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jié) 婚姻習俗
畬族戀愛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在公開場合認識后,往往以歌傳情,以歌為媒,互贈信物,私訂終身后,方才告知父母,托媒說親。閩東、浙南一帶畬族有“女有十八難,男有二十難”之說,女忌十八出嫁,男忌二十成親。從整個婚姻的締結過程來看,與漢族傳統(tǒng)的六禮約略相似,但其內容卻頗具自身特色。我們大致可以將畬族的婚姻過程分為定親、迎親、娶親和做“女婿”幾個階段。
一、定親
畬族相親一般也由媒人牽線,先由男青年到女家“探布娘”,如女方對男方滿意,則煮點心以示同意,若男方也對女方中意,則吃下點心,否則不吃。雙方都滿意時,便互換禮物,俗稱“小定”。幾天后,女方由母親陪同到男方家“探人家”,以試探男方家境。這時男方要熱情接待,并在女方臨走前送上禮物,女方若中意則收下禮物,否則拒收并退回“小定”。
受周圍漢族的影響,不少畬村訂婚前也有“合八字”的習俗。男女雙方若八字相合,婚事可成,否則告吹。合完八字,就是訂婚,訂婚也叫“大定”,其習俗與漢族相同,主要是最后商定聘禮和嫁妝的數目。經過訂婚,姑娘要將平常兩鬢夾著的銀笄去掉一邊,以示“名花有主”,男女雙方家庭則以親戚往來,并互以“親家”相稱。
訂婚之后是“送日子”,即確定迎娶的具體日子和時辰。結婚日期一般在冬季,男方請“先生”選好良辰吉日,及時通知女方家。女方再找信得過的“先生”復核審查,認為日子可行,即可定下來,否則要重新擇日。送日子之后,男方開始砌灶、布置洞房,準備迎親;女方家則要籌辦嫁妝,為女兒出嫁做準備。喜日前一個月,女婿須親自挑擔女方辦酒席時所需的糯米,女方回一個“攔腰”(即腰扎圍裙)。
“做表姐”是畬族婚禮過程中頗具特色的習俗。母舅姑姨都要請將在當年出嫁的姑娘到家“做表姐”,屆時村中的男性唱歌好手便以“表弟”的身份與表姐盤歌對唱?!白霰斫恪睂嶋H上是對姑娘學歌成績的一次檢閱。
“哭嫁”是畬族傳統(tǒng)的風俗。出嫁前兩三天,行將出嫁的女兒都要以歌代言,哭訴與爹娘及親友的離愁別緒,以示對娘家的留戀。
吉日的前一天,女方家請來六親九眷、左鄰右舍吃喜酒,非常熱鬧。酒宴一般擺兩餐,中餐為女方宴請,叫“落腳酒”,晚餐是男方宴請,叫“請大酒”。若富裕人家要對歌兩夜,則前一天為“落腳酒”,第二天叫“請大酒”。
新娘出嫁前夜,還要在中堂擺起香案,備三牲福禮,恭請祖公神明,稱為“降祖公禮”。由女家長輩攙扶行將出嫁的姑娘在香案前拜別祖公,并禱告姑娘出嫁地址,祈求神明保佑新娘上路平安。有的畬村“降祖公禮”在迎親人馬到后進行。
有的畬村新娘在離開娘家前,還要吃“千斤飯”。大家在桌子上放兩把筷子,一碗飯,新娘一手拿一把筷子,交叉著遞給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過筷子,從新娘腋下將筷子放回桌上。新娘接著低頭銜三口飯,將其吐在桌上的手帕中,由哥哥收起放在新娘的口袋里,讓她帶到夫家去。據說,這三口娘家飯,年年能養(yǎng)一頭千斤的大肥豬,所以叫“千斤飯”。
二、迎親
