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解縉簡介資料_解縉毀于功名
?明朝解縉簡介資料_解縉毀于功名
解縉是明吉水(位于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年少即聰明過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考中進士被授予中書庶吉士(主管擬草、發(fā)布詔書機關(guān)的實習官員),經(jīng)常侍奉在明太祖朱元璋身邊。一天,明太祖向解縉發(fā)話,要他對朝政得失“知無不言”。解縉當天便上萬言書,坦誠直言,認為“臺綱不肅”,“進人不擇賢否”,對朝政提出批評。明太祖看后,雖然口稱其有才,心中卻十分不快。之后,解縉因事去兵部(朝廷主管軍事的部門)出言不遜,明太祖以其“沉散自恣”,將他改任為御史(最高監(jiān)察機關(guān)官員)。不久,解縉為其同事夏長文擬稿彈劾都御史(最高監(jiān)察機關(guān)長官)袁泰,引起袁泰痛惡。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接見解縉的父親解開,要他把解縉帶回家,稱其大器晚成,十年后再重用也不算晚,實際是將解縉罷官,禁錮十年不得任用。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明太祖病逝。解縉以為出頭之日到了,匆匆趕赴京都應天(位于今江蘇省南京市),名為吊唁先帝,實則借機拜會高官,試圖返回朝廷任職。當時,解縉的母親去世尚未安葬,父親已九十高壽。有關(guān)官員彈劾他違反先帝遺令,不該棄孝來京。于是,朝廷下令將解縉貶為河州衛(wèi)(治所位于今甘肅省臨夏市)吏(低級官員)。(123shoppingwar.com)
解縉碰壁后沒有灰心。他知道禮部侍郎(朝廷主管禮儀、教育的部門副長官)董倫正受到明惠帝(明太祖之孫)信任,到達貶所不久給董倫寫去一封信。他在信中稱其回鄉(xiāng)八年,“杜門纂述”,修訂《元史》、撰成《宋書》,已呈送朝廷;眼下“伍于吏卒,誠不堪忍”,請求給他一條生路,將他召回京都,或者讓他回鄉(xiāng)同父親團聚。后經(jīng)董倫推薦,明惠帝召任解縉為翰林待詔(朝廷文秘官員)。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某日,燕王朱棣(明太祖第四子)領兵圍攻京都,朝廷內(nèi)外人心惶惶。當天晚上,解縉向修撰(寫史官員)王艮、胡靖等人“陳說大義”,以盡忠朝廷共勉。夜間分手后,王艮以“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服毒自殺,解縉卻騎著馬去迎拜燕王。燕王攻殺明惠帝、即位為帝后,將解縉提升為侍讀學士(皇帝學術(shù)顧問),令他參與主編《太祖實錄》、《列女傳》和《永樂大典》[1]。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議立太子。淇國公丘福認為漢王朱高煦(明成祖第二子)戰(zhàn)功顯著,應立為太子。解縉稱皇長子朱高熾仁義孝順,極力勸說明成祖將其立為太子。明成祖采納了解縉的意見,將朱高熾立為太子,提升解縉為翰林學士(皇帝學術(shù)顧問)兼右春坊大學士(負責太子奏請、講讀事務)。為此,漢王對解縉懷恨在心。
此后,太子朱高熾因事忤逆父皇意旨受到冷遇,與此同時,漢王日益受到父皇寵愛。解縉深為太子失寵而憂慮,勸諫明成祖說:“皇上不能嫌棄太子,這樣容易引起日后紛爭。”明成祖當即勃然大怒,斥責解縉“離間骨肉”,從此對他不再信任。第二年(1405年),有人彈劾解縉批閱廷試考卷不公道,解縉由此被貶出朝廷。接著,又有人彈劾他口出怨言,明成祖更為惱火,下令將解縉貶為督餉(督辦軍需供應)化州(治所位于今廣東省化州市)。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奉命入京奏事。當時,明成祖率部北征蒙古可汗(國王)本雅失里,不在京都。解縉借機拜見太子朱高熾,請求太子日后能關(guān)照把他召回朝廷。明成祖返回后,漢王就此事彈劾解縉乘皇上出征之機私自拜見太子。明成祖極為震驚和憤怒,當即下令將解縉逮捕,關(guān)進詔獄(朝廷直管的監(jiān)獄),嚴刑拷打。解縉經(jīng)不住酷刑折磨,任意招供,株連大理丞(最高審判機關(guān)高級官員)湯宗、宗人府經(jīng)歷(管理皇族事務的官員)高得旸等多人。高得旸等人在獄中被折磨致死。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天,錦衣衛(wèi)帥(主管皇宮警衛(wèi)兼管偵察、刑獄的將領)紀綱奏報囚犯名冊。明成祖見到解縉的名字,問道:“解縉怎么還活著?”紀綱退下后,隨即令人用酒將解縉灌醉,把他埋入雪中凍死。解縉死時四十七歲。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解縉傳》
卷一百四十三《王艮傳》
卷六《成祖本紀二》
【簡評】
解縉文才出眾,因直言被貶斥歸家顯然冤枉。其母去世尚未安葬,他擅自離家入京為明太祖吊唁,借以活動回朝廷任職,屬不孝;燕王軍隊攻逼京都之際,他與同僚慷慨激昂,大談忠義,轉(zhuǎn)而便去投附燕王,屬不忠;后來他因私自拜見太子入獄,口供牽連他人,屬不義。歸結(jié)為一點,他謀取功名而毀于功名。
【注釋】
[1]《永樂大典》共輯錄先秦至明初古籍七八千種,約三億七千萬字,由三千多人參與編纂,歷時六年編成,為中國古代文化大集成。后因戰(zhàn)亂,該書已散佚不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