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富豪為什么喜歡建立慈善基金?
美國富豪為什么喜歡建立慈善基金?
程剛
在 20 世紀初期,美國許多工業(yè)家用他們一部分的財富開始建立基金會,以回報社會,包括世界上第一個億萬富翁約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魯·卡內基。作為一個蘇格蘭移民,卡內基通過鋼鐵和其他工業(yè)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后,他變賣了這些財產,投身于創(chuàng)造「真正的、永久的世界建設」 。由于出身貧寒,卡內基在一個免費圖書館里自學成才,這使他獻出很多財富在美國各個社區(qū)支持教育和建立公共圖書館。今天,比爾·蓋茨夫婦的基金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基金會,同時也是美國最大的基金會。
美國家族基金會的起伏趨勢可以反映各階段財富的迅速增長。在 2008 年經濟危機以前,經濟增長異常茁壯?,F今,2/3 活躍的家族基金會始建于過去的 20 年內。近年來,很多家族基金會建立者大多出身卑微,本沒有預計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富豪。但他們都被一些技術和其他方面的事業(yè)所吸引,這些事業(yè)最終都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回報。對這些捐贈者而言,回報社會非常重要,不僅可以以此來感謝社會給他們帶來的財富,同時可以給他們生活條件優(yōu)越的孩子們樹立榜樣。
到 2000 年,最富有的美國人中,有 3/4 擁有自己的基金會。但是絕大多數的基金會還屬于小規(guī)模。在 2010 年,這些基金會中,有大約一半撥款少于 5 萬美元。從歷史上看,家族基金會都建立于捐獻者的老年和事業(yè)晚期。雖然這個現象也體現于近年創(chuàng)立的家族基金會,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相對年輕的捐贈者開始創(chuàng)立基金會,同時他們也更直接地參與了撥款的分配。福特基金會、福特汽車公司創(chuàng)始人亨利·福特曾言:「金錢的最高應用不應該是賺更多的錢,而是用來讓生活更美好?!?span>
經濟機遇為很多人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財源安全和物質條件。但是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家長和老人怎樣教會不知疾苦的孩子們有愛心、無私等傳統觀念,還是個問題。
同時,財富帶來的副作用也影響了許多家族的生活質量,這些包括環(huán)境破壞和逐漸增加的閑散人員。為了確保自己下一代仍然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他們會聰明地轉移部分精力、創(chuàng)意和財富去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家族基金會可以為富豪家庭提供一個理想的合作框架去完成這個目標。
相關文章鏈接:《美國家族基金會》 快速了解美國家族基金會 | http://crm.foundationcenter.org.cn/html/2013-12/779.html
2014-07-17
Edison Chen
很多人提到了返稅和避稅,我想闡明的是,這點是法制完善前提下結合政府鼓勵所達成的良性結果,而并非富人做慈善的目的和動機,事實上很少有人真正通過慈善省到錢。當然,交了錢,少繳稅,又得到好名聲會鼓勵更多人這么做,但美國富人樂于慈善的真正推力還是宗教和社會價值觀。
其實「美國富豪為什么喜歡建立慈善基金?」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從比例上來說,美國中產階級的捐贈是要高于富人階級的。據調查,在所有捐贈人中,年收入在$50,000 至$75,000 的捐獻者,將他們收入的 7.6%用于了慈善事業(yè),而年收入$100,000 以上的群體,他們的捐贈額只占其收入的 4.2%,只是因為最后結算出來的總額多了好多個零,所以才會造成「美國富人更慈善」 的錯覺。
這種全民慈善的風潮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源于強大的教會影響。在基督教中有一個概念,叫「十一奉獻」 。
據《圣經·創(chuàng)世記》記載,亞伯拉罕把所得的十分之一獻給撒冷城的麥基洗德,這普遍被視為十一奉獻之起源。直至摩西律法將其具體制度化地執(zhí)行,以色列人將此獻給上帝耶和華及支持利未支派的事奉工作。在 4 世紀以前的基督教會并沒有奉行十一奉獻,信徒隨自己意愿自由捐獻。自羅馬帝國將基督教納為國教后,教會開始鼓吹征收。在公元 6 世紀以前,十一奉獻又漸漸在天主教和西歐普及。及至公元 567 年和 585 年,十一奉獻被提到大公會議,并最終采納為對教會奉獻的必要標準。
也就是說,基督徒要將其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給教會打理,而教會又往往將這些錢用于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所謂「慈善」 事業(yè)。這個文化傳統自清教徒來新大陸后深深植入美國人心里的。本人雖非基督徒,受家里長輩影響,曾經參與過一段時間的教會公益活動,教會如家庭,所有成員都會自覺將收入的一部分奉獻,習以為常,并沒有人會覺得特別崇高或者不一樣。錢上交后,教會又會將其統籌管理,轉用于教會運營和社區(qū)公益,再配合政府的補助措施,美國社會層級間互助互救的良性循環(huán)就此形成。
回到基金會的問題,大富豪們會通過個人影響力和財力辦基金會,很大原因是他們的捐贈數額實在太大,已非一般教會或者慈善機構可以駕馭。比如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由蓋茨和巴菲特牽頭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的資本規(guī)模甚至比全美最大十家慈善機構如「聯合勸募會」 「救世軍組織」 「環(huán)球健康行動組織」 「消除美國饑餓組織」 「美國天主教慈善會」 等等加起來還大。其中我們要分清楚一點,基金會和慈善組織最大不同是,由于通過私人募集資金,基金其實更像一家非營利的公司,他們會籌款,投資資產,開發(fā)項目,甚至研發(fā)產品(比如蓋茨基金會發(fā)明了一種新型馬桶來幫助缺水地區(qū)人民保證用廁衛(wèi)生),也會把錢交給專門的慈善機構去進行專項救濟。美國的富人已經在自己所在領域證明了自己的智慧,「如何把大家的錢用好并幫助更多人」 這個命題給了本來就樂善好施又聰明過人的他們十分大的挑戰(zhàn)刺激和精神回饋。在這個大前提下,富豪們各自組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fā)揮人格魅力和商業(yè)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最終形成了如今獨特的美國慈善基金文化。
2014-07-19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