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患高黏血癥
十四、血液流變學(xué)檢查
1.什么是血黏度?血液流變學(xué)包括哪些項目
物質(zhì)的流動性與其黏稠程度有很大關(guān)系。油比水流動的速度慢,是因為油中含有更多的成分。血比水濃,具有一定黏度,這是因為血液中含多量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血漿中含各種成分,尤其是紅細胞的聚集能力、變形能力等都影響血液黏度。
血液流變學(xué)檢查包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聚集性、紅細胞變形性、紅細胞電泳,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血漿中纖維蛋白原等。主要反映由于血液成分變化,帶來的血液流動性和血液黏度的變化。
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在血壓的作用下,在血管內(nèi)流動,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當血液黏度變大時,血流速度變慢,也就最容易發(fā)生血栓性疾病。反之,黏度較小,血流速度較快,就不容易發(fā)生心肌梗死、腦梗死等血栓性疾病。
同時,血液的流速還與血管內(nèi)壁的光滑程度相關(guān),就如同水通過管道,如果管道的內(nèi)部是光滑的,水流就快;管道內(nèi)不光滑,有堵塞處,那么血液流動速度就大大減慢。
第三個影響血流速度的因素就是血液成分,如果血液里的成分多了,就像油,血液里的成分少,就像水,水比油流動地快,因此稀釋的血液就比黏稠的血液流動地快。
2.血細胞比容與血黏度有什么關(guān)系
血細胞比容可反映血液的濃稠性。血細胞比容升高,血液就“濃稠”;血細胞比容降低,血液就“稀薄”。
除特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外,心、腦血管疾病常見血細胞比容增高;血細胞比容降低,全血黏度也相應(yīng)下降,意味著機體可能有失血或貧血。
正常值:0.4252~0.4844。
3.全血黏度可反映血液的黏滯性嗎
全血黏度是反應(yīng)血液黏滯性的指標之一。其他還有血細胞比容、血漿黏度等。全血黏度與血細胞比容關(guān)系密切,一般來說血細胞比容高的,全血黏度也比較高。
意義:全血黏度增高常見于腦血管病、紅細胞增多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脈管炎、肺心病、結(jié)締組織疾病活動期,鏈狀血紅蛋白癥、白血病等疾病。
正常值:高切4.12~5.01mPa·s,中切5.33~6.59mPa·s,低切8.23~10.78mPa·s。
4.紅細胞的變形性與血液黏度
紅細胞呈雙凹圓盤形狀,直徑7~8μm,它能通過比自己直徑要小得多,甚至小好幾倍的微血管,這在微循環(huán)中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這充分說明紅細胞具有明顯的變形能力及很好的彈性,若這種能力喪失(變形性或黏彈性),紅細胞就不能通過比自己小的微血管,這時紅細胞在微血管中流動時的黏度也就增加了。
意義: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高脂血癥、糖尿病、肺心病、肝疾病、周圍血管病、某些血液病及急性心肌梗死、休克、灼傷等疾病均可見紅細胞變形能力異常。
正常值:毛細管黏度計檢測法:3.07~3.95。
5.反映血細胞的聚集性的指標有哪些
常用的反映血細胞聚集性的指標有紅細胞聚集性、紅細胞電泳時間、血沉以及血沉方程K值。
(1)紅細胞聚集性:紅細胞的聚集性是指紅細胞之間聚集成一體的能力。
意義:血液黏度與血細胞處于分散狀態(tài)還是聚集狀態(tài)密切相關(guān)。血小板或紅細胞在分散狀態(tài)時,血液黏度較低;血小板或紅細胞處于聚集狀態(tài)時,血液黏度增高,易致小血管阻塞。
(2)紅細胞電泳時間:時間愈短、則表明紅細胞間愈分散,聚集性減??;反之,若時間愈長,反映紅細胞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使全血黏度增大。
意義:電泳時間延長常見于腦血管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髓病、紅斑狼瘡、高脂血癥等。
正常值:15~17.4秒。
(3)血沉:是最常見的血液學(xué)檢查指標之一,能反映人體是否處在疾病狀態(tài),是最敏感的血液學(xué)指標。
意義:增快見于生理性情況(運動、月經(jīng)期、妊娠3個月以上直至分娩后3周、60歲以上高齡者及年幼小兒)、各種炎癥、組織損傷及壞死、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等。
正常值:魏氏自然沉降法,男性<15mm/1h;女性<20mm/1h。
(4)血沉方程K值:影響血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為了便于觀察,專家們通過計算,制定了血沉方程K值,使血沉與紅細胞聚集性之間的關(guān)系更容易觀察。
意義:K值增高反應(yīng)紅細胞的聚集性增加。
正常值:男0~62.69;女5.83~72。
6.影響血黏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血液黏度值的因素除實驗技術(shù)因素外,吸煙、飲酒均可使血液黏度增高,病理原因有如下。
(1)血漿蛋白異常:如多發(fā)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某些結(jié)締組織疾病。
(2)紅細胞數(shù)量增多:如原發(fā)、繼發(fā)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心病,燒傷,嚴重脫水,高原缺氧等。
(3)血液?。喝珑牋罴毎氀?、異常血紅蛋白癥等。