吉日一到,男方就會派出隊伍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俗稱“迎親”。迎親隊伍一般6人或8人,許多畬村至今保留有迎親對歌的古俗,因此其中必定要有能言善歌者。迎親隊伍到女方大門時,有一個熱鬧的場面,叫“攔路”,也叫“攔門”。媒人放三只雙響鞭炮,報訊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在門內也放兩只鞭炮,表示做好迎接。女方阿姨舅母姑嫂拿著杉枝刺攔在門前,表示夜里要對歌。赤郎作出回應,并用右手把杉刺折下三枝向路邊上拋,再折一支拋路下,遞過一個紅包(也叫“接禮包”),姨母姑嫂就拿掉杉枝刺放行。此時要放大量鞭炮?,F在演示時,攔路時光對歌一段,不然罰酒三碗。
進屋之后,女方親友即端上熱水請迎親者洗腳換鞋,俗稱“脫鞋禮”。中午時分,女方家要擺下“落腳酒”宴請迎親的客人。迎親隊伍坐在酒宴的首席,媒人坐首席中的“大位”,新娘的母舅則到首席斟酒作陪。
盛行花轎抬親的閩東、浙南一帶,還有女方姑嫂姐妹和同村姑娘戲耍、難為“行郎”(迎親隊伍中的抬轎者和抬嫁妝者)的習俗。通過與行郎對歌,故意以種種借口留住出閣的姐妹,行郎則要以種種理由說服她們,讓花轎順利出村。畬家認為,沒有戲耍行郎是村中的姑娘沒本事。臨上轎前,要請內親或村中好命婦人給新娘梳妝,將新娘原來環(huán)狀的姑娘發(fā)式改梳成已婚婦女“鳳凰頭”。梳妝時,新娘要拼命掙脫,以示不愿出嫁。上轎前,不少畬村還保留有新娘腳不沾地,踩著米篩向祖公點頭禮別的古俗。禮別祖公之后,由一位父母雙雙都健在的姑娘打傘遞給新娘,新娘接過“開傘紅包”,接過傘遮住頭動身起步。在中堂前要進兩步,退三步再開始走,畬語叫“留風水”。新娘上轎時,大小鞭炮齊響,新娘還要邊撒米谷邊唱《撒谷歌》。閩東一帶還有“攔旗”儀式,即以一張桌子擋住出村路口,花轎要經過,需先付上“攔旗紅包”?!皵r旗”所得的收入,一般用作村里的公益開支。一路上,逢溪過橋時,新娘都要拋撒五谷和一只染紅的雞蛋,以敬神明,俗稱“過溪蛋”。
花轎中的畬族新娘 攝影:山 哈
閩西一帶山區(qū)的畬族,多盛行“背新娘”習俗。背新娘者多為新娘的叔伯兄弟,但與新娘屬相“相沖”者,不能擔此重任?!捌鸺蕖睍r間多在午夜,吉時一到,迎親隊伍趕緊背起新娘出門。當新娘出大門時,娘家人趕緊從門口往屋里掃上幾把,留住財運、家運,否則認為運氣會被新娘帶走。途中山路崎嶇難行,多要數人輪流背新娘。路途較遠時,可請新娘走幾段,新娘可趁機索要“行路費”。
三、娶親
新娘進村,以鞭炮相迎。村中孕婦、服喪者、屬相與新娘不合者,都要回避,舊俗公婆也要回避。閩東、閩北一些畬村的傳統(tǒng)習俗,新娘進村時,男方親屬和賓客要先躲藏起來,女方送親者則有一人手執(zhí)柴片敲擊門檻呼喊:“絕人種啦?送人種來咯!”這時家人才口呼“發(fā)啦!發(fā)啦!”一擁而出。有些畬村還有“請鳳凰”儀式,即有兩位父母健在、兒女雙全的“好命”接娘請新娘下轎;有的畬村則新娘拋灑五谷和下轎蛋后,由一老一少兩位伴娘攙扶出轎。新娘下轎之后,要腳踏米篩步入廳堂。
拜堂是畬族婚禮中最隆重的儀式,在打扮一新、供有祖圖、祖牌的中堂舉行。中堂照壁有大紅雙喜,橫眉書“鳳凰到此”,左右書“安邦定國功建前朝帝嚳高辛親敕賜,駙馬金卿名傳后裔皇子王孫免差徭”。行拜堂禮時,有些地方新娘在拜堂前要先進廚房小坐一會兒,再轉回中堂行禮;有些地方則先把新娘接進洞房,再轉回中堂行禮。拜堂時,按畬族風俗,新郎須向天地、祖宗排位行三跪九叩禮,而新娘則以花手絹掩面,只略彎腰揖“萬福”而已。新娘不跪據說是為了顯示其女始祖三公主的尊貴。浙西南的風俗,則是夫妻雙雙先拜天地,再拜祖宗,但夫妻不對拜,也不拜父母。
