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法學這門功課?
——徐家力律師在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開學典禮的講話稿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一下怎么做學生的問題,因為我也是從學生過來的,在座的大家都是大學一年級的同學,從高中生過來的,通過半年的學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感受,高中學習跟大學學習是不一樣的。上大學的時候就會覺得上高中的時候被人管得比較多,上高中的時候,老師、家長管教得比較嚴格,大學可能顯得比較松散,這是大學的特點。那么如此說來,大學是一個以自學為主的場所,這跟高中生不一樣,那很多同學會講,我們上了很多課,但實際上上學這種教學安排,我想不同的同學,用心不同,學到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同學是帶著腦子去的,有的同學是混日子去了,到那隨便上上課,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到四年級。我上大學第一天班主任老師就跟我說,我印象特別深,我的老師跟我講從現(xiàn)在開始大學四年以后,四年以后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學得好的同學跟學習差的同學的差距到什么程度呢?學得好的同學能給學的差的同學當老師,還綽綽有余。我當時挺不屑這句話的,我想都是大學四年畢業(yè),怎么能有的同學給其他同學當老師呢?大家當時對那句話還不以為然,大學臨畢業(yè)的時候跟大家一比較,或者是橫向上一一比較,就覺得老師說得很對,四年過去以后優(yōu)秀的同學給不優(yōu)秀的同學當老師確實綽綽有余。就是通過四年的學習,差距就拉開了。如果說從高中考上大學我們的門檻都比較一致的話,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的話,那么四年以后差距確實就拉開了。所以我要說的第一點就是上高中和上大學的不同之處??赡苡械耐瑢W上大學以后前一年也好,前半年也好,摸不著學習的頭緒不知道怎么學、應該怎么學,大學是什么樣子的,我想今天在這說這個話題比較合適,因為經過半年的學習,經過半年的大學生活,大家應該有一些感受。那么就法學來講呢,今天跟大家交流這么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法學。
你們都是法學院的學生,為什么要學法學呢?這個問題假如在我們沒有考上大學的時候沒有解決,那么現(xiàn)在這個問題應該解決,或者說你畢業(yè)的時候應該解決,或者說這一輩子都要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學法學。不管你想不想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都是你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為你是法學院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就是要跟法律打交道的。為什么學法學,大家想過這個問題沒有?為什么學法學呢?我個人認為起碼有下面這幾個方面。第一,法律或者說法學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學科。
首先國家有用。法律是什么?剛才我看見大家有人拿著法制史的書,從中國歷史和法制史的角度,法制就是君人南面之術,什么是君人南面之術?大家都知道皇宮都是坐北朝南的,住宅包括他的陰宅都是坐北朝南的,歷史上講座北朝南,君王面朝南面是治理國家的一種象征,那么君人南面之術是什么呢?就是法律,法律是用來治理國家的,從古至今實際上都是如此。所以法律從治理國家的層面來講它是非常有用的,大家可能會看到很多國外的電視劇、電影,尤其是美國的,美國將近三分之二的總統(tǒng)是來自于律師,國會議員超過一半是律師。律師是什么?律師是法律的化身,律師是法律工作者,律師是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當中最活躍的分子,所以無論從中國古代還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教訓以及國外的經驗來說,法律是非常有用的。從國家層面,如果沒有法律,不可想象國家會亂成什么樣子,那么從國家層面是這樣的,從一個大的層面是這樣的,從一個小的層面也是這樣,企業(yè)需要法律,我們家庭也需要法律。
大家知道我們有公司法,有婚姻家庭法,同學們也知道我們現(xiàn)在社會上比較熱門的學問之一就是經濟學和商學,MBA、EMBA、經濟學院、商學院,現(xiàn)在這種金融、財政、金融證券類的專業(yè)比較熱門。很多高中生畢業(yè)的時候,家長、老師都極力推薦學經濟、學金融、學財政,我不反對說這些學問很有用,但是反觀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經濟也好,金融也好,財政也好,它只是一門學問,就是怎么把錢掙回來。掙錢固然很重要,但是掙了錢以后怎么保住這個錢就是法學家的任務了,或者說是法律的任務了,如果掙錢是一個目的的話,那么法學是全程的目的。所以直到今天我們的經濟學家都承認,說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經濟學家起的作用已經到此為止了,下一步如果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國再往前發(fā)展,就是法學家的任務了。沒有法學家,經濟成果的保護或者經濟改革的前行是不可能的。