(4)綜合因素:如高血壓患者,其血流變各項指標可明顯高于正常人,而紅細胞變形性無明顯改變。糖尿病,外周動脈?。ㄈ缋字Z病、間歇跛行等),高脂血癥及腫瘤等均有血液黏度變化(圖2-12)。因此,測定血黏度等血流變指標是由多因素影響的,不具特異性。
圖2-12 凝血
7.血黏度高與心腦血管病的關(guān)系
高黏血癥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導(dǎo)火索。據(jù)臨床資料表明,冠心病和腦卒中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普遍增高,在冠心病早期或無癥狀期的患者血液黏稠度也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時,血流緩慢,心肌缺血缺氧而發(fā)生心絞痛。血液黏稠度增高而致血流變慢,靠人體的多種調(diào)節(jié)機制升高血壓來維持血液的正常流動速度,是形成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原因之一。血壓升高到一定限度,超出腦血管的耐受時,則可發(fā)生腦血管破裂而引起腦出血;由于血液高黏稠流速過慢,可造成腦缺血所致眩暈、腦萎縮等。
8.血黏度增高可能導(dǎo)致哪些疾病
臨床和實驗資料表明,血黏度增高是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礎(chǔ),能夠引起多種心、腦血管急、重疾病,如心肌梗死、腦梗死等。
9.高黏血癥、低黏血癥是怎么回事
高黏血癥是臨床醫(yī)學(xué)上的一個新概念,它是由于機體一種或多種血液黏滯因素升高而造成。例如血漿黏度升高、全血黏度升高、紅細胞剛性升高、紅細胞聚集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小板黏附性升高、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栓形成趨勢增加等。由于這些因素的異常改變,血流速度變慢,使機體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微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導(dǎo)致組織、細胞缺血和缺氧。臨床可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源性心臟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高山病(高原反應(yīng))、燒傷、創(chuàng)傷、腦卒中、糖尿病、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高脂血癥、巨球蛋白血癥、腫瘤等。
低黏血癥主要表現(xiàn)為血液黏滯性低于正常,形成低黏滯血癥的原因主要是血細胞比容(紅細胞壓積)降低,多見于出血、貧血、尿毒癥、肝硬化腹水、晚期腫瘤、急性白血病等。
10.哪些人容易患高黏血癥
肥胖者、腦力勞動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多呈高黏傾向。
11.具有哪些癥狀應(yīng)當及時進行血液流變學(xué)檢查
當正常人出現(xiàn)頭暈,頭昏沉,胸悶,氣短,健忘,易疲勞等癥狀時應(yīng)進行血液流變學(xué)檢查。心血管疾病、周圍血管病、血液病、腫瘤等疾病的患者也應(yīng)該注意定時檢測血流變指標。
正常情況下,高黏血癥、冠心病、腦血管病患者即使是在病情穩(wěn)定期,也應(yīng)至少每2~3個月復(fù)查血流變,同時應(yīng)進行血脂、血壓、血糖等心腦血管病相關(guān)檢查。
12.降低血黏度的菜肴與藥膳
(1)芹菜拌苦瓜
[原料] 芹菜150克,苦瓜150克,芝麻醬50克,精鹽、味精、醬油、蒜泥各適量。
[制法] 將芹菜洗凈后切成1.5厘米長的段,用開水焯一下,晾涼備用。將苦瓜削皮去瓤切成細絲,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涼開水過一下,瀝凈瓜絲中的水分,和芹菜拌在一起。芝麻醬用涼開水調(diào)成稀糊,加上精鹽、味精、醬油、醋、蒜泥與菜調(diào)勻,盛入盤內(nèi)食用。
[功效] 清熱降脂。
(2)木耳炒白菜
[原料] 水發(fā)木耳100克,大白菜250克,醬油、細鹽、味精、花椒粉、蔥花、濕淀粉、豆油各適量。
[制法] 把發(fā)好的木耳洗干凈,選白菜的中段或菜心去菜葉,切成小片。炒鍋內(nèi)放油燒熱,下花椒粉、蔥花,隨即下入白菜片煸炒,炒至白菜片油潤明亮時放入木耳,加醬油、細鹽、味精,炒拌均勻。炒至白菜片、木耳入味,用濕淀粉勾芡,即可出鍋裝盤食用。
[功效] 平肝清脂。
(3)蝦煎豆腐
[原料] 豆腐1 000克,蝦15克,冬筍片25克,水發(fā)冬菇25克,醬油10毫升,細鹽3克,味精3克,蔥末2克,黃酒25毫升,鮮湯100毫升,花生油75毫升,香油3毫升。
[制法] 將豆腐切成長3厘米、寬1.5厘米、厚1厘米的長方塊。冬菇剪去蒂,洗凈沙泥,切成薄片待用。燒熱鍋,添油加熱,將豆腐下鍋兩面煎黃后,烹黃酒,加蝦、冬筍片、冬菇片、醬油、湯、細鹽、味精,燒沸后至湯汁剩50毫升左右,撒蔥末,淋上香油推勻,盛起裝盆即成。
[功效] 降低血黏度,降脂補鈣。
(4)炒鮮菇
[原料] 鮮蘑菇100克,水發(fā)香菇100克,醬油、白糖、味精、濕淀粉、生油、鮮湯、料酒、姜沫、麻油各適量。
[制法] 將水發(fā)香菇去蒂洗凈,切成薄片。鮮蘑菇洗凈切片。炒鍋置火上,加油少許,將香菇片、蘑菇片煸炒幾下,加入醬油、白糖、料酒繼續(xù)煸炒使之入味。然后加鮮湯燒開,放味精后用濕淀粉勾熒,淋上麻油,裝盤即成。
[功效] 清肝火,降脂毒。
13.進行血液流變學(xué)檢查前應(yīng)注意些什么
在讓患者進行血液流變學(xué)的檢查之前,要盡可能防止干擾因素。
(1)如果病情允許,要停服影響血小板的藥物,至少3~5天,否則,應(yīng)在報告時注明,患者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
(2)如果患者正在進行靜脈點滴的治療,也應(yīng)注明。最好在結(jié)束靜脈點滴2~3天后檢查血液流變學(xué)。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