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升陽治療男性陰痛
日期:2011年6月5日
天之心——
我早些年患過一種怪病,這個病的主要癥狀有兩個,一個是陰囊和睪丸上縮,遇寒痛劇,陰囊內(nèi)縮。另一個癥狀是陰囊和睪丸下墜,收不上去,痛絲絲的,很難受。
我這病已經(jīng)很多年了,四處求醫(yī),也沒治好,無奈自己看書,最后用張介賓的“暖肝煎”原方治療。陰囊和睪丸上縮的癥狀已經(jīng)治好。但陰囊和睪丸下墜的癥狀沒有治好。也曾有過氣短、懶言等中氣不足的癥狀,吃了補中益氣丸效果也不太明顯。其間也吃過右歸丸等補陽的藥都沒治好。有幸看了你的日志,其中有一篇關(guān)于男科炎癥的中醫(yī)治療。那位患者的病情與我現(xiàn)在的癥狀很相似。我對脈診不太了解。我目前的狀況是:舌淡微黃、舌上津液很多,有時吐白痰,口不渴,大小便還可以,也沒有肝炎病史。
吳南京——
氣陽兩虛,黃芪30g,黨參30g,蒼術(shù)20g,柴胡10g,紫蘇葉20g,干姜10g,半夏15g,雞血藤30g,炮附子10g。吃幾天試試看吧。
日期:2011年6月10日
天之心——
這病與肝也有關(guān)吧,因為肝繞陰器。與腎也有關(guān),因為腎司二陰。我認為光提升中氣也不行吧?
這病得健脾、補腎、活血、疏肝,總體治療吧?
這病升提的比重要大,占整個處方70%,老師你說行嗎?
你給我開的方,我抓了5副?,F(xiàn)在已吃了4副。
你給我的診斷是氣陽兩虛。我個人認為就是這個病證。我經(jīng)常有氣短、懶言等中氣不足、脾氣下陷的癥狀。吃了你開的藥,感覺挺對證的,也不那么難受了。以前大便都是在早晨起來有,這幾天大便沒有便意,大便微有干燥。小便有便意,但解小便時有點費勁,排半天也排不出來,好像小腹沒有壓力似的。
老師,書上說,腎司二便。在方里加點補腎的藥行嗎?
日期:2011年6月12日
天之心——
5副藥都吃完了,吃了您的藥,感覺挺對證的,下墜的癥狀減輕點了。大便也基本正常,小便還是有點費勁,但比頭兩天強了。我還用這個方吃行嗎?
日期:2011年6月13日
吳南京——
原方再吃5劑。
天之心——
老師,排尿不暢是中氣不足嗎。
吳南京——
人體的升清和降濁是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清陽不升則濁氣不降,所以會有排尿不暢的感覺。
天之心——
現(xiàn)在排尿順暢比頭兩天強多了。
日期:2011年6月17日
天之心——
我又吃了5副,現(xiàn)在排尿已經(jīng)正常,下墜的癥狀也已經(jīng)緩解了。我還想吃幾副鞏固一下行嗎??
吳南京——
你是哪里的,現(xiàn)在天氣怎樣?
天之心——
吉林松原的,天挺熱。
吳南京——
黃芪30g,黨參30g,蒼術(shù)20g,柴胡10g,紫蘇葉20g,干姜10g,半夏15g,雞血藤30g,炮附子10g,菟絲子30g,這方再吃幾天吧。
本人把此案和我學生們討論如下:
流星雨——
該病是肝寒導(dǎo)致的氣機升發(fā)無力。吳茱萸15g,黨參30g,大棗30g,干姜20g,附子20g,小茴香10g,黃芪50g,柴胡10g,當歸15g,甘草6g。
如果遇寒痛劇,陰囊內(nèi)縮,用炒鹽加蔥白外敷。
潘梅芳——
黃芪50g,白術(shù)30g,茯苓30g,桂枝15g,制附子15g,炒白芍30g,吳茱萸5g,小茴香5g,烏藥5g,橘核30g,金錢草50g,川楝子1g,茵陳20g。
吳南京——
舌淡微黃,舌上津液很多,有時吐白痰,口不渴,這些癥狀說明有濕,但沒有熱。流星雨的方里是不是可以放點祛濕的藥物呢,你的方里有大棗30g,甘草6g,弄不好會形成濕熱的。1個月前就有一位寧夏來金華的病人,因為前醫(yī)片面溫陽,造成濕熱阻遏下焦的疑難病。需要注意。
潘梅芳的后面3個藥加的不對。因為病人的舌苔雖說有點偏黃,但黃而多津,這不是熱。
舌上津液很多,有時吐白痰、口不渴,這是明顯的陽虛證,但治療時也不能片面溫陽,而要考慮到濕的一方面。但這種濕不能利,淡滲利尿藥是向下沉降的,所以應(yīng)用芳化和苦燥來治。
潘梅芳——
經(jīng)你一解釋,以后遇到類似病例就知道怎么治療了。
吳南京——
苔黃而干是內(nèi)熱重,開始傷陰了,治療要清熱燥濕,酌以養(yǎng)陰,比如白虛湯加蒼術(shù);苔黃而多津的,這是濕重,還是要從寒論治的。這病人吃了補中益氣丸效果也不是太明顯。其間也吃過右歸丸等補陽藥都沒治好??梢哉f前醫(yī)治療的主證是找對路了,但因主證所變生出來的兼證沒有處理好,所以治療不起作用。病邪在體內(nèi),治病時應(yīng)使邪有出路。見陽虛只知道片面溫陽,沒有去考慮陽虛所至的內(nèi)濕阻滯,這濕就是病邪啊,治療時應(yīng)該把內(nèi)在的濕化開。如果濕在下焦,而沒有中氣不足的表現(xiàn),可用利尿藥利水祛濕;如果有明顯的中氣不足,這時祛濕得用芳香化濕藥和風藥。如果不考慮兼癥問題,片面溫陽,常常會發(fā)生變癥,使寒濕變?yōu)闈駸?,有的形成火。陽虛之證,在治療時應(yīng)該考慮有沒有濕阻、瘀阻、伏熱等兼雜證。如果有兼雜證,治療時應(yīng)該去處理,否則見主證就治主證,常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流星雨——
是的,我也有這樣的失誤。
吳南京——
陽虛了,已見氣化不足的濕阻,濕邪就阻遏了清陽的升發(fā),所以單純補中益氣不行,單純溫陽也不行。但病人是一個久病之人,陽虛的表現(xiàn)已不再是單純的陽氣被濕阻而升不上來,是真的虛了,氣化不足了才生濕。所以治療應(yīng)該在補氣溫陽時配合化濕藥。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