大家知道吳敬璉,吳敬璉是中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說我們經濟學家的歷史使命到此為止,下一步就是法學家了。所以為了倡導法學走上歷史舞臺,吳敬璉先生和江平教授共同成立了一個經濟法律研究所,這兩位學界的泰斗想通過經濟和法律的結合或者法律對經濟的保護來探討經濟法律的重要性。那么經濟具體在社會層面上就是一個公司的運作或者是一個企業(yè)的運作,所以說企業(yè)也需要法律,我們學法律是有用的。第三個,個人家庭。很多同學跟我講,可能我不會從事法律工作,我甚至不會把法律作為一個終身職業(yè),但是法律對個人和家庭也是有用的。因為現(xiàn)在法制化日益成熟,國家法律日益健全,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個人生活當中、家庭生活當中、社會生活當中都不斷地遇到法律問題,怎么來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一個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法律是能夠保護你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生命安全最可靠的武器之一。所以我覺得學法律起碼從國家層面上、從社會層面、從企業(yè)層面、從賺錢層面,至少有三個用處,這就是學法律的好處。
第二個問題是法學畢業(yè)生的前途問題。
很多同學也問我,你說學法律有那么重要,現(xiàn)在學法律的學生畢業(yè)分配還有很多問題,甚至找不到工作或者說找不到比較好的工作。我覺得這也是個現(xiàn)實問題,但是總體上來講,國家和社會對法律的需求的增加必然會導致法律人才的需要。比如說我可以給大家做一些分析,就是在你們畢業(yè)或者你們畢業(yè)以后更長的時間內究竟中國需要哪些法律人才。比如說第一個通過司法考試需要檢察官、需要法官、需要大量的律師,大家知道學法律四年本科以后可以參加司法考試,司法考試以后你就可以從事檢察官、法官或律師的工作。司法考試以后我們叫司法考試共同體,司法考試共同體在中國已經建立初級模型或者說是雛形,要得到很大的發(fā)展還有待時日,所以說在座的同學畢業(yè)以后可能會通過司法考試成為檢察官、法官或律師的一員,這是一個比較正規(guī)的或者說國家很需要的職業(yè)。
第二種職業(yè)就是進入公司、進入經濟領域進行企業(yè)的法律顧問的工作,這個是比較大量的,因為在以后的發(fā)展競爭當中,無論是國有企業(yè)、民營企業(yè),無論是中資企業(yè)、外資企業(yè),無論是大企業(yè)、小企業(yè),如果沒有法律工作者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參與市場競爭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很多問題是法律問題,實際上公司當中日常的、大量的工作就是合同的問題,就是法律條文的問題,所以有的同學可能會進入這個層面工作。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公司、企業(yè)的不斷出現(xiàn),新的經濟領域的出現(xiàn),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大家可能年齡還比較小,閱歷比較有限,實際上現(xiàn)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方,也是未來經濟的中心,沒有人懷疑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沒有人懷疑中國會成為經濟強國。如果中國成為經濟強國,成為經濟中心,中國的經濟活動就是世界的經濟活動,中國的舞臺就是世界的舞臺,而世界的舞臺、世界的經濟中心沒有法律保障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說只有法制經濟才有可能是強國的經濟,只有法制經濟才有可能是一個成功的經濟。
我想,學法律以后第三個出路在于從事非法律的工作,把法律作為基本技能。比如說有的同學想成為記者,我認識很多法制記者,幾乎各大媒體的法制記者都是學法律出身的,如果不是學法律的人去做法制新聞做不了。比如說他說一個名詞死緩,他都不懂什么意思他怎么能去采訪法制的東西呢?可能你從事的工作不是法律專業(yè),但他可能跟法律有關。比如說你可能還從事一種其他的行業(yè),除記者意外其他的行業(yè),可能都會和法律有關,都會因為你學了法律而使你優(yōu)秀,都因為你學了法律而使你比別人更突出,因為你學了法律以后比別人更適合你的工作,這在國外已經形成一種社會現(xiàn)象,因為法學教育在國外叫精英教育也叫素質教育,在發(fā)達的國家,比如說美國、前蘇聯(lián)法學教育已經是大學教育、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什么概念呢?就是說并不是因為找工作而去上一個大學,我們高中畢業(yè)是為了找工作嗎?高中只是取得受教育程度的一個臺階而已,所以說大學教育一旦成為普及教育以后,沒有人會把找工作當作上大學的唯一目標。如果有那么一天,大家都有機會上大學那么就是一種素質教育,什么素質教育呢?我通過一種專業(yè)的學習或一種法律的學習,提高了我的素質和素養(yǎng),法律的素養(yǎng)使我的人生更加豐富,使我能做其他工作、使我的人生更加完美。在這種情況下,法學的路就寬了,所以也就解決了我學法律是不是要干法學,我學法學是否必須做律師或檢察官這幾個問題。學法學你可能做任何一個工作都對你有好處,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好處,這就是普及教育和素質教育產生的后果。
第三個問題是應該怎樣學法學?
