寒從熱化,亦可致濕熱腰痛。

        4.肝腎不足 素稟不足,或久病體虛,肝腎虧損,筋脈失養(yǎng)而致腰痛。

        5.現(xiàn)代醫(yī)學 認為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是內(nèi)、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正常椎間盤的彈性很大,能抵抗較大的壓力而不破裂。但在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長期受擠壓、扭轉等外力的損傷,椎間盤逐漸發(fā)生退行性變,包括纖維環(huán)變性、髓核水分減少失去彈性,繼而椎間隙變窄,周圍韌帶松弛,成為造成椎間盤容易破裂的內(nèi)因。特別是彎腰持重時,椎間盤后部壓力增大,容易發(fā)生纖維環(huán)破裂和髓核向后外側突出,此處正是脊神經(jīng)根穿經(jīng)椎間孔的部位。故椎間盤突出后,多壓迫脊神經(jīng)根,并造成其外周血液循環(huán)受阻,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產(chǎn)生炎性滲出物,從而使神經(jīng)根周圍產(chǎn)生無菌性炎癥,出現(xiàn)腰腿痛等一系列癥狀。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每天生活與工作的坐位時間較以前增加。長時間坐位可使脊柱生理弧度發(fā)生改變,造成肌肉動靜平衡失調,久之則可影響脊柱外源性穩(wěn)定和內(nèi)源性穩(wěn)定,引發(fā)脊柱生物力學平衡的紊亂,加速其退行性變,導致腰背痛和椎間盤突出的發(fā)生。

        【診斷要點】

        一、癥狀

        (1)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發(fā)生于青壯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

        二、體征

        (1)脊柱側彎,其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

        (2)下肢受累神經(jīng)支配區(qū)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xiàn)肌肉萎縮。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下肢肌力減弱。如腰4~5椎間盤突出,可出現(xiàn)小腿外側和足背皮膚感覺減弱,足背伸肌和伸拇肌肌力減弱,跟腱反射可無改變或減弱;腰5~骶1椎間盤突出,可出現(xiàn)小腿后外側皮膚感覺減弱,小腿三頭肌無力或萎縮,足與趾跖屈肌力減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腰3~4椎間盤突出,可出現(xiàn)小腿前內(nèi)側皮膚感覺減弱,膝關節(jié)伸展力減弱,膝反射減弱或消失,股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

        三、輔助檢查

        X線攝片檢查顯示脊柱側彎,脊柱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隙可能變窄,相鄰椎體邊緣可有骨贅增生。CT或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四、病理分類

        1.單側型椎間盤突出 腰部疼痛伴一側下肢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脊柱側彎,病變椎間盤患側椎旁壓痛,可沿坐骨神經(jīng)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CT檢查示椎間盤向椎管一側突出。

        2.雙側椎間盤突出 腰部疼痛伴雙側下肢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脊柱側彎,病變椎間盤兩側椎旁均有壓痛,可沿坐骨神經(jīng)向下肢放射,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CT檢查示椎間盤向左右突出,并可見游離塊。

        3.中央型椎間盤突出 除出現(xiàn)腰腿痛癥狀外,還可出現(xiàn)會陰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等馬尾神經(jīng)壓迫癥狀。CT檢查示椎間盤向正中方向突出。

        五、鑒別診斷

        1.急性腰扭傷 患者腰部疼痛,活動功能障礙,一般有明顯扭傷史。扭傷多發(fā)生在腰骶關節(jié)、骶髂關節(jié)、椎間關節(jié)或兩側骶棘肌,局部有壓痛。一般無下肢放射痛,但有時可出現(xiàn)下肢反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試驗有時可為陽性,但加強試驗為陰性。下肢無皮膚感覺減弱、肌力和反射改變。

        2.腰椎管狹窄癥 患者可有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系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椎管前后、左右內(nèi)徑縮小或斷面形狀異常,引起脊髓或神經(jīng)根受壓所致。發(fā)病年齡多為中年以后,典型表現(xiàn)為間歇性跛行,神經(jīng)根癥狀能隨腰部前屈、下蹲或臥床休息而減輕或消失。臨床上常見腰椎管狹窄與椎間盤突出同時存在,必要時可作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

