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劑型的制作方法
(一)酊劑制作方法
所謂酊劑就是天灸作用的藥材用規(guī)定濃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得的澄清液體劑型。
1.配藥 按照處方將炮制合格的藥物稱量配齊。
2.清洗 將藥物用清水浸泡2分鐘左右,將水過濾掉,將藥材晾干備用。
3.粉碎與混合 將晾干后的藥物用粉碎機(jī)、藥碾或者石臼碾碎后,均勻混合。
4.浸泡 將研磨好的天灸藥物加入75%的乙醇或白酒中,浸泡1~2周。
5.過濾 將浸泡好的藥物倒進(jìn)濾袋里面進(jìn)行過濾,過濾掉藥渣,所得液體就是酊劑。
(二)餅劑制作方法
所謂餅劑系指用藥材細(xì)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溶劑制成餅形或類餅形的劑型,然后貼敷穴位。
1.配藥 按照處方將炮制合格的藥物稱量配齊。
2.清洗 將藥物用清水浸泡2分鐘左右,將水過濾掉,將藥材晾干備用。
3.粉碎與混合 將晾干后的藥物用粉碎機(jī)、藥碾或者石臼碾碎后,均勻混合。
4.和藥 將混合好的藥粉放入盆或攪拌機(jī)內(nèi),再取蜜汁、醋汁或姜汁(新鮮老生姜去皮后,石臼磨碎,再用濾袋包裹過濾絞汁,用密閉容器保存在4~ 8℃低溫下,用時倒出)適量倒入,充分混合,攪揉均勻,制成藥坨。
5.搟平制餅 將藥坨用搟面杖或者普通圓棍搟成一個大藥餅,然后用刀子將大藥餅切成小塊藥餅。
(三)丸劑制作方法
所謂丸劑系指用藥材細(xì)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溶劑制成丸狀的劑型,然后貼敷穴位。
1.配藥 按照處方將炮制合格的藥物稱量配齊。
2.清洗 將藥物用清水浸泡2分鐘左右,將水過濾掉,將藥材晾干備用。
3.粉碎與混合 將晾干后的藥物用粉碎機(jī)、藥碾或者石臼碾碎后,均勻混合,用篩子將混合后的藥粉中的雜質(zhì)篩掉。
4.和藥 將混合好的藥粉放入盆或攪拌機(jī)內(nèi),再取蜜汁、醋汁或姜汁(新鮮老生姜去皮后,石臼磨碎,再用濾袋包裹過濾絞汁,用密閉容器保存在4~ 8℃低溫下,用時倒出)適量倒入,充分混合,攪揉均勻,制成藥坨。
5.制丸 將藥坨分為若干定量之小藥坨,取一小藥坨,置于木板或石板案上,用手(或手持木板)搓成粗細(xì)均勻、長度適當(dāng)(與搓板長度相當(dāng))的長條,將長條分成數(shù)段小藥段,再用拇指、示指將小藥段捻成丸狀。
(四)散劑制作方法
所謂散劑系指一種或數(shù)種藥物經(jīng)粉碎、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狀劑型,進(jìn)行天灸時直接應(yīng)用于穴位或患處,也可用姜汁等調(diào)和使用。
1.配藥 按照處方將炮制合格的藥物稱量配齊。
2.清洗 將藥物用清水浸泡2分鐘左右,將水過濾掉,將藥材晾干備用。
3.粉碎 藥物的粉碎為散劑的重要操作之一,將晾干后的藥物用粉碎機(jī)、藥碾或者石臼碾碎。
4.過篩 藥物粉碎后,粉粒大小不同,必須過篩,使粗粉與細(xì)粉分離,以得到大小均勻的藥粉。
5.混合 也是制備散劑的重要過程,混合的均勻程度可直接影響療效和外觀。
(五)生藥劑制作方法
所謂生藥劑系指采用新鮮的具有發(fā)泡作用的生藥,洗凈搗爛或切成片狀,直接敷貼在穴位或患處,以紗布覆蓋,再加膠布固定。
1.配藥 將未經(jīng)炮制的藥物稱量配齊。
2.清洗 將生藥清洗干凈晾干備用。
3.制藥 將備好的生藥用石臼搗碎或者用刀子將生藥切成小片狀。
(六)膏劑制作方法
所謂膏劑系指采用適宜的基質(zhì)將藥物制成半固體或近似固體的一類劑型。膏劑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天灸藥物劑型。天灸所使用的膏劑按基質(zhì)和形態(tài)可分為軟膏劑和硬膏劑。
1.軟膏劑制作方法
(1)配藥:按照處方將炮制合格的藥物稱量配齊。
(2)清洗:將藥物用清水浸泡2分鐘左右,將水過濾掉,將藥材晾干備用。
(3)粉碎與混合:將晾干后的藥物用粉碎機(jī)、藥碾或者石臼碾碎后,均勻混合,用篩子將混合后的藥粉中的雜質(zhì)篩掉。