剛剛我只是講過大學生活和高中生活的差別,因為法學這個學科是有特點的,法學這個學科比較實用,它是實用型學科,它區(qū)別于哲學、區(qū)別于政治學、區(qū)別于歷史學、區(qū)別于文學,它是一種有用、實用的學科。什么叫實用呢?就是法學解決實用問題。大家以后還有實習的機會、會有實務的機會,你學了法律以后,學了刑法那么多條文,學了民法那么多條文,學了那么多法律條文不是讓你背條文的,是讓你用這些條文解決實際問題,遇到一個案子以后用你所學到的法律條文、法律知識解決案件。所以說法學是非常實用的學科,能解決實際問題??赡芪覀儗W法學沒有學文學那么浪漫,但是浪漫以后你得回到現(xiàn)實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法律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實用。所以涉及大家學習的方法,我個人認為學習法學的方法就是從薄到厚,或者說從厚到薄的感覺,什么意思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可能剛入學的同學會覺得法學浩瀚無邊,我學什么學科呢?民商法學、經濟法學、刑法學、法制史學等等很多,法條也很多,現(xiàn)在中國平均七天就制定一部新的法律,怎么能在這么多的法律當中找出你能夠掌握的精髓呢?就是從一個比較厚到比較薄,就是如果把法律比做一本大的百科全書的話,那么厚,幾千頁、幾萬頁的書怎么變成一頁?就是從厚到薄,學到法律的精髓。你想咱們那么多學科,實際上咱們法律是有精髓的,誰也不能指望把每個法學學科都學得很懂,誰也別指望每個法條都能背得很熟,不可能的。但是你要學到精髓這是從厚到薄的過程,那什么是從薄到厚的過程呢?比如說,剛才我說很多法學你要懂得學習,那么從薄到厚是什么呢?就是有個具體的問題能反射出很多的法律條文。比如說我遇到一個問題,遇到交通肇事的問題,那么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問題,怎樣才能反映出法律的復雜性呢?通過交通肇事問題,我頭腦里能反應出很多法律條文、很多法律知識來解決問題。比如說,交通肇事它首先涉及一個賠償的問題,涉及人身傷害的可能,可能還會涉及刑事犯罪的問題,那么交通肇事反映出了刑事處罰的問題,民事的賠償問題、法律的因果關系問題、取證的問題等等。簡單說,我說從厚到薄是一種讀書的概念,或者從薄到厚或者說從多到少、從少到多,這是學法學的一個經驗,也就是說你上了很多課,學了很多法律知識,你問你自己一句你學到什么法學精髓?能回答出來你就是學到了,如果你回答不了就是你沒學到。反之也一樣,遇到一個具體問題,如果能用五個法律把交通肇事問題解決,那你就學到了,如果你知道交通肇事,但是你找不到解決的法律,無從下手,那你就沒學到。所以學法學的這兩種方法,我跟大家共勉之,大家可以試一試。
剛才我講了,法學不同于其他的學科,法學也不同于數學、邏輯,是按照公式嚴格推出來的,法學還有人在里面,因為法學本身是一種科學,但是這種科學需要人掌握。比如說法官判案,是法官在判,比如說有一個刑法條文,一個罪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中間有七年的空間,你要找七個法官可能能判出七個結果來,因為法官的主觀判斷性和法律的客觀性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法律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這么簡單,它還有人為的因素。
第二,我覺得學法學,大家要找到興趣點,因為法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太復雜了,沒有一個學科像法學那么復雜。法律真是無所不包,什么都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歷史包括現(xiàn)實,所以說法學特別復雜,也特別廣闊,從而大家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人這一輩子是非常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懂,我覺得找到一個興趣點就會引導你去學習,如果你四年畢業(yè)以后對什么都沒有興趣,那也是一個興趣點,就是有疑點,就是你對法學不感興趣。你對刑法感興趣正常,對民法感興趣正常,你說對法學沒興趣也可以,你對法學沒興趣,你可以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剛才我講了,你可以從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可以不繼續(xù)學習,有興趣的同學再繼續(xù)學習,所以我覺得這個很重要。你對自己打個問號,或者給自己下個結論,找到你自己的興趣點,你就可以決定自己是不是要繼續(xù)深造、繼續(xù)學習。如果你對刑法感興趣,你可以去公安局,去檢察院做刑事方面的工作。