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術后反應與并發(fā)癥的防治
一、術后處理
動脈灌注或栓塞治療后若不再保留導管,拔除導管后需壓迫止血15~20分鐘,確診不再出血時用寬膠帶或繃帶加壓包扎。囑患者臥床休息12小時,穿刺側肢體制動6~8小時,注意觀察穿刺口局部有無出血,并注意觀察肢體足背動脈搏動及靜脈回流狀況。若保留導管,應注意保持導管的通暢,間斷性注入1∶50肝素鹽水(每1ml內含肝素鈉50U)以防止導管內凝血。同時應全身肝素化,預防動脈內血栓形成。術中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二、常見術后反應及其處理
栓塞綜合征出現于栓塞后2~3天內,是病變組織缺血壞死所致的炎癥反應。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發(fā)熱、惡心、嘔吐等。一般均可耐受,疼痛可持續(xù)3~5天,逐漸消退,但有部分病人栓塞后可出現劇痛,此時需用止痛劑加以控制。發(fā)熱系因腫塊性病變栓塞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一般在38℃左右,少數可達39℃,一般持續(xù)3~5天,最長者可達2周甚至1個月。惡心、嘔吐是最常見的消化道反應,持續(xù)1~2天即消失。嚴重時嘔吐物伴有膽汁,甚至咖啡色樣物,需用止吐劑治療。反射性腸淤積或麻痹性腸梗阻出現率較低,一般不需特殊治療,適當對癥處理即可消失。
三、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及其處理
大劑量CDDP應用容易引起腎臟毒性,必須水化利尿。動脈灌注前15~20分鐘快速靜脈滴注20%甘露醇50ml,灌注后24小時內繼續(xù)靜脈補液1 500~2 000ml,必要時可靜脈滴注速尿20~40mg,加速利尿。24小時以后,可根據需要減少或停止輸液。補液過程中同時注意補充電解質,特別是鉀等,應及時檢查電解質及肝、腎功能。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多主張采用藥理解毒法,以減輕腎臟毒性。常用硫代硫酸鈉,即在動脈灌注CDDP同時,靜脈液體內加入硫代硫酸鈉,當日6.4g,可連用1~3天,每天3.84~6.4g。
胃腸道毒性反應是化療藥物的常見反應,多在術后3~12小時出現,可持續(xù)3~4天,一般不超過1周,主要有惡心、嘔吐,預防措施為灌注前15分鐘靜脈應用止吐藥如樞復寧、康泉等,灌注化療后應用地塞米松10mg、滅吐靈10mg。如嘔吐嚴重,應補充液體并糾正電解質紊亂。
經導管化療灌注很少引起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多在用藥后1~2周出現。常規(guī)給予利血生、鯊肝醇等藥物,亦可用粒細胞-巨噬細胞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細胞介素等,具有調節(jié)免疫反應和增加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作用,可提高對化療的耐受性。若白細胞計數低于3×109/L以下時,應注意防治感染,可輸新鮮血及白細胞懸液。
此外有些抗癌藥物在進行灌注化療時,常常對血管壁有明顯的刺激作用,特別是四肢終末血管,常引起病人明顯疼痛,最常見的有氮烯咪胺及絲裂霉素,應用時應注意稀釋并緩慢注射。阿霉素用量多時,會引起心肌損害,治療中及治療后應隨時注意病人的感覺,并觀察血壓、心電圖改變。
四、局部皮膚改變與穿刺部位血腫
因高濃度化療藥物刺激或栓塞后缺血,局部皮膚可出現充血、皮疹或輕度壞死,應注意護理,防止感染。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有效壓迫止血,以免穿刺部位形成血腫,如已形成血腫,可進行局部熱敷及理療。巨大血腫可行穿刺及手術治療。
五、異位栓塞與血栓形成
是栓塞治療的嚴重并發(fā)癥,有時血栓脫落或血栓形成亦可引起遠端血管的栓塞,應預防為主。操作一定要準確、精細,推注栓塞劑時要低壓流控,緩慢進行,嚴防反流。如系血栓脫落或血栓形成,可進行溶栓治療。
六、過敏反應
常見的過敏反應由對比劑引起,主要表現為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嚴重時可導致過敏性休克。主要預防措施為術前應做過敏試驗,高?;颊咦⑸鋵Ρ葎┣?0分鐘肌注地塞米松10mg、異丙嗪25mg,有條件時可應用非離子型對比劑。如發(fā)生過敏性休克,應立即進行有效的搶救,包括靜脈快速輸液及應用升壓藥,去甲腎上腺素或腎上腺素靜脈滴注。配合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他輔助治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