閩東畬族婚禮中還有“傳代”儀式,頗具民族特點。拜堂完畢,由新郎家的兩位年長婦女把兩個紅布袋放在地面上,讓新娘踏過,再把踏過的布袋放到另一個布袋的前面,兩個布袋交相傳遞,一直把新娘送入洞房?!皞鞔奔础皞鞔保[喻新娘到此傳宗接代,反映了畬族人民對新婚夫婦的良好祝愿。此外,閩東一帶畬族還有鬧洞房、猜歌習俗;閩西、浙西南一帶則大多不鬧洞房。
畬族婚禮中男拜女不拜 攝影:劉昌霖
婚禮當天,新郎家要大擺宴席,宴請賀喜的親友。婚宴席位的安排很有講究,以廳左第一桌為首席,俗稱“阿舅桌”,專請母舅及尊貴賓客。母舅未入席,其他人不得開筷,母舅離席,即鳴散席炮,其他人也要跟著離席。酒過三巡,新娘被攙扶出廳認客。新娘向每位來賓敬紅棗糖茶,送嫁嫂在后邊唱《敬茶歌》,每個被敬茶的賓客須送紅包壓在茶盅里,俗稱“百家銀”,此錢為日后兒孫打造首飾。母舅的壓茶盅紅包金額還要逢9,如9元、19元、29元等,以祝新婚夫婦百年好合,子孫長久,俗稱“九節(jié)茶”。在畬族婚宴中,常常是一巡酒菜一巡歌,熱鬧非常。
四、做女婿
完婚后,新婚夫婦第一次回女方家和第一個年節(jié)回女方家,俗稱“做女婿”,閩西一些畬族村落也叫“做婿龍”。做女婿實際上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即“回門”與“做新客”。
1.回門
新婚夫婦婚后第二天(也有在第三天或第七天的)要帶上喜餅、面條等禮物“回門”,這些禮物岳家親房需每家一份。這是新婚后新郎首次見岳父岳母,所以也叫“做頭客”,實際上是新郎上門認女方親戚的一種儀式?;亻T住岳父家的時間一般是雙數,即兩天或四天,第七天去的則要住7天。廣東南雄的習俗則是當天去當天回。
新婚夫婦回門時,一般要找村中善歌善酒的男青年做“伴襯”。一些畬村里的年輕人會在路口攔住新郎新娘要他們對歌,新郎不會唱可請“伴襯”代唱。新婚夫婦進村,岳父家必定在大門口放鞭炮迎接,鞭炮不響不能進門。有的畬村還在大門口放一盆火,新婚夫婦,需跨火而過,岳父岳母在旁邊祝禱“好好好,火般紅,火般發(fā)”。進門后,新郎需謙讓到廳堂右邊入座,以示自己是小輩,并準備好給小輩的紅包,由岳母統(tǒng)一分發(fā)。
回門期間,新婚夫婦要拜訪女方各家親鄰,以認識女方親戚。岳父家及親鄰必設宴款待,俗稱“新婿酒”。新婿為小,席間女方親友敬酒,新郎不能推辭,實在不勝酒力,可讓“伴襯”代喝。席間還要行酒令、猜拳等,常令新郎和“伴襯”大醉而歸。
當新郎攜新娘離開岳父家時,岳父家及其親鄰必放鞭炮相送,“伴襯”以歌代言,表示感謝?;亻T后,夫妻雙雙開始勞動生產。
2.做新客
新婚之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新婚夫婦要回岳家拜年,俗稱“做新客”“做新婿”。娘家親房各戶要請“新客酒”,宴請小夫妻,并給一個紅包,俗稱“割韭菜”。有的還回贈一團黃金糍,俗稱“捉豬仔”。
閩東霞浦一帶的畬族習俗,在婚后第一個端午節(jié)前夕,女婿務必給岳家送黃瓜魚(大黃魚)或豬肉,岳家則在端午節(jié)前一天,給女兒女婿各送一套衣衫,紙扇若干把,菅粽四斗米的量,節(jié)餅百來塊,供新娘為村里小孩“記節(jié)”。女婿要以紅包答謝岳家。
在畬族村落,如今還一直保留著古樸的婚嫁習俗,淳樸的畬族人民互敬互愛、和睦共處,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編織著美好的生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