如果你對民商法類、經濟法類比較感興趣,那么你可能從事經濟方面的工作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大家最好找到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最好的動力。如果你問很多大家或者成功的人士,你問他怎么不累呢?他會說我的工作就是休息,工作就是享樂,他不覺得累,因為他是興趣所在,他是興趣使然。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怎么會累呢?有的同學抽煙,抽根煙怎么會覺得累呢?有的同學愿意喝酒,喝酒怎么能疲勞呢。所以我想找到興趣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三,學習法學必須有目標。我經常跟年輕的學生或者年輕的朋友講,我舉個例子說,如果你生活在大海中,你是一片小舟的話,你這艘船駛向哪個方向你一定要有個計劃,一定要有目標。如果你沒有目標,隨波逐流,你都不知道最后漂哪兒去了。而我們絕大多數的人生就是這么漂過去的,但是如果你有目標,你說你的目標是對岸,什么地點,或者什么岸邊,你有目標就不一樣了。為什么呢?因為你有了目標從第一天開始你就向目標行進,沒有目標,就是漫無目的地漂,無所謂了。沒有目標的漂,有了目標以后,三天走出去一步,三十天走出去一大步,可能三年以后就見不著你了,三十年以后呢?以我來說,大家知道我是北大本科畢業(yè)的,我是83年北大畢業(yè)的,畢業(yè)到現(xiàn)在已經23年了,這二十三年當中,我們很多同學當中已經有做省委書記的、公安部部長的、司法部部長的、最高法院院長的等等,都是當官的,那也有下崗的了,失去生活來源的,都是同班同學啊。有的已經成了億萬富翁了,幾十億富翁,有的可能整個城市都是他開發(fā)的,有的人現(xiàn)在可能已經吃不上飯了,需要捐助,需要同學的救濟才能生活。什么原因呢?可能各有各的原因,但是有一點就是有目標和沒目標。我觀察了一下,成功人士都有目標,原來想干什么他都想好了,按照自己的路去走,沒目標的可能就隨波逐流了。這就是有目標和沒目標的區(qū)別,有目標以后可能睡覺也想著,吃飯也想著,你就把這目標實現(xiàn),沒目標你就無所謂,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所以我覺得第三點就是一定要有目標。有目標非常重要,大家可能還年輕,路還很長,所以就更需要有目標。
第四個問題,就是我結合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白云校區(qū)談談。
剛才來的時候我的兩位書記也提示我說,我們生活在白云校區(qū)和我們在寶山北路的本校區(qū)還不太一樣,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結合這一點,我想談談我去年看的一篇文章,我覺得這篇文章挺有意思的。這篇文章寫的是關于中國人口的,他說馬寅初教授當初說要控制中國人口是錯誤的,毛澤東主席說要發(fā)展中國人口是正確的,因為這種理論到現(xiàn)在為止學界是否定的,都認為馬寅初當初控制人口是對的,計劃生育嘛。毛澤東說無限生育,人多力量大是正確的,所以導致中國現(xiàn)在人口這么多,我們這么窮。他說毛澤東是對的,馬寅初是錯的,這是種悖論。這篇文章我仔細看過,看過這篇文章,我倒覺得同意他的觀點。大家知道馬寅初這個人嗎?馬寅初的人口理論是:中國在1949年解放的時候是四億五千萬人口,將近五億人口,中國應該控制人口,如果不控制人口中國將背上沉重的人口包袱,拖經濟的后腿。毛澤東就覺得這個理論是不對的,毛澤東認為人多力量大,有人就好辦事情,所以要多生孩子,致使中國人口越來越多,這是兩種理論。那么現(xiàn)在我們實行計劃生育也是認為人口太多,所以實行計劃生育。
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呢?他說中國到今天之所以能走到一個現(xiàn)代化的路口就是因為我們國家人口多,如果人口少的話就很麻煩了。我覺得這個觀點是對的,他舉了幾個例子。他說德國、日本還有好幾個國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國大,但也成為了發(fā)達國家。中國的人口密度并沒有人家大,就是說中國人口并不是太多,中國人口還可以再多。他還舉了個例子,他說在中印邊界有個縣,在1956年中國和印度打完仗以后,那個縣屬于中國政府,雖然那個縣到現(xiàn)在中國和印度還有爭議,中國不承認那個縣屬于印度,但是在這以后印度政府移民了五百多萬進入這個地區(qū),理論上這塊土地是中國的,但實際上中國已經不可能收回了。但是試想,五百多萬人口的地方你如果收回了怎么辦?他還說了一個地方是中國的東北,日本人和俄國人早就看中中國東北這塊肥肉,歷史上多少次想把東北從中國割裂出來,變成他們的殖民地或者獨立的國家。他們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在歷史上有幾次移民潮,我本人也是老家從山東移到東北去的,就是在張學良時期大量的山東人和河北人闖關東,大批人到了東北以后,蘇聯(lián)人和日本人覺得沒辦法,這兒都是中國人怎么能成為他們的國家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口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毛澤東的理論。
