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
【組成】 龜甲、地黃各30g,獨活、防風各24g,知母24g,黃柏、當歸、川芎各18g,全蝎20g,僵蠶24g。
【功用】 養(yǎng)陰息風、活血清火
【適應證】 帕金森綜合征屬水不涵木肝風自動證者。
【潘氏臨證心得】 病例1:朱某,男,69歲?;颊痤澛楸圆⒔?年,向服西藥。近來發(fā)現(xiàn)步履不穩(wěn),時有跌跤,且伴有大小便失禁。因此要求中藥治療。觀其舌苔薄、質紅,脈象弦數(shù),證屬營陰不足,肝風煽動,中氣虛弱,收攝無權,治宜滋陰息風,益中固腎法。藥用地黃、龜甲、知母、黃柏、獨活、當歸、川芎、淫羊藿、益智、山藥、山茱萸、全蝎、僵蠶、陳皮、炙甘草等隨證加減。服藥3個月后,步履稍穩(wěn),跌跤減少,大小便能控制。
病例2:岑某,男,92歲。發(fā)現(xiàn)肢指震顫,寫字困難。西醫(yī)診斷為震顫麻痹病,伴有室性早搏。因近又發(fā)現(xiàn)夜半自覺憎寒發(fā)熱,約10分鐘后即復正常,早晨起床時覺兩足踝部如帶束緊感,經活動后自行消失,舌質光紅,脈象弦緩,間有歇止。證屬心氣不足,氣血失調,水不涵木,肝風內動。治以益氣活血,滋陰息風。藥用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地黃、丹參、獨活、木瓜、牛膝、僵蠶、鉤藤、遠志、石菖蒲、炙甘草等隨證加減。經服60余劑,夜半寒熱、晨起足踝攣急及早搏均消失,繼服黃芪生脈飲以維持療效。
【解讀賞析】 震顫麻痹病,西醫(yī)原譯為“帕金森綜合征”,它與祖國醫(yī)學的顫振癥似同出一轍。約在12世紀中葉,張子和所著的《儒門事親》載有“新寨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稅,官杖六十,得驚氣成風搐,已三年,大發(fā)則手足顫掉,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口目張,唇口嚼爛,抖擻之狀,如線引傀儡……戴人作木火兼痰治而得效”。這是描述顫振癥比較早的文獻。繼而,明代孫一奎的《赤水玄珠》、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對顫震癥的發(fā)病年齡、病因病機、證候和治療都有較為詳細的敘述。由此可見,祖國醫(yī)學認識本病,從孫一奎算起,較之英國人帕金森(公元1775—1824年)約早150余年。
西方醫(yī)學由于重視尸體解剖與生化學的進展,認為震顫麻痹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病變部位主要是錐體外系的黑質與紋狀體。近年來,還發(fā)現(xiàn)黑質和基底節(jié)內多巴胺含量減少,可從腦脊液及尿液中多巴胺或其主要代謝產物高香葉醛酸的減少得以證明。所有這些,都值得借鑒。
王肯堂說:“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之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濟盛火,極為難治?!庇终f:“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持,而莫能任物,風之象也?!睆埪酚裾f:“顫振與瘛疭相類,瘛疭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動而不屈也,顯有區(qū)別?!庇纱丝梢姡痤澛楸圆〉呐R床表現(xiàn),以四肢顫震,肢體強直,舉動遲鈍,特別是面容表情淡漠呈“面具臉”,手指呈“搓丸樣”顫動,走路呈“慌張步態(tài)”等為其特征。以水不涵木肝風自動證,有面部烘熱感,面容表情淡漠,一側上肢顫動,持物或寫字,更覺明顯,然后延及兩側,步履緩慢,大便常秘結,舌苔中黃、邊尖質紅,脈象弦數(shù)。
