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及時糾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關鍵是犯了錯誤之后該如何對待。是用一個錯誤掩蓋另一個錯誤,一錯再錯,還是實事求是,及時糾錯?關于這個問題,革命領袖毛澤東給出了答案——實事求是。遵義會議是毛澤東重新領導紅軍的開始,也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思想真正成為紅軍行為準則的開始。遵義會議前夕,紅軍從長征初期的8.6萬人經(jīng)過湘江戰(zhàn)役銳減到3萬余人,后有敵軍圍追,前有重兵堵截,物質條件也極端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繼續(xù)堅持那種不顧現(xiàn)實、不切實際的思想,紅軍必敗無疑。紅軍積極尋找和總結規(guī)律,不僅是對成績,更是對問題、錯誤和失敗的總結。尤其是敗仗,一定要知道失敗在哪里,學費是不能白交的。紅軍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對于企業(yè)來說,道理是一樣的。企業(yè)處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年代里,是在大潮中拼搏前進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還是喪失斗志,無力前進,被洶涌的浪潮所淹沒,這里也存在著一個“實事求是”求進取的問題。
有人說:“企業(yè)的前進發(fā)展第一是靠用手段拉關系,第二是靠吹牛做廣告,第三才是做點實貨擺樣底,第四還要加上東騙來和西騙起?!鄙鐣洗嬖谶@種思想的確實大有人在,他們倒也形成了一整套哲理: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什么“對銀行要吹牛,以利爭取貸款;對稅務要叫苦,以利減免和欠稅”,什么“合同語句要活絡,必須模棱皆兩可”……手段種種,向國家身上挖,向別人身上扎,向員工身上摳。這樣的人才,這樣所謂的“企業(yè)家”,他們沒有幾個是真正的成功者,即使有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很快銷聲匿跡。
企業(yè)發(fā)展一定要實事求是。實事,就是要面對起步晚、技術落后等不足;求是,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強項,依靠自身的優(yōu)勢和能力給企業(yè)合理定位,并向著目標持之以恒。堅持實事求是和運用催化方法是相輔相成的,認清客觀規(guī)律對催化實踐來說這只是第一步,是前提,重要的是下一步,就是依據(jù)客觀規(guī)律拿出辦法,去跨越困難,實現(xiàn)目標。
致力于實事求是轉型的領導者們不會槍斃報告壞消息的信使。不管是發(fā)現(xiàn)一條能帶來有關新的現(xiàn)實情形的外部渠道,還是當自己領導班子的一位成員在會上宣稱“這個項目正在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都能夠認真傾聽。實際上,他們鼓勵人們挑戰(zhàn)傳統(tǒng)智慧。他們經(jīng)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什么地方可能出錯、導致這個戰(zhàn)略徹底告吹?如果中國人重新評估人民幣的價值,會發(fā)生什么情況?我了解到的一種新技術是否會對我們正在開發(fā)的產(chǎn)品帶來威脅?他們用理性的忠誠來權衡自己獲得的新信息,并相應地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動。
對于員工而言,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發(fā)揮出自己真正的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事業(yè)夢想,最關鍵的還是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這里所說的定位,就是要確定適合自己的工作。
喬·吉拉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他連續(xù)12年登上世界銷售第一的寶座。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車銷售記錄——連續(xù)12年平均每天銷售6輛汽車,至今無人打破。他出生在美國的一個貧民窟,他從懂事起就開始擦皮鞋、做報童,然后做過洗碗工、送貨員、電爐裝配工和住宅建筑承包商等。在35歲前,喬·吉拉德卻是一個標準的失敗者,換過40個工作仍然一事無成,甚至當過小偷。
灰心喪氣的喬·吉拉德找到一個職業(yè)規(guī)劃師尋求幫助,職業(yè)規(guī)劃師對喬·吉拉德的性格、經(jīng)歷等進行全方位分析后,認為他最適合做推銷工作。喬·吉拉德聽從了規(guī)劃師的建議,于是他來到了雪佛萊汽車公司,在短短3年內就成為了推銷冠軍,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從實際出發(fā)的自我定位能使自己的發(fā)展更加穩(wěn)定,很多人事業(yè)上發(fā)展不順利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選擇了并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在選擇之初,沒有認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誰”、“我適合做什么”,也因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從而無法體會如愿以償?shù)母杏X。有些人把時間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適合的工作上,但是隨著競爭的加劇,會感覺后勁不足。只有找到準確的定位,才可能獲得更加長足的發(fā)展。
