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是一種最常見的交易行為,然而卻有會買與不會買之分,這里面有很大的學問。
有一次,我到下屬的一個門店去,有人向我匯報說,他買的暖氣片,每片節(jié)約150元。我問:人家要多少錢?匯報的人說:要300元一片,我給了150元,所以省了150元。我說,人家要400元,你不就省了250元嗎?來匯報的人似乎沒聽懂我的話,我接著說,說價格不能以人家要多少錢為標準,來證明你省了多少錢。一個暖氣片,有它的生產加工過程,就是人工費,暖氣片的原材料,也就是鋼材,一個暖氣片用多少鋼材,當前鋼材的價格是多少,把這些因素加起來,再加上運輸成本和適當的利潤,就是這個暖氣片的價格。買暖氣片,實際上是買這個暖氣片在所有生產加工過程中的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如果這么一算,暖氣片的價格不就出來了嗎?那個匯報的人一聽,再也不提買暖氣片省錢的事了。
買東西是買過程,你了解了生產每件東西的全過程也就是它的來龍去脈,對這件東西的價格就會心中有數了。所以我們在采購的時候,要對采購物品的材料、加工過程、利潤情況有個大體的了解,才能知道買的貴還是買的便宜。不能人家要多少錢,你還了一口價,便認為是省多少錢了。
從經濟學角度講,買東西是買這個東西的生產過程買它在加工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再加上適當的利潤,這才是它的真實價格。只有買過程才能買對。有句廣告詞說:只買對的,不買貴的。為什么買對的?因為對的就是買了這個東西的生產過程,對的就是這個東西真實的價格,對的就是物有所值。
在采購中,要做到貨比三家。商品相同、質量相同人家花多少錢買的,你自己花多少錢買的,一比就知道買貴了,還是買便宜了。
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那是因為沒有買過程,如果把買東西變成買過程,那賣家也得佩服你買的精明了。
節(jié)約采購成本是企業(yè)增收節(jié)支的重要一環(huán)。在買方市場中,采購工作更需要多動一些腦筋,做到買過程,這樣就能保證你買對的,而不買貴的。詢價、比價,再算一算是不是實價,最后再討價還價,這也是買東西的過程,有些人已經這樣做了,作為專門從事商品采購的人員更應如此,以避免使企業(yè)遭受不應有的損失。
作為個人買東西,也是買過程。比如老頭兒、老太太到市場買菜,他要先在市場里轉一圈,先到幾個攤位上問問價,等都看完之后,他才決定到哪個攤位去買哪樣菜,轉圈、問價、查看之后,這個買的過程才結束。女人愛逛街購物,“逛”也是在買過程。
誠然,我們這里說的“買東西”,指的是商業(yè)性質的采購。而作為消費者購物時的“買東西”則有些不同,他更看重的是實用價值,即有用性,必需性。比如饑餓年代,一個面包多少錢?這是另一個范疇,兩回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