本證臨床上較為多見,一般可有血管硬化史?!秲冉洝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又曰:“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古人認為一水(指腎陰)不能勝二火,于是木挾火勢而寡于畏,反侮所不勝,直犯無憚。意思是說肝風的內動,是由于腎水之不足,氣血平衡失調所致。根據這些理論,對本證的治療,則以養(yǎng)陰息風、活血清火法,旨在滋水制木、調和氣血。帕金森綜合征,實際是人體多臟腑、多病種的交融、繼發(fā)和并發(fā)的疾患;它也是病在頭、病在身、病在肢體(頭、手、胳膊、腿、足)病根仍在臟腑的一種頑疾。雖然它的主要表現(xiàn)為肢顫手抖,但它內外發(fā)病的主要癥狀是心慌、胸悶、氣短:心里時有難受、焦慮、煩躁、著急,甚至愛發(fā)脾氣;也有的患者光想大哭一場。頭痛、頭暈、經常失眠、多夢,嚴重健忘,頭時有懵、沉、痛、漲、緊,甚至有壓迫感。咽干、口渴、口干、口苦,眼發(fā)昏,發(fā)澀,視物模糊;后腦勺木痛,脖子強直或僵硬。厭食、泛酸、打嗝、干嘔、腹脹、腹瀉、便秘。大多性格內向孤僻,少言寡語,經常害怕,做惡夢打驚戰(zhàn),睡覺做夢常驚醒。經常肢寒體冷,出現(xiàn)感冒和類似于感冒癥狀。身體困乏,腰部時有酸、困、沉、痛,小便頻數(shù),女性常有白帶增多,經期提前或后延。腿痛或有輕度水腫;重癥會有尿失禁或不完全失禁癥狀。肢顫手抖,有的患者初期為單手或單腿顫抖,癥重時則雙手雙腿顫抖。癥重的單腳掌或雙腳掌內外翻,腳指上翹下勾。胳膊、手、腿經常麻木,嚴重時胳膊,腿僵硬,肌肉萎縮或退化,渾身形似捆綁。移動困難,走路蹣跚,碎步,身體前傾或側傾。亦有的說話含混,吐字不清,口水增多或流口水,有輕度的腦梗死或腦萎縮。精神抑郁,精神分裂或癡呆。一些嚴重的患者,還會有肢體骨關節(jié)腫大,變形或積水。心功能減弱,血壓普遍偏低。當然也有高血壓的。多發(fā)生在中老年人群體。
“帕金森”綜合征也有由于遺傳、激素、輻射的增多和其他諸多方面的原因,現(xiàn)在年輕的震顫“帕金森”綜合征患者也越來越多,世界上,無論是西醫(yī)或中醫(yī),都認為是人體缺失一種神經元介質— 多巴胺所致,但怎樣補充和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補充這種人體大腦缺失的多巴胺神經元介質,卻成了中西醫(yī)分歧的焦點。
方二
【組成】 川芎18g,當歸24g,白芍30g,地黃45g,獨活18g,威靈仙24g,竹瀝18g,膽南星24g,僵蠶30g,鉤藤18g。
【功用】 養(yǎng)血和營不礙胃、祛風滌痰不傷津。
【適應證】 帕金森綜合征屬風痰阻絡,肢節(jié)顫痹者。
【潘氏臨證心得】 對本證的治療,依據陳良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用活血通絡、息風祛痰法。選用秘方定振丸(《準繩》)加減。
病例:趙某,男,62歲。于1987年秋起發(fā)現(xiàn)上肢震顫,逐漸加重,服西藥苯海索安坦、多巴等,將近2年。近又發(fā)現(xiàn)兩肩胛和肘關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乃來就診。呈面具臉,手顫動如搓丸樣,步履緩慢,納差,便秘,足跗輕度水腫,舌苔白膩,脈象弦緩。證屬風痰阻絡,肢節(jié)不利。治宜活血宣痹、息風滌痰。藥用地黃、川芎、當歸、赤芍、獨活、秦艽、膽南星、威靈仙、茯苓、黃芪、白術(焦)、枳殼、全蝎、僵蠶、秦艽等,隨證加減。服藥5個多月,痹痛減輕,屈伸正常,并減輕了西藥服量,能恢復自理生活。
【解讀賞析】 風痰阻絡,肢節(jié)振顫痹證。表情淡漠,呈面具臉,說話不流利,肢節(jié)強直疼痛,顫震較劇,持物困難,行走緩慢,足跗水腫,舌苔白膩,脈象弦細。本證應與風濕性關節(jié)炎作鑒別診斷。
方三
【組成】 人參18g,地黃24g,當歸30g,川芎12g,茯苓18g,柏子仁20g,酸棗仁18g,琥珀12g,石菖蒲30g,遠志12g,麝香(或以蘇合香代)3g。
【功用】 養(yǎng)心寧神,補益氣血。
【適應證】 帕金森綜合征屬心神虛弱,意識遲鈍證者。
【潘氏臨證心得】 心神虛弱,意識遲鈍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時悲傷欲哭,詞不達意,或答非所問,肢體顫震強直,動作緩慢,甚或大、小便不能控制,舌苔中后黃濁、邊尖質紅,脈象弦數(shù)。本證多見于病史較長,年齡較高的患者。
《內經》曰:“心主神。心,神之舍也。神不足則悲?!惫市纳裉撊踔C,多伴現(xiàn)意識遲鈍,或悲恐無常。對其治療,以養(yǎng)心寧神為前提,補益氣血為基礎。方選《準繩》補心丸加減。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方劑。