發(fā)揚實事求是的精神,需要我們正視并改正自己的錯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鍵在于我們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托馬斯·卡萊爾說過:“最嚴重的錯誤莫過于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卞e誤像花園中的雜草,若未及時鏟除,就會到處蔓生。不要怕認錯,因為我們無法做到百分百的正確。一個對了60%,而樂意把另外40%的錯誤改正過來,他就是很不錯的人。一個肯承認錯誤的人特別受人尊敬,這是大人物的特點。
有了錯誤,及時糾錯,能夠將錯誤所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這也是優(yōu)秀人物必須具備的品德和修養(yǎng)。反之,一味地掩飾和執(zhí)拗,越抹越黑,越走越錯,結果只能是失敗。無論是一名領導者、管理者,還是一名員工,知錯就改的自我糾錯精神在工作中相當重要。當你一旦認識到自己錯了,是堅持錯誤,將錯就錯,還是及時地改弦易轍,糾正錯誤,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堅持錯誤,肯定會失??;而及時糾錯,可能就挽回了損失。
杰克是美國一家公司的財務人員。一天,他在做工資表時,給一個請病假的員工定了個全薪,忘了扣除他請假那幾天的工資。后來杰克發(fā)現(xiàn)了這個錯誤,于是他找到這名員工,告訴他下個月要把多給的錢扣除。但是這名員工說自己手頭正緊,請求分期扣除,但這么做的話,杰克就必須得請示老板。
杰克當然明白主動把這件事告訴老板,老板肯定會責怪他,但是杰克沒有逃避責任,他更沒有為此編造借口或理由搪塞老板,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這件事情是因為自己工作失誤造成的,他要及時改正,他決定到老板那兒承認錯誤。
當杰克走進老板的辦公室,告訴老板自己犯的錯誤后,萬萬沒有想到老板卻幫他說話,老板很生氣地指責這是人事部門的錯誤,但杰克再度強調這是他的錯誤。老板又大聲指責這是會計部門的疏忽,當杰克再次認錯時,老板站起來拍了拍杰克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嗯,不錯,我堅持不說你所犯的錯誤,而指責別人,是為了看看你承認錯誤的決心到底有多大。好了,現(xiàn)在你去把這個問題按照你自己的想法解決掉吧。”事情就這樣解決了。因為杰克能積極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從此以后,老板更加器重他了。
只有具備了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才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yè)和員工不斷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改造。
實事求是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將其內涵細化、具體化是最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針。當今社會,我們再談“實事求是”,最突出的就是誠信問題。信用理念在世界范圍的升溫,信用制度的全球普及,加入世貿組織所帶來的國際標準化生產(chǎn)經(jīng)營都進一步對我們的“實事求是”標準提出了要求。在金融行業(yè),“誠信”成了廣大投資者和機構大力呼吁的行業(yè)道德;在對外交流中,“誠信”與否直接反映一國的整體國民素質。中華民族“以禮待客”一直廣為流傳,我們要“以誠待人”,更上一層樓,讓“求是”成為中華民族的亮點。
“實事求是”落實到“誠信”上還是一種神圣的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只有當一個人清醒地認識到“誠信”的社會意義和不“誠信”的嚴重社會危害,才能把“實事求是”作為自己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自覺追求。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說假話、講歪理往往臉不變色心不跳,對不“誠信”給社會和他人造成的危害麻木不仁,甚至為弄虛作假占到便宜而沾沾自喜。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則會為自己堅持“誠信”給國家、集體和他人帶來實際利益而感到欣慰,為自己未能堅持“實事求是”而給社會或他人造成危害受到良心的譴責,從而促使自己鼓起勇氣主動承認和改正錯誤。
要堅守“實事求是”要有一種公正無私的高尚情懷。無私才能無畏,出于公心才能行于正道。只有舍得為堅持真理、伸張正義而自我犧牲的人,才能做到徹底地、始終如一地堅持實事求是。相反,任何偏私心理都會導致對事實和真理的扭曲和背離,都會出現(xiàn)出爾反爾、違背承諾的行為。因而我們的誠信不僅是“對外”,還要“對內”,即對自己也要堅持誠信。欺騙自己是最容易也最難的事情。任何對自己“失信”的人多會或多或少地在良知的譴責下飽受煎熬,更進一步的對所有人抱以懷疑的態(tài)度,在疑慮之中惶惶不可終日。
“實事求是”的精神,是企業(yè)前進發(fā)展的靈魂,也是員工自身成長的基礎之一。只有把實事求是的精神貫穿始終的企業(yè),才能成為一個競爭力不斷提高的企業(yè);而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錯誤并不斷改正的員工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員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