        3.馬尾腫瘤 臨床上易與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相混淆。兩者共同之處是多根性或馬尾神經(jīng)損害、雙下肢及膀胱直腸癥狀,腰部疼痛和活動障礙等。不同之處是馬尾腫瘤表現(xiàn)為腰部持續(xù)性劇痛,夜間尤甚,而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平臥后腰腿痛癥狀可有一定程度緩解,夜間明顯減輕。

        4.腰椎結核 患者可出現(xiàn)腰痛和坐骨神經(jīng)痛,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混淆。但腰椎結核有結核病史,低熱、盜汗、消瘦、乏力、紅細胞下降率增快,患部附近往往有寒性膿腫或瘺管。X線片可見椎體破壞和椎間隙變窄。

        5.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患者的癥狀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似,但腰部無癥狀和體征,主要是由于梨狀肌損傷而發(fā)生痙攣、充血、水腫等,壓迫坐骨神經(jīng)所致,或由坐骨神經(jīng)發(fā)生解剖學上的變異而引起。疼痛一般由臀部開始,梨狀肌局部有明顯壓痛,直腿抬高試驗60°以后疼痛可減輕。

        6.骶髂關節(jié)病變 患者可有一側腰痛,臀部及大腿外側疼痛,直腿抬高試驗受限等癥狀,但疼痛放射不到小腿,無感覺、肌力和反射的改變,壓痛點在骶髂關節(jié)而非棘突旁,4字試驗陽性。

        7.腰椎滑脫癥 患者的坐骨神經(jīng)痛多為雙側,晚期常有馬鞍區(qū)麻木,下肢無力,腰椎前凸增加,腰椎X線攝片可明確診斷。

        【中醫(yī)干預方案】

        一、社區(qū)預防及干預

        1.起居干預

        (1)開展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知識的宣傳教育,使人們了解正常的脊柱生理,注意勞動保護,糾正不良體位和姿勢。

        (2)注意保暖,避免長期受風、寒、濕邪侵襲。

        (3)挑抬重物時應直腰挺胸,注意重力平衡。從事重體力勞動者,可用寬腰帶保護和支撐腰部,可盡量避免兩膝伸直彎腰位持重,應采取屈髖屈膝位。

        (4)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一個固定體位下勞動時間過久,需伏案、彎腰或扭轉身體工作時應間歇地變換姿勢,使疲勞的肌肉得到休息。

        (5)腰部外傷后要及時診治。

        2.運動干預

        (1)平時要加強腰背肌鍛煉,肌肉鍛煉對維護脊柱平衡、減少肌肉和韌帶損傷,從而減少本病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

        (2)參加健身操活動

        1)轉膝運腰:兩腿并立,稍寬于肩,全身肌肉放松,雙手叉腰,調勻呼吸。活動時,胯先向左,再向前、向右、向后,圍繞腰的中軸,做水平轉圈動作。轉胯一周為1次,可酌情做15~30次,再反方向做同樣動作。其轉圈的幅度可逐漸加大,上身要基本保持直立狀態(tài),腰隨胯的旋轉而動,身體不能過分前仰后合。

        2)轉腰捶背:兩腿并立,與肩同寬,全身放松,兩腿微彎曲,兩臂自然下垂,雙手半握拳。活動時,先向左轉腰,再向右轉,兩臂隨腰部的左右轉動而前后自然擺動,借擺動之力,雙手一前一后交替叩擊腰部和小腹,力量大小可酌情而定。左右轉動腰為一次,可根據(jù)病情及自身情況,連做30~50次。

        3)雙手攀足:全身直立放松,兩腿可微微分開?;顒訒r,先兩臂上舉,身體隨之后仰,盡可能達到后仰的最大程度。稍停片刻,隨即身體前屈,雙手下移,手盡可能觸及雙腳尖,稍停,恢復直立體位。如此為1次,可連續(xù)做10~15次。老年人和高血壓病患者彎腰時動作要緩慢些。

        以上3種療法可根據(jù)個人具體情況選用,每日早晚各活動1次。

        (3)可根據(jù)年齡和身體狀況,選擇五禽戲、易筋經(jīng)、八段錦、打太極拳等練功療法。這些健身療法皆以腰部活動為主,通過松胯、轉腰、俯仰等活動,起到強腰健體的作用。

