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總是通過感知各種信息,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獲取各種知識的。這些感知包括眼看、耳聽、鼻聞、口嘗、手摸,乃至肌膚感覺。聽乃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一個閉目塞耳的人,必在生活與學習上產生極大的困難。
中國古代的帝王,深知聽對于了解民情、鞏固自己統治的重要性,所以,從秦代起就有了搜集民謠,以觀風俗的專業(yè)機關——樂府。到漢武帝時,樂府的建制更加完備,其作用就是廣泛收集各地的民歌、民謠,一方面選擇好的供自己享受,一方面借以觀察人民對于朝政國事的意見。所以《漢書?藝文志》說:“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這是將聽直接用于鞏固皇權,左右國家政策。由此可見聽之重要。
歷史上英明、有作為的皇帝,總是能夠了解民情,認真聽取各種意見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與群臣討論治國之道時就明確提出,自己竭誠希望“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于是由此形成了一種“恐人之言,導之使諫”的善于傾聽下級意見的好作風。
正是有了這種風氣,所以在李世民當皇帝的這段時間,敢于提出意見的人“上自宰相御史,下至縣令小吏,文臣武將,舊部新進,甚至宮廷女官”,都有人加入這一行列。這期間,最著名的、膽子最大、方法最佳、效果最好的當屬魏征。魏征在李世民提出“導之使諫”這一方針后不久,就提出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著名論斷,為唐太宗如何去聽提出了極佳的理論依據。所謂兼聽,就是要多聽不同方面、不同性質、不同態(tài)度的意見,然后經過分析比較,按其善者從之。偏聽則是指只聽自己喜歡的人、貼近的人、說好話的人的意見,偏聽偏信,一錘定音。
由于唐太宗能正確聽取和對待下級的意見,善于聽,敏于行,敢于斷,有勇氣承認自己有時也會犯錯誤,所以貞觀之治成了中國古代史上的黃金時代,造就了大唐的一番盛世。據史載,僅僅在李世民提出“導之使諫”的意見之后三年,中國就出現了“遠夷率服,百谷豐稔,盜賊不作,內外寧靜”的大治局面。
其實,威臨四服、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要做到唐太宗李世民那樣是很不容易的。所謂“王者居寰級之至尊,奉上天之寶命”。天子,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給他提意見,甚至讓他聽進去,在一般情況下,不但不容易,而且非常危險,弄不好就有掉腦袋的罪過。古時的中國,把給皇帝提意見叫“犯龍鱗”。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據說龍喉下“有逆鱗徑滅,人有櫻之,則必殺人”,弄不好還會牽連家屬,甚至秧及九族。中國歷史上因為直言勸諫,最后丟了腦袋的人可謂數不勝數。所以,歷代皇帝盡管都設有諫宮,但真敢諫,特別是真諫成了的事例卻寥若晨星。相比之下,唐太宗的高明之處也就不言自明了。
相反,歷史上有些皇帝不懂傾聽,因而無法體恤民情,無法做出好的政績,甚至以悲劇了結此生。
夏朝最后一個皇帝桀雖然神武有力,“能申鐵鉤索”,但貪戀女色,殘酷無道。他從有施氏這個部族弄到一個女孩子妹喜,從此就更荒淫無度。據說他為妹喜筑瓊宮、飾瑤臺,造的酒可以航船,壘起的糟堤超過十里,而且“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大臣關龍逢實在看不過去了便來勸阻,他對夏桀說:“君用財若無窮,殺人若不勝,民惟恐居君之后亡矣,人心已去,天命不佑,亡無日矣。盍少悛乎?”而夏桀聽了以后居然說,“我占有天下,就跟天空中有太陽一樣,只有太陽完蛋以后,我才會完蛋,用得著你來管嗎?”隨后就把關龍逢關起來并殺掉。
另一個拒聽的是商朝的末代帝王紂。紂與桀相比,就更不肖了,史載:他“資辯捷疾,聞見甚敏。體力過人,手格猛獸”,可以說是個人材??墒撬哪芰s只給了他拒絕別人向他提意見的資本,就是“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簡直在耳朵里塞進了棉花。
最后的事實證明,這兩位不懂得傾聽,更不想仔細傾聽的獨夫,下場都很悲慘,不但失了國家,丟了皇位,而且前者被湯流放到南梁而死,后者則干脆爬上自己修的鹿臺,“衣其珠玉,自焚而死”。
由此可見,聽在此已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而更是為了工作,為了治國、齊家、平天下。也可以說,事無巨細,只要你想做好,就不要拒絕聽,不要心不在焉地聽,馬馬虎虎地聽,不要表面雖然在聽,骨子里卻根本不想聽,甚至不要聽!
應記住,聽是一種重要的信息來源,他不僅可以使你增長知識,更能夠匡正你的行為,引導你走上正確的為人之路、處世之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