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jié) 心臟傳導阻滯
心臟傳導阻滯是指竇房結發(fā)出的沖動經心房、房室結、房室束下傳至心室過程中受阻,不能達到心室引起心室激動。傳導阻滯可按發(fā)生的部位分類,如竇房傳導阻滯、房內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等;也可按阻滯的程度分類,如一度傳導阻滯、二度傳導阻滯、三度傳導阻滯等。傳導阻滯可以是功能性或生理性,也可由器質性心臟病引起,嚴重者可致死。
一、竇房傳導阻滯
竇房傳導阻滯(簡稱竇房阻滯)是指竇房結產生的沖動在向心房傳導的過程中發(fā)生阻滯。由于竇性沖動本身在常規(guī)體表心電圖上無波形可見,只有當竇性沖動傳導至心房,使心房激動,產生P波之后,才能在心電圖上表現出來,因此在常規(guī)心電圖上竇房阻滯是通過推理的方法來認識的。
竇房阻滯分為三度,即一度竇房阻滯、二度竇房阻滯、三度竇房阻滯。二度竇房阻滯分為兩型,即二度Ⅰ型竇房阻滯、二度Ⅱ型竇房阻滯。竇房傳導阻滯的心電圖特點見第三十四章中竇房傳導阻滯。
小兒竇房阻滯多見于竇房結及其周圍組織受累的器質性心臟病,如病毒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炎、先天性心臟病、心臟外科手術,以及藥物中毒如洋地黃中毒、奎尼丁中毒等。
二、房室傳導阻滯
房室傳導阻滯是指沖動自房室結、房室束下傳至心室時受阻,根據阻滯的程度可將其分為一度、二度、三度。體表心電圖檢查無法確定阻滯的部位,心內電生理檢查如希氏束心電圖可對房室傳導阻滯進行定位,例如P-A傳導阻滯(竇房結至心房間隔下部傳導阻滯)、A-H傳導阻滯(房間隔下部至希氏束阻滯)、A-V傳導阻滯(希氏束至心室傳導阻滯)。
(一)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又稱房室傳導延遲,通常阻滯發(fā)生在房室結水平,但也可發(fā)生在心房及希氏束。心內電生理檢查主要表現為A-H時間延長,體表心電圖表現為P-R間期延長。因為正常小兒P-R間期隨年齡及心率而變化,年齡越小,心率越快,P-R間期越短,因此判斷小P-R間期是否延長時要考慮年齡及心率的因素。表43-4示不同年齡及心率時P-R間期正常范圍,如超過正常高限即為P-R延長。
表43-4 正常P-R間期最高限度表
為簡便起見,也可用以下標準,即患兒完全安靜時做心電圖,P-R間期超過下列值即為異常:新生兒>0.13s,嬰兒>0.14s,幼兒>0.16s,學齡前及學齡兒童>0.18s,青春期>0.20s。
(二)二度房室傳導阻滯 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分為兩型。
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又稱為文氏傳導阻滯或莫氏Ⅰ型傳導阻滯,阻滯部位多在房室結近端。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又稱莫氏Ⅱ型傳導阻滯,阻滯部位多在房室束遠端或房室束支。P波連續(xù)脫落2個以上稱為高度房室傳導阻,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易發(fā)展成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其心電圖特征見第三十四章。
(三)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阻滯部位多在房室束分支以下,又稱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是房室傳導阻滯中最嚴重者。心電圖特征(見第三十四章):①P-P間期及R-R間期各有其固定的規(guī)律,但P波與QRS波無關。②心房率較心室率快,心房節(jié)律為竇性心律、心房撲動或顫動。③QRS形態(tài)及心室率取決于心室起搏點的位置:心室起搏點在房室束分支以上者,QRS波形態(tài)正常,心室率40~60次/min,新生兒可達80次/min;起搏點在房室束分支以下者,QRS波畸形,時間增寬,心率慢,<40次/min。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應與干擾性房室脫節(jié)鑒別,后者由竇性心動過緩與快速分離的逸搏心律所致,其室率慢于房率或與房率接近。
(四)房室傳導阻滯的臨床意義 引起房室傳導阻滯的原因如下:①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如病毒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肌炎、原發(fā)性心肌病、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先天性心臟病等。②各種感染疾病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傷寒、病毒感染等。隨疾病的恢復傳導阻滯可消失。③某些藥物,如地高辛、奎尼丁、普魯卡因酰胺、異搏定、心律平等皆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④迷走神經興奮性升高可引起一度及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⑤心外科手術損傷房室傳導組織,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如系一過性水腫或缺血,尚可恢復;如系永久性損傷,則不能恢復。⑥先天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可發(fā)生在新生兒期,發(fā)生率為1/2200~1/2500活產嬰兒,多由于傳導系統發(fā)育缺陷、結締組織變性(見于母親有系統性紅斑狼瘡者)、胎兒心內膜炎等所致。30%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者死亡率可高達43%;不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者死亡率為15%。