病例:唐某,男,68歲,醫(yī)務人員?;颊痤澛楸砸?年余,向以西藥治療。近半年多來,精神抑郁,意識遲鈍,語謇,答非所問,有時悲傷欲哭,然眠食尚正常,舌苔中部黃膩、邊尖質紅,脈象弦細。證屬心營虛損,內風煽動。治宜益氣補血,安神寧心。藥用人參、地黃、百合、當歸、川芎、小麥、龍骨、牡蠣、龜甲、石菖蒲、遠志、陳皮、炙甘草等,隨證增減。服藥達5個多月,悲傷情緒見有好轉,震顫仍未減輕。此外,尚有嚴某,王某等均年逾八旬,患震顫麻痹病多年,嗣后發(fā)現(xiàn)意識遲鈍,生活難以自理。故認為震顫麻痹和老年性癡呆有一定內在的聯(lián)系,且均與神經中樞的營養(yǎng)缺陷以致變性有關。
【解讀賞析】 綜觀上述的辨證治療和一些醫(yī)案舉例的提示,以中醫(yī)中藥治療震顫麻痹不是完全無效,對減輕癥狀有一些效果,但未達到理想的目的也是事實。為此,必須篩選有效方劑,進行劑型改進,便利服用。還要采用中西醫(yī)、針灸或體育鍛煉的綜合治療,可能對提高療效有所裨益。
帕金森綜合征確很難治。本病又稱震顫麻痹,以震顫、肌強直及運動減少為主要臨床特征。西藥及手術治療雖有一定的療效,但效果不易鞏固,且常因不良反應而被迫中止治療。近年來,中醫(yī)中藥及針灸治療已取得較好療效,且無不良反應,病例報道已由個案向大宗病例的臨床小結資料轉化,在理論認識上逐漸深化,并開展了實驗研究。
關于帕金森綜合征的臨床癥狀,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描述?!秲冉洝贩Q震顫為“掉”和“振掉”?!端貑栔琳嬉笳摗氛f:“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掉”即震顫的樣子。強直在《內經》中歸屬“痙”的范疇,有因風或因濕的區(qū)別,《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倍S意運動障礙被稱為拘攣。《靈樞經脈篇》曰:“手少陽之別,……病實則肘攣。”
《靈樞邪客篇》指出“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jié)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也”。后世醫(y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對本病的認識也日趨深刻,六朝《華氏中藏經》、隋朝的《諸病源候論》以及唐代《千金要方》均對筋脈拘急、行動遲緩和步態(tài)障礙的臨床癥狀及病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這些均與現(xiàn)代帕金森綜合征相似。
著名醫(yī)家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一例震顫麻痹患者,從病情變化和治療經過均具有典型的特征。明朝孫一奎《赤水玄珠》首次把以震顫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統(tǒng)一命名為顫振癥,強調顫振不能隨意控制,指出“顫振者,人病手足搖動,如抖擻之狀,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
綜觀歷代醫(yī)家對本病的認識,結合現(xiàn)代中醫(yī)對本病的研究,認為本病是風邪作祟形成,“風氣內動”是病機關鍵?!爸心旰竽擞兄?,老年尤多”是潛在的病因。腎虛是本病的基礎,而發(fā)病部位在腦。腎藏精,主骨生髓通腦,腎精虧虛髓少,脾虛不能榮腦,腦髓失養(yǎng)而致變性,筋脈失濡而致顫動,肌肉攣急而致強直,遂成病矣。認為本病“病機復雜,本虛標實,本虛為發(fā)病基礎,病為難治,死血頑疾,實邪難去,標實為發(fā)病依據;虛風觸動,挾瘀挾痰,內風為發(fā)病動因”,提出“平肝息風,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緩和其功”的治療原則。有人認為“主因肝腎虧虛,標在內風痰瘀”,提出“治重權衡標本,方藥靈活變通”。隨著病因病機認識上的深化和臨床上治療本病的進展,大體可將本病的治療歸納為息風止痙、化痰通絡、活血化瘀、平肝潛陽、養(yǎng)血柔肝、補腎溫陽諸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