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痰標本的細菌檢驗
(一)標本采集
1.自然咯痰法 清晨起床后,用清水反復漱口,然后用力自氣管深部咳出第一口膿痰,置無菌帶蓋容器中盡快送檢。痰少或無痰的患者可采取霧化吸入45℃的10% NaCl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
2.小兒取痰法 用彎壓舌板向后壓舌,將棉拭深入咽部,小兒經(jīng)壓舌刺激咳嗽時,咳出的肺部和氣管分泌物黏在棉拭上。對于咳痰量少的幼兒,可輕輕壓迫胸骨上部的氣管.使其咳嗽,然后用無菌棉拭采集。
3.支氣管鏡采集法 用氣管鏡在肺內(nèi)病灶附近用支氣管刷直接取材或者導管吸引,但患者不易接受本法。
4.氣管穿刺法 通過氣管穿刺取得痰液或直接穿刺取肺分泌液,主要用于厭氧培養(yǎng)。
(二)細菌學檢驗
1.檢驗流程痰標本細菌學檢驗流程見圖18-4。
圖18-4 痰標本細菌學檢驗流程
2.涂片鏡檢 痰液標本涂片鏡檢首先確定是否適合做細菌培養(yǎng),同時初步判斷是否有病原菌存在。
(1)直接涂片鏡檢:將痰標本直接涂片鏡檢,如果白細胞>25個/低倍鏡視野,而鱗狀上皮細胞<10個/低倍鏡視野為合格標本,適合做細菌培養(yǎng);如果白細胞<10個/低倍鏡視野,而鱗狀上皮細胞>25個/低倍鏡視野則不宜做細菌培養(yǎng),為不合格標本,要求重新送檢。
(2)一般細菌涂片檢查:取痰液的膿性或帶血部分制成均勻薄片,進行革蘭染色鏡檢,根據(jù)染色性、形態(tài)及排列初步報告。
(3)結核分枝桿菌檢查:取干酪樣或膿性部分的痰液制成厚涂片,抗酸染色后鏡檢,根據(jù)所見結果報告找到(或未找到)抗酸桿菌。
3.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
(1)痰培養(yǎng)前的處理:①痰液的洗凈,將痰加入到15~20 mL無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震蕩5~10 s后靜置,用接種環(huán)將沉淀于管底的膿痰片沾出,放入另一試管內(nèi),以同樣的方法 反復洗滌3次,將洗滌后痰片接種在培養(yǎng)基上,此法可洗去痰中的正常菌群。②痰液的均質化:向痰液內(nèi)加入等量的pH值7.6的1%胰酶溶液,置于37℃90min,即可使痰液均質化而對細菌培養(yǎng)無影響。
(2)普通細菌培養(yǎng):將處理后的痰接種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中國藍/麥康凱平板上,分別放入普通環(huán)境和CO2環(huán)境,35℃培養(yǎng)18~24 h后觀察菌落特征,可疑菌落涂片行革蘭染色,根據(jù)菌體的染色性、形態(tài)特點等進行初步鑒定。
特殊細菌的培養(yǎng)詳見有關章節(jié)。
4.結果報告 涂片革蘭染色檢查如見到瓜子形態(tài)、矛頭狀、尖端相背的成雙排列、有莢膜的革蘭陽性球菌,疑似肺炎鏈球菌,可報告“找到革蘭陽性球菌,形似肺炎鏈球菌”;如所見細菌不易識別,可報告“找到革蘭×性×形態(tài)菌”。涂片抗酸染色鏡檢如見到抗酸陽性桿菌,可報告“找到抗酸桿菌”。
分離培養(yǎng)檢出致病菌時,除報告該菌外,同時應報告正常菌群情況,以平板上所有生長菌落所占相對比例來推斷,可分為大量、中等量、少量和個別。未檢出致病菌時,應報告“正常菌群”。
(三)常見病原菌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較多,有細菌、真菌和病毒。常見的病原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A群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腸球菌、腦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狀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炭疽芽胞桿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百日咳桿菌、軍團菌等。
(四)臨床意義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和支氣管炎。近幾年來,由于各種原因,革蘭陰性桿菌、真菌、支原體、病毒等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呈上升趨勢。細菌性肺炎為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類型,調查表明,由肺炎鏈球菌所致肺炎仍常見,由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革蘭陰性桿菌所致肺炎比例明顯上升,軍團菌肺炎亦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醫(yī)院中,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感染占50%以上,成為醫(y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體,—些條件致病菌和耐藥菌成為醫(yī)院內(nèi)肺炎的主要致病菌,痰標本的細菌學檢查對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下呼吸道的痰是無菌的,但咳出時需經(jīng)口腔,常可帶有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故采集痰液標本時要注意采取來自于下呼吸道合格的標本,提高檢出率和陽性的正確率。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