        二、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

        (1)針對病因改變工作條件,改善勞動體位。

        (2)發(fā)病后若出現(xiàn)腰部劇痛、下肢放散痛明顯、活動不利者應臥床休息。平臥能減輕體重對破裂椎間盤的壓力,減少椎間盤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促進局部炎癥吸收和水腫消退。

        (3)對癥狀和體征不嚴重、影像學檢查神經(jīng)根或馬尾神經(jīng)受壓不嚴重者,可采用內(nèi)服外治的綜合療法。

        (4)對有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影像學檢查神經(jīng)根或馬尾神經(jīng)受壓嚴重、經(jīng)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或病程長、癥狀反復發(fā)作且逐漸加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三、中醫(yī)適宜技術應用

        1.針灸 患者臥位,術者取腎俞、腰俞、委中、志室、氣海俞、命門、腰陽關、阿是等穴,提插捻轉,留針10~15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耳針刺腰骶區(qū)為主,也可取神門、腎區(qū)等,可稍作捻轉,兩耳同刺,留針10分鐘,隔日1次,可連作2~3次。做灸法時,患者俯臥,術者持艾條懸灸其腰骶部命門、腎俞、腰陽關、八髎、委中、承山等穴,時間各為5~10分鐘;腰部時間可稍長,加用雀啄灸,或在命門、腰陽關等穴施用艾炷灸,壯數(shù)為20~40壯。

        2.拔火罐 患者俯臥,術者在其腰部、骶部、臀部、腘窩等處拔火罐,留罐15~20分鐘,隔日1次,可做3~4次。

        3.推拿 手法治療可改善腰背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腰臀部肌肉痙攣,松解軟組織粘連,糾正小關節(jié)功能紊亂,改變突出物與神經(jīng)根的位置關系,減輕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和壓迫。

        (1)揉摩法:患者俯臥,術者站在患者身旁,以兩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椎兩旁足太陽膀胱經(jīng)路線自上而下揉按脊筋,過承扶穴后改用揉捏,下至委中再過承山穴,重復3次。

        (2)按壓法:患者俯臥位,術者雙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1胸椎開始,沿督脈向下至腰骶部,左手在壓按時稍向足側用力,反復3遍。再以拇指點按腰陽關、命門、志室、環(huán)跳、承扶、委中等穴。

        (3)滾法:患者俯臥,術者于腰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自上而下行滾法治療,直至下肢承山穴以下,反復3次,重點在下腰部,可反復多次。

        (4)斜扳法:患者側臥,下面的肢體伸直,上面的肢體屈曲置于對側小腿上部,術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在患者髂骨緣后外側,另一手扶住患者肩前方,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斜扳,使腰部扭轉,可聽到或感覺到“咔嗒”響聲。

        (5)伸腰拉腿法:患者側臥,術者一手按住腰骶關節(jié),另一手握踝部,拉腿向后,同時用力推腰椎向前,做腰髖部過伸動作各3次,術畢換體位作另一側。

        (6)重復第一步手法后結束。本套手法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推拿手法治療時要嚴格掌握適應證,手法輕重應根據(jù)患者體質強弱、年齡大小、性別等酌情運用。忌盲目施行暴力猛力,以免發(fā)生意外。

        不宜實施推拿手法的主要有過敏性體質,脊柱骨折,腰椎滑脫,先天性脊柱畸形;腰椎管狹窄和側隱窩狹窄,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癥,活動性結核,骨腫瘤,嚴重心、腦、肝、腎疾病及三期高血壓、重癥糖尿病等患者。

        4.藥熨療法 用海桐皮、制川烏、制草烏、川芎、蒼術、紅花、當歸、延胡、牛膝各等份,研粗末,裝入藥袋,煮沸后熱熨患處,每天2次,每次30分鐘。

        四、其他療法

        1.骨盆牽引 較為常用,且安全有效。其治療機制是緩解肌肉痙攣,使病變椎間隙增寬,纖維環(huán)內(nèi)形成負壓,有利于突出的髓核不同程度地回納,改變其與神經(jīng)根的位置關系,有利于神經(jīng)根水腫的消退和吸收。牽引重量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以體重1/3~1/2為宜,一般要牽引數(shù)日后才開始見效。此法對突出物在神經(jīng)根外側者效果好,若突出物在神經(jīng)根內(nèi)側則可出現(xiàn)越牽引癥狀越重,應停止牽引。牽引方法有間歇脈沖牽引和持續(xù)恒量牽引。牽引時間每次0.5~1小時,每天2次。不必太長,否則可因肌肉韌帶疲勞造成新的損傷。

