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利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分別研究了四川省成都、內江、雅安、滬州、自貢、綿陽、西昌等地區(qū)7所不同類型高校(醫(yī)學、師范、理工、職業(yè)技術)學生進行心理問卷調查。這其中包括四川大學292名,具體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65名、86名、58名、43名、40名;西南科技大學學生297名,具體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73名、108名、72名、44名);內江師范學院學生166名,具體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55名、41名、38名、32名;滬州醫(yī)學院學生302名,具體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72名、63名、78名、59名、30名;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218名,具體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47名、97名、33名、41名;四川理工學院學生202名,具體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70名、63名、45名、24名;西昌學院學生203名,具體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75名、63名、42名、23名,總共發(fā)放問卷1680份,在去除無效問卷之后,獲得了有效問卷總共1590份,這其中包括男生792名,女生798名,有效問卷人員的平均年齡為21.5歲。
(二)方法
1.工具
(1)SCL – 90癥狀自評量表。本量表評分共分為5個等級(1-5),從1到5表示的程度是: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并計算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和精神病性9個因子的癥狀嚴重程度均分及總均分。用SCL-90中的任何1個因子分≧3分、總分>160分來表示陽性制訂出篩選標準,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展開統(tǒng)計。
(2)16PF人格量表。這一測驗是關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的教授卡特爾研究所得到的,在人格上分為了16種要素(樂群性A、聰慧性B、穩(wěn)定性C、持強性E、興奮性F、有恒性G、敢為性H、敏感性I、懷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憂慮性O、實驗性Q1、獨立性Q2、自律性Q3、緊張性Q)和4種次元人格因素(適應與焦慮性、內向與外向性、感情用事與安詳機警性、怯懦與果斷性)。
2.施測時間
本調查于2011年底結束,同一個體接受心理健康問卷和人格問卷2次測試,時間間隔1 d。
3.施測方法
學生填涂答卷之前給予統(tǒng)一指導語。測查時間視測試材料而定,SCL – 90問卷在30 min左右,人格問卷在45 min左右,當場收卷。對數(shù)據(jù)的處理本研究采用的是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
二、結果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1.心理問題
得到的總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達到22.31 %(355 /1590), SCL – 90中各因子呈現(xiàn)出陽性的檢出率比較高的為強迫癥狀,檢出率為28.03%;人際關系敏感,檢出率為21.90%;抑郁,檢出率為19.59%;偏執(zhí),檢出率為16.87%;軀體化,檢出率為8.71%;恐怖,檢出率為10.48%。與此同時精神病性的檢出率為11.56%,檢出率是比較低的。
2.在性別因素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差異
從性別水平來看,男生除偏執(zhí)的得分明顯高于女生外(P <0.05),別的各因素得分差別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性別的四川省大學生SCL – 90因子得分比較表
3.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以SCL – 90的總平均分為因變量,以被試的10項個人基本情況(學校類型、性別、對自己的成績評價、家庭所在地、家庭氛圍、家人教育、家庭收入、母親文化水平、父親文化水平、教師態(tài)度)是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個人成績評價與家庭氛圍進入了回歸方程,對總均分的解釋率達到35.4%,它在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比較嚴重。
三、討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通過這次的問卷可以看出,四川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比全國平均的水平略高一些,并且還發(fā)現(xiàn)最主要的在大學生之間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問題,這與其他研究成果是比較接近的。尋找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大學生的年齡正處于特殊時期:大學生在生理上的發(fā)展已經(jīng)趨于成熟,但是心理還沒有達到與生理相匹配的成熟水平,在自我意識增加的條件下,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內心更為關注,心理會產生不同的特殊的矛盾現(xiàn)象,比如既渴望獨立又存在依賴、既情緒化又富有理智、既是理想主義者又存在現(xiàn)實考量、既達到了性生理的成熟又沒有性心理的完善。同時,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懸殊的家庭條件差別、不同的價值取向、復雜的人際關系交往等問題,都有極大的可能性使大學生產生巨大的壓力。因此,學校和家庭需對學生和子女實施壓力緩解教育。人際關系敏感則反映出“人際交往”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除“學會學習”之外的第二大人生課題。通過一些研究可以看出,如果不能滿足一個人在交流上的滿足,他們就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長時間的積累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壓抑、惆悵等問題,影響學習和工作,危害身心健康。學校以及家庭雙方都必須重視讓學生不斷學習“學會交往”的能力。
在性別方面存在的差異是,心理健康在性別上的差異表現(xiàn)得不是很明顯,男、女生在心理水平上是比較相似的,之前的研究成果與此相仿。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
根據(jù)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能夠得出以下結論,大學時期的個人成績同家庭氛圍構成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兩個最主要的原因。盡管大學生與外界社會的接觸增多,業(yè)余生活增加,社會化程度在進一步提高,但學習依然是學生的首要任務,學習成績與以往一樣在自我評價中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產生了直接影響。與此同時,家庭氛圍作為第二大因素,家庭是個系統(tǒng)環(huán)境,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交流,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家庭環(huán)境氛圍的影響非常大,這種影響會傳遞給孩子,對孩子教育的效果影響也是顯著的,同時也會影響子女的性格以及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具有良好的家庭關系的家庭,父母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水平上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對于怎樣提高大學生在心理方面的素養(yǎng)一直以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尊重子女,學會與子女做朋友,降低對子女的過高期望,理解、體諒子女的壓力,注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學校應根據(jù)地區(qū)的不同、性別的不同等因素對大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讓校園氛圍變得活躍起來,使學生能夠多與他人交流、接觸社會、鍛煉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學會耐受挫折和緩解壓力,促進其心理健康與人格的完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