我說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學習當中的第四個問題就是說,咱們身在白云校區(qū)、身在貴陽,沒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學習是不是有天然的劣勢?或者說我是不是不能有好的前途?或者是不是跟別人就是有差距?我說的意思是你暫時所處的這種不利的因素并不是長久的,或者說不利的因素并不是最大的障礙。這篇文章反映什么問題呢?人人所認為的現(xiàn)象并不在理,這篇文章所提出來的東西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思考,就是說如果你看到一個問題的本質,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互相轉化。我們處在一個不利的時期、一個不利的地點,貴州經濟欠發(fā)達,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但是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培養(yǎng)出大家的奮斗精神,擺脫困境的精神,才能使自己奮發(fā)圖強。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你看富家子弟沒有成大氣候的,成功的人士都是家境貧寒,為了改變自己的境遇,為了考上大學,為了發(fā)大財,為了不再受窮,為了改變自己的境況而奮斗,我覺得這倒是勵志的好的條件。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北京、上海一些發(fā)達地區(qū)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艱苦的地區(qū),我的很多朋友就把孩子送到非常艱苦的地區(qū),不讓他回家,因為他在家里條件太優(yōu)越了,優(yōu)越以后就失去了那種動力,什么都有了還奮斗什么???我生在世界最好的家庭我還奮斗什么?這個東西完全是可以從不利轉為有利的,大家不必氣餒也不必自卑,實際上大家的智力也好、對知識的掌握也好都差不多,那就看你自己對自己的把握程度了。所以我對大家說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不要自卑,不要總是處于一種我不行的心理狀態(tài)中,你行不行,你自己應該能給自己一個最好的答案,你自己都認為你不行你又怎么能行呢?你只有自己認為行了,你才有可能行,才可能跟別人去競爭,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一個有利的地位。所以無論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作為年輕的大學生,都應該樹立自己的自信心,為自己設計一個很好的前途。
我就簡單地說這么多,下面的時間,如果大家有問題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問:我高中時學的是理科,到大學改學文科,覺得以前學的沒有用了。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答:提的問題很好。理科文科的分科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失敗,國外的高中從來不分科,考大學也不分科。只有興趣不同。我認為若干年后高中不會分科。從學科發(fā)展的融合來看,沒有必要分科,文科得學生越來越需要理工科知識,理工科的學生也越來越需要文科的知識。幾乎所有的理工科的大師都是文學巨匠??茖W到最后就殊途同歸了。文科和理科沒有鴻溝。
如果你的語文很好對學法學很有用處。理科對于學習法學也是很有用的。我因為數理不好才學的法學。但是我覺得現(xiàn)在搞專利的,搞得好的大部分都是有理工科背景的。所以理工科的背景不是你的障礙而是你的優(yōu)勢,你應該竊喜。這并不是一種矛盾。看你怎么應對。比如說有一門學問,法學數理模型,如運用數學模型分析犯罪。犯罪成本論。從數學模式來看,值得犯罪就犯,不值得就不犯。比如貝卡利亞運用人類學的方法分析天然犯罪類型,都是運用理科的理論分析法學的例子。將來學科的融合是一種趨勢,你大可不必擔憂。
問:您剛才提到人生目標和認識興趣的問題,我想做一個公司法的律師,但我也喜歡地理學。我想選擇民商法,在大二時要選擇第二學科,我應該選哪一個呢?