圖51-8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圖51-9 男,11歲,風濕性心臟炎,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
圖51-10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三、束支傳導阻滯
束支傳導阻滯又稱心室內傳導阻滯,系指竇房結發(fā)出的沖動在心室內傳導受阻。心室內傳導束分為左、右兩束支,左束支又分為前、后兩個分支,每一分支再分出小分支,最后通過浦肯野纖維到達心室肌。由竇房結下傳的沖動通過心室的傳導系統使心室激動。由于某些病理的原因,沖動沿心室內傳導系統下傳受阻,可以阻滯單一束支,也可同時阻滯2個或3個束支。根據阻滯的部位不同,室內傳導阻滯可分為右束支傳導阻滯、左束支傳導阻滯、左前分支傳導阻滯、左后分支傳導阻滯、雙束支傳導阻滯、三束支傳導阻滯等。
(一)小兒束支傳導阻滯的心電圖特征
1.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較多見。心電圖特征:①aVR及右心前導聯V1、V3R呈rsR'圖形或R波寬鈍、挫折;②Ⅰ、aVL及左心前導聯V5、V6有深寬的S波;③T波與主波方向相反;④電軸右偏;⑤QRS時間延長,嬰兒>0.08s,年長兒>0.10s。如波形與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相同,但QRS時間在正常范圍內,稱為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2.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較少見。心電圖特征:①Ⅰ、aVL及左心前導聯V5、V6呈寬而挫折的R波,一般無q波及S波;②V1、V3R導聯r波極小或無,但有寬大粗鈍而深的S波;③電軸左偏;④T波與主波方向相反;⑤QRS時間延長,嬰兒>0.08s,年長兒>0.10s。如波形相同,QRS時間在正常范圍內,為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圖43-29)。
3.左前分支阻滯 較多見。心電圖特征:①QRS電軸左偏-30°~-90°;②Ⅰ、aVL導聯為qQ型,q波小于0.02s;③Ⅱ、Ⅲ、aVF導聯呈rS型,aVL導聯的R波大于Ⅰ、aVR導聯的R波;④QRS波不增寬或僅輕度增寬。
4.左后分支阻滯 小兒罕見。心電圖特征:①QRS電軸右偏+90°~+120°;②Ⅰ、aVL導聯呈rS型;③Ⅱ、Ⅲ、aVF導聯呈qR型;④QRS不增寬或僅輕度增寬。
5.雙束支及三束支傳導阻滯 為室內傳導阻滯的嚴重表現,若室內傳導系統的三支中(右束支、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有兩支發(fā)生傳導阻滯,為雙束支傳導阻滯,如右束支傳導阻滯合并左前分支阻滯、右束支傳導阻滯、左或右束支傳導阻滯合并P-R間期延長等;若室內傳導系統的三支阻滯,如右束支傳導阻滯加左前分支阻滯同時伴有P-R間期延長或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說明左前分支也有阻滯),以上兩種情況皆為三束支傳導阻滯。雙束支及三束支傳導阻滯說明心肌有廣泛的病變,易發(fā)展成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
圖51-11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房性期前收縮伴室內差異性傳導
女,8歲,病毒性心肌炎,2011年11月10日描記心電圖
(二)束支傳導阻滯的臨床意義
1.束支傳導阻滯可發(fā)生在器質性心臟病患兒,如病毒性心肌炎、原發(fā)性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炎、先天性心臟病等。一般來說,左束支傳導阻滯多表示有器質性心臟病;右束支傳導阻滯除可見于器質性心臟病外,也可見于健康小兒;雙束支及三束支傳導阻滯說明有彌漫性心肌損害,多見于嚴重器質性心臟病。
2.束支傳導阻滯還可見于某些藥物中毒,如洋地黃、奎尼丁中毒等,及電解質紊亂如高血鉀等。
3.某些正常小兒右心前導聯V1、V3R可出現不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表現為V1、V3R呈M型或R波有粗鈍、挫折,在小嬰兒多發(fā)生在R波的上升支,隨年齡的增長,粗鈍、挫折逐漸向QRS波群的后部移動;年長兒多發(fā)生在下降支或S波上,多數不清楚,R波大于R'波。其QRS時間及室壁激動時間多在正常范圍之內,有人稱之為“室上嵴形”圖形,認為是正常圖形的變異,無病理意義。在新生兒期可有“初始粗鈍”圖形,即R波起始部有挫折,呈rsR'圖形,室壁激動時間多超過0.03s,ST段下降,T波倒置。其原因可能為新生兒肺動脈高壓,肺循環(huán)阻力大,右心室負荷增加所致,此圖形如見于新生兒時期以后則為異常。醫(yī)科院曾報道543例正常小兒心電圖,V1導聯呈M型圖形者占7.4%。少數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也可為病理性者,如見于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的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北京市兒童醫(yī)院曾分析65例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提出有病理意義的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判斷條件如下:①V1導聯的R'>0.8mV,R'>r,R'時限>0.04s。②V5導聯和Ⅰ導聯的S波>0.04s。③心電軸右或左偏。④結合臨床情況全面考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