        2.局部封閉和骶管注射 將生理鹽水、局麻藥和類固醇藥物等經(jīng)骶管注射或滴注入硬膜外,主要通過藥液消除神經(jīng)根粘連,抑制炎癥反應,有一定治療作用,對急性期緩解疼痛效果更好。

        3.腰圍和支持帶 可采用軟質較寬的腰帶起防護作用,一般不主張經(jīng)常使用,因為可能助長依賴性,同時不利于肌肉的康復和鍛煉。

        五、社區(qū)康復

        1.腰背肌和腹肌功能康復訓練 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在床上進行脊柱不負重狀態(tài)下的腰背肌和腹肌功能康復訓練,增加脊柱的穩(wěn)定性。具體方法如下。

        (1)仰臥起坐:患者仰臥硬板床,閉氣,雙膝伸直,將上身和雙腿同時抬離床面為20°~30°,并保持3~5秒鐘,再放下為1次。

        (2)飛燕點水:患者俯臥硬板床,作腰部背伸運動,將胸部和雙腿同時抬離床面10°~15°,并保持3~5秒鐘,再放下為1次。開始每種鍛煉方法根據(jù)患者體質和病情,可每次酌情進行10~30次,以后每次逐漸增加至30~50次,每天鍛煉2~3次。

        2.食療藥膳

        (1)杜仲燉豬腰

        組成:杜仲10~15g,生姜2~5g,大棗10枚,豬腰(腎)1個。

        制法:將豬腰切開,去腎盞筋膜,洗凈切片。將豬腰及藥材、配料放入鍋內(nèi),注入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燉。食時加鹽調味,佐餐食之。

        功效:補腎助陽,壯筋強腰。

        (2)三七豬蹄筋湯

        組成:三七10~15g,豬蹄筋4個,豬腿肉50g。

        制法:將豬蹄筋及腿肉洗凈,置入沸水中焯去血水,撈出放入沙鍋。再放入三七片,注入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食時放入適量鹽及調味品,佐餐食之。

        功效:活血祛瘀,強筋壯骨。用于氣滯血瘀,腎氣虧虛之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肢體酸麻等。

        (3)栗子粥

        組成:板栗20個,粳米50g。

        制法:板栗去皮,粳米用水淘凈,同入鍋中如常法煮粥。

        功效:補腎壯腰,健脾養(yǎng)胃。用于腎氣虧虛、腰腳酸痛無力、行走困難者。

        六、家庭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臥硬板床休息,局部可用熱水袋熱敷,治療期間可在腰圍保護下起床活動。如發(fā)現(xiàn)下肢麻木、肌肉無力等癥狀加重,應赴醫(yī)院進一步檢查。

        七、中醫(yī)健康教育要點

        (1)平時注意勞逸結合,糾正不良體位和姿勢,避免腰部過勞。每次活動或運動前,應先做腰部準備活動,避免扭傷。

        (2)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濕邪侵襲。

        (3)適當鍛煉,增強體質。加強腰背肌鍛煉,如做練功十八法等。

        (4)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合理的藥補或食補。

        八、療效評定

        1.治愈 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

        2.好轉 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

        3.未愈 癥狀、體征無改善。

        【菜單式服務項目】

        一、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西醫(yī)結合社區(qū)干預菜單式服務

        二、服務條款

        (1)此菜單式服務僅供患者參與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參考,不作為法定服務內(nèi)容。

        (2)患者若選擇菜單式服務,必須在全科醫(yī)師指導下,以患者愿意接受的治療方式為宜。

        (3)患者在確定服務方式后,若需要更改服務方式,應立即通知相關的全科醫(yī)院。

        (4)此菜單式服務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由醫(yī)患雙方共同遵守。

        (5)開展菜單式服務前,患者或家屬必須簽訂《知情同意書》。

        三、《知情同意書》

        在__________醫(yī)師指導下,我已了解了腰椎間盤突出癥菜單式服務的內(nèi)容和服務條款,在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至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期間,我愿意接受上述__________的服務方式,遵守服務條款,并配合醫(yī)師做好相關工作。

        患者簽名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