答:我也喜歡地理學,我高考99分,特別喜歡地理。喜歡地理和法學不矛盾。地理作為愛好。喜歡刑法也不與喜歡民商法矛盾?,F(xiàn)在有很多的公司高級管理層的犯罪,刑事犯罪會導致一個公司的滅頂之災。所以刑事律師作為公司高管很重要。有一個刑事律師是很有好處的。
喜歡民商法選第二學科。我建議你學經濟學。經濟學和法學是兄弟學科。全世界最重要的兩個文科學科就是商學院和法學院。在市場上發(fā)揮立竿見影的作用。
問:曾經認為法學是背的東西很多,不知從何處思考?
答:學法學是很枯燥的。因為你還沒入門,學得不深。有一個大師說過,大一的學生是心氣最高的,總是以為自己是大師。我都大學生了??赡茏詈螽厴I(yè)時覺得自己是小學生。學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法律的枯燥是不能背誦的,學法學要學得靈活,以后工作時能找到法律就可以了。當然最基本的東西要背下來,絕大多數法律是不需要背的。比如憲法的問題,憲法的中外區(qū)別,和其他法的關系,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比如現(xiàn)實的違憲審查的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很小的問題會涉及違憲審查的問題。你可能會背得一字不差,但你會用嗎?我們學會顯然不是靠背誦?,F(xiàn)在的法律檢索很方便,我可以1分鐘查到。我學得是運用法律得出我的結論,這是你學法律的宗旨、要義,而不是把腦袋變成軟件,那樣會很枯燥。學法律是要學得很靈活的。
考研的問題,我覺得現(xiàn)在想得太早。但是多學習是沒錯的?,F(xiàn)在全球都進入一個知識經濟的社會??恐R生活,多學習是沒有錯的,知識越多掌握的資源越多。我鼓勵你上碩士、博士,博士后。但是個人是否適宜上研究生,或是工作之后再上研究生是未必的??偟脑瓌t要和個人的情況吻合。
問:上高中時對法律還有感覺,但是,上大學后反倒對法學沒感覺了,請問是為什么?
答:我覺得上大學對法律沒感覺是對的。因為在高中時理解的法學是你想象的法學,像國外的電視劇似的,律師帶著假發(fā)套在法庭上走來走去,這要是在中國是不允許的。高中只是想象的法學,是不完整的?,F(xiàn)在沒感覺是對的。你現(xiàn)在只是處于良好的開端階段,還需要你自己慢慢地領悟。
問:請問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嗎?
答:我覺得中國還不是法治國家,正在慢慢地由人治向法治轉變,現(xiàn)在還處于一個轉型期。你可以看看中國的最高決策層中,9個常委中沒有一個是學法律的。中國還不是典型的法治國家。正因為如此,你們學法律才顯得如此重要。國家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人的作用很重要,沒有每個人的法治觀念怎么會有法治國家呢?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你們,需要你們年輕的同志,將法制的觀念貫徹到生活中,所以在座的同學任重而道遠。
問:你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工具嗎?
答:法律不是萬能的。
問:憲法要求建立人人平等制度,建立公平正義的制度。但是戶籍管理制度人為地劃分城市人和鄉(xiāng)下人,該制度是不是破壞了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
答:你說得很好,我認為戶籍管理制度是封建的、沒落的制度,是封建社會為控制人口流動沿襲下來的。戶籍管理制度早晚會取消,只是時間的問題。戶籍管理制度是抑制個人發(fā)展的應廢止的制度,但是中國現(xiàn)在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戶籍管理制度抑制了過度的城市的成長。不過現(xiàn)在選擇大城市生活沒人會阻攔呀。相比二三十年以前,現(xiàn)在已經很好了,之前去其他地方居住,甚至坐飛機都要批準。中國二三十年的發(fā)展已經很快了,以后會發(fā)展更快,戶籍管理制度在中國最終會壽終正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