(4)和藥:將混合好的藥粉放入盆或攪拌機(jī)內(nèi),再取蜜汁、醋汁或姜汁(新鮮老生姜去皮后,石臼磨碎,再用濾袋包裹過濾絞汁,用密閉容器保存在4~ 8℃低溫下,用時倒出)適量倒入,充分混合,攪揉均勻,制作成膏狀或糊狀類藥物,這就屬于水膏;取動植物油適量倒入藥粉中,調(diào)劑成膏狀或糊狀類藥物,這就屬于油膏;水膏與油膏各自的特點(diǎn):水膏使用水溶性基質(zhì),一般釋放藥物較快,可吸收組織滲出液,無油膩性,易涂展和洗除,糊劑更因含有多量的粉末,可在基質(zhì)中形成較多孔隙,有利于皮膚的正常排泄,但水膏由于水的自然蒸發(fā),容易失水干涸;油膏所使用的是油脂性基質(zhì),保護(hù)及軟化作用較強(qiáng),但藥物的釋放和穿透作用較弱。
2.硬膏劑制作方法 天灸中所使用的硬膏劑多為黑膏藥,即指用藥材、食用植物油與紅丹煉制而成的鉛硬膏。
(1)配藥:按照處方將炮制合格的藥物稱量配齊。
(2)清洗:將藥物用清水浸泡2分鐘左右,將水過濾掉,將藥材晾干備用。
(3)炸料:將處方中粗料藥搗成碎塊,或切成一至二寸小段,另取植物油燒微熱,將藥料倒入,炸枯(有的地區(qū)將藥料在油內(nèi)浸泡一定時間,夏季較短,冬季較長)。炸料時,入藥順序依藥料性質(zhì)不同,一般分為先炸、后炸。先炸:肉質(zhì)藥及鮮藥宜先炸,質(zhì)地堅實(shí)的藥物,也宜先炸;后炸:質(zhì)地疏松或形體細(xì)小的藥物,宜待其他藥料炸至枯黃后再入鍋,如葉及種子類藥物。炸料時宜文火,并不斷攪動,以使藥物受熱均勻,直至藥物均炸至焦黃后,去滓,即為藥油。
(4)煉油:取上藥油,繼續(xù)熬煉。依下丹方式不同煉油程度亦有區(qū)別,一般分為火上下丹法煉油、離火下丹法煉油兩種,生產(chǎn)時必須掌握藥油離火的時刻。常用以下標(biāo)準(zhǔn)來判斷煉油程度:①油煙。開始為青色(淺),逐漸轉(zhuǎn)黑而濃,進(jìn)而為白色濃煙(撩油時煙更明顯),以看到白色濃煙為準(zhǔn)。②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附近,待油花向鍋中央集聚時為準(zhǔn)。③滴水成珠。取油少許滴于水中,待油滴散開后又集聚時為準(zhǔn)。煉油時,應(yīng)不斷撩油。藥油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但應(yīng)避免觸及鍋底,以防著火。煉油時,火不宜過猛,如已著火,用鐵鍋蓋將火壓滅。
(5)下丹成膏:有兩種下丹方式。每十兩油用鉛丹三兩七錢五分。一般下丹前需將丹炒去潮氣。①火上下丹。將微煉的藥油,在火上邊加熱邊下丹,丹下完后,必須掌握仍能加熱熬煉的程度,并隨時以“滴水成珠”法檢視,才能使膏藥“老”“嫩”合適。②離火下丹法。將煉好的藥油取下,加入鉛丹,下丹時撒布要勻,并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以防沉聚鍋底。下丹時速度太快易溢鍋,且膏藥質(zhì)地不勻,太慢時,則因藥油溫度下降,影響效果。如在下丹過程中著火,應(yīng)暫時停止下丹,待火熄滅后再下,否則易引起爆炸。成膏后,應(yīng)立即鑒定老、嫩,如偏老,即兌入較嫩膏藥油,偏嫩可再加熱,一般偏嫩些比偏老些好,因在攤膏時仍需加熱。
(6)去火毒:下丹成膏后,用冷水噴灑于膏藥鍋中,即有黑煙冒出,然后將膏藥擰成適當(dāng)小坨,一般分成500~ 1500克小坨浸于冷水中,10~15日,每日換水1~2次,以去火毒。
(7)研兌細(xì)料:將處方中細(xì)料藥如冰片、麝香等研細(xì),加入已熔化的膏藥內(nèi),攪勻。
(8)攤膏:將兌好細(xì)料藥之膏藥,取一定量,攤于紙褙、布褙或皮褙上即可得到硬藥膏。
3.軟藥膏與硬藥膏比較 在天灸膏劑的制作方法上,軟膏所使用的藥物相對較少,所用藥量也較小,制作較簡便;硬膏所使用的藥物相對較多,用量較大,制作流程較繁雜。其次,在天灸膏劑的臨床應(yīng)用上,軟膏由于制作簡單,使用方便,故臨床應(yīng)用較多,但軟膏在儲存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酸敗、氧化還原等問題,故不宜長期儲存,最好臨用時配,即配即用;硬膏由于制作工序較多,且使用時需加溫軟化,故臨床應(yīng)用較少,但由于其是已經(jīng)高溫氧化反應(yīng)后較穩(wěn)定的產(chǎn)物,故可較長時間保存。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