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生物標志化合物法
2.2.2 特殊生物標志化合物法
特殊生物標志化合物法包括指紋對比和絕對定量,它可以有效地判別油氣混源現(xiàn)象(Bissada,1996;Moldowan,2004)。Bissada(1996)報道了生物標志化合物指紋運用于一個東南亞的濱海裂谷盆地兩個不同族群的油和它們的混合油組的判識,Dzou等(1999)應用第三系斷代生物標志物二萜類和奧利烷及25-降藿烷系列確定哥倫比亞Central Llanos盆地一些原油為早期注入油藏的、來自白堊系的降解原油與第三系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Peters等(1999)應用24-正丙基膽甾烷、β-胡蘿卜烷、25-降藿烷以及24-或27-降膽甾烷等生物標志物判定蘇格蘭Brora地區(qū)碎屑巖油砂中的原油為泥盆系湖相源巖生成的原油和白堊紀及其以后的海相源巖生成原油的混合原油;Jiang(2002)通過生物標志物絕對定量方法計算了加拿大Williston盆地中Bakken 組和 Lodgepole 組對某些混合原油的貢獻。Moldowan(2004)通過原油中生物標志物和金剛烷的絕對含量來判識原油是否屬于混合原油;George等(2004)和Ahmed(2004)通過油藏儲層包裹體中生物標志物判識油藏原油是否屬于多期充注的混合原油。Michaelsen和Mckirdy(1999, 2001)以及Arouri和Mckirdy(2005)多次報道通過端元油配比實驗,對混合原油中甲基菲絕對含量及其相互比值隨混合比例變化進行研究,以判識混源油的存在,并進一步計算各油源貢獻比例,在澳大利亞的Cooper和Eromanga盆地得到應用。
國內(nèi)學者應用其他一些生物標志化合物組成特征或比值變化規(guī)律對油氣混源現(xiàn)象進行判識,如張水昌等(2004)應用原油中C30-甲基甾烷和杜松烷含量的變化對珠江口盆地東部珠三凹陷部分原油進行判識,認為文昌組海相源巖和恩平組煤系源巖對該地區(qū)的原油有混合貢獻作用,并大致計算了兩種源巖的貢獻比例。梁宏斌等(2004)和張敏等(2004)也通過典型原油混合實驗及其產(chǎn)物的地球化學剖析,揭示當煤成油和下第三系原油混合時,隨著下第三系原油的增加,C19三環(huán)萜烷、C24四環(huán)萜烷、C30重排藿烷、C29甾烷和重排甾烷逐漸變??;而姥鮫烷和植烷,伽馬蠟烷和C27甾烷含量則逐漸增加。并利用飽和烴生物標志物和芳烴化合物絕對濃度的變化規(guī)律,建立了冀中坳陷蘇橋-文安地區(qū)混源油定量識別模式圖版。最近,張敏等(2007)又利用伽馬蠟烷/C31升藿烷(R+S)、4-甲基甾烷/C29規(guī)則甾烷、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甾烷等特殊指標對塔里木盆地海相混源油進行判識。結(jié)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海相混源油由寒武系至下奧陶系的烴源巖生成的原油和中上奧陶系的烴源巖生成的原油混源而成,但中上奧陶系的烴源巖生成的原油占80%~90%。杜宏宇等(2006)針對吐哈盆地臺北凹陷西部原油生物標志化合物組成具“多樣性”特點,推斷該區(qū)原油存在混源現(xiàn)象,并通過混合實驗推測原油中多數(shù)以煤系源巖貢獻為主,少數(shù)原油中煤系源巖、湖相源巖貢獻相當,典型湖相原油極少。
特殊生物標志化合物法對正常原油與生物降解原油的混合判識特別有效,尤其是芳烴化合物參數(shù)。Horstad等(1997)展示了Troll油田大多數(shù)原油是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原油的混合;宋孚慶等(2004)以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甾烷為參數(shù)對渤海PL19-3油田生物降解混源油進行判識,認為在研究生物降解混源油的混合比例時的關鍵是根據(jù)研究對象的降解程度,選擇既能抗該降解程度又能有效區(qū)分烴源巖貢獻的生物標志化合物,作為估算原油生物降解前的混合比例的參數(shù)。
圖2-1 混合原油配比實驗圖版(據(jù)宋孚慶等,2004)
PL19-3構(gòu)造位于渤南凸起,被渤中凹陷、黃河口、廟西凹陷所包圍,該構(gòu)造形成于上新世,定型于第四紀。構(gòu)造的發(fā)展、定型以及成藏與郯廬斷裂的強烈活動特別是新近紀的多次構(gòu)造運動密切相關(郭太現(xiàn),2001),郯廬斷裂的活動促進了油氣晚期運移的輸導系統(tǒng)形成(龔再升,2000)。該區(qū)古近系東營組下段和沙河街組是可能的烴源巖,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下段是該油田的含油層段。推測PL19-3油田的原油具有混源特征,但東營組下段和沙河街組烴源巖的貢獻大小有爭議(鄧運華,2002)。
宋孚慶等(2004)通過分析來自PL19-3構(gòu)造4口井的5個生物降解混源油樣、來自其他地區(qū)3口井源自沙三段烴源巖的4個油樣和2口井源自東下段的2個油樣。在地球化學研究基礎上,選擇抗生物降解能力強的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甾烷作為判識和確定油源貢獻比例的參數(shù),用配比實驗圖版(圖2-1)來估算原油生物降解前的混合比例。結(jié)果表明,PL19-3構(gòu)造原油源自沙三段和東下段的烴源巖,以沙三段的貢獻為主,其貢獻率高達90%以上,靠近渤中凹陷的PL19-3-4井原油東下段烴源巖的貢獻最大,貢獻比例超過20%,向南東下段烴源巖